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实用汽车技术》2004,(11):i048-i048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与其相关的产业链也发展起来.诸如“汽车销售与服务”“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节能与环保”以及“汽车运输”“汽车配件”等等。与此同时围绕着这个产业链而做传媒服务的汽车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令人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2.
唐洋 《时代汽车》2006,(10):108-108
17日,“首席中国汽车保险产业链发展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道许在论坛上发言说,在汽车保险产业链概念逐渐清晰的情况下,汽车保险产业链上的各主体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汽车保险产业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朗新 《汽车与配件》2022,(10):68-69
<正>百花齐放的新能源车市场格局让车企不仅要注重车型本身的产品力,还要在充电、维保等闭环服务链条上加码,提高体验感并赢得用户的青睐。比如在充电环节,“让充电如加油一样便利”是产业链企业和车主的共同愿望。“双碳”大背景下,肩负着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新能源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最初,以比亚迪、长城、吉利为代表的传统车企依托多年的整车制造技术和成熟的产业链优势,  相似文献   

4.
“构建适合汽车芯片发展的产业生态,需要全产业链参与、相关产业共同努力。”近日,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芯片联盟”)理事长董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和经济规模支撑汽车芯片产业链国产化,汽车行业要了解重视芯片,芯片行业也要把握汽车“三化”转型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5.
闫雷  高峰  韩林果 《时代汽车》2023,(22):123-125
新能源汽车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皇冠上的明珠”,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产业融合度高,已成为国内各个省份竞相发展的风口产业。通过梳理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现状,针对产业还存在规模小,“三电”核心零部件短板突出,科技、人才、金融等关键要素的供给不足等问题,应紧紧抓住整车生产这个产业链发展的“牛鼻子”、引育结合加快提高核心零部件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加快提升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持续优化产业生态等,加快推动我省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前言“新冠”突袭,全民战“疫”。各行各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以及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就业人口众多、对消费拉动作用大、与其他行业关联性强等特点,因此,汽车行业在这场防疫阻击战中的表现,将对“战况”产生重要影响,其行动也广受社会各界关注。长而广的汽车产业链上全线战备,处处参军,大批企业躬身入战局。  相似文献   

7.
近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专家组考察武汉&#183;中国车都时称,武汉已形成完整电动汽车产业链,产业化水平领先全国。专家组考察的项目是“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项目——武汉市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示范化运营。  相似文献   

8.
郝斌  王馨 《汽车与配件》2022,(24):28-29
<正>笔者简要分析了TSP平台在车联网生态圈中的地位,以及车联网生态圈及其参与者主要服务模式,并对TSP平台的发展及前瞻性进行了展望和研究。车联网生态圈是在传统车联网产业链基础上衍生,以“人”、“车”、“路”为核心,通过车与人之间、车与车之间、车与路之间的连接,即是人车路的连接,为车主提供车辆状态监控服务、车载娱乐服务等。  相似文献   

9.
《汽车与配件》2024,(6):66-68
<正>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汽车整体产业发展也愈演愈“卷”,汽车产业“新四化”带来产业链整体转型的悄然加速,零部件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过往项目经验积累,针对现阶段汽车零部件行业普遍存在的盈利性问题,罗兰贝格期望通过此报告向行业玩家提供驾驭现有挑战、识别潜在机会的解决思路,为企业实现盈利能力提升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济宁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宁公交”)在济宁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秉持“让出行更美好”的精致服务理念,聚焦落地贯通城市交通“大动脉”、畅通百姓出行“微循环”的工作总目标,以“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胆略气魄,牢固树立党建引领观念和“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大党建思维,聚焦党组织队伍建设,将党建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构强“机制链”,优化“人才链”,拓延“产业链”,为公交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一幅幅党建引领惠民生发展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11.
格林 《汽车与配件》2023,(19):46-47
<正>在“双碳”政策引领下,产业链上游的橡胶供应商如何以身作则,赋能可持续发展?在前不久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橡胶技术展览会期间,阿朗新科为我们诠释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本次展会上,阿朗新科展台以“胶铸高品质,赋能可持续”为主题,围绕新能源、新机动化和城市化三大领域,展示公司丰富的产品线。  相似文献   

12.
<正>纵观当前的汽车产业,互联化、智能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四维图新身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员,亦紧扣时代脉搏,拥抱汽车智能化,积极赋能未来驾驶。在全球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车辆互联化、智能化成为大势所趋,诸多企业将目光聚焦于智能汽车。四维图新身为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员,亦紧扣时代脉搏,驰骋于“汽车智能化”主赛道,以创新科技塑造未来出行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行车产业的迅猛崛起与中国其它制造业一样得益于上世纪末中国的经济改革。经过二十多年的锻炼、积累和发展,中国自行车业壮大了,已在全球产业链上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这种“适合”的发展空间与“合适”的利益来源于中国自行车产业在“恰当”的时机,参与了“合理”的分工,充当了“合适”  相似文献   

14.
区块链是未来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技术基础。本文以汽车产业为例,在对“区块链+汽车产业”相关内涵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从汽车研发、汽车生产、汽车销售和汽车服务等维度创新构建了“区块链+汽车”产业链商业模式。最后,本文还提出应从顶层设计与统筹、技术研发与普及、典型规模企业试点先行、新的商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区块链+汽车产业”的高效融合发展。本文的结论为区块链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应用推广提供了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言 《商用汽车》2005,(9):79-80
2005年8月8日,沸沸扬扬的“火炬争夺战”以潍柴投资(隶属于潍柴动力)出价10.2338亿元入主湘火炬而尘埃落定。但这远远没有完结,人们又对潍柴入主湘火炬再次进行猜测:是潍柴动力整合了卡车产业链还是中国重汽整合了重卡产业链?  相似文献   

16.
《汽车与配件》2022,(6):50-51
<正>2021年伊始,罗兰贝格提出了后疫情时代下“变革升级与格局重塑”将成为这一“十四五”开局之年的主基调,也预测了汽车产业的整体销量复苏。尽管由于全球芯片短缺,中国市场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能源、新技术的加速渗透。2021年或将成为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拐点里程碑,2022年,我们期待产业颠覆性趋势的进一步突破和全产业链创新的全面开花。  相似文献   

17.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作为江苏“产业强链”50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江苏省政府对其极为重视,但依旧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为探究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价值传递关系,基于调研数据构建了一种基于资源与价值传递关系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GERT网络模型,并对其进行计算分析,为江苏省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提供有效的定量支持。研究结果表明:若政府选择该产业链上某一类型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时,建议优先选择燃料电池关键部件制造商;若政府选择价值参数(生产成本、技术研发投入、人力成本)其中之一进行政策扶持时,建议优先选择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行车》2024,(1):80-81
<正>近年来,天能聚焦绿色智造发展,持续推进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关键技术突破和生态设计,逐渐打造完成一条集“回收—冶炼—再生产”于一体的闭环式绿色产业链,深化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引领,全力助推国家“双碳”战略实施。绿色能源再生关键技术,作为天能电池四大关键技术之一,不仅能够让电池具备更高的回收价值,有效促进天能厂商合作模式创新,突破新的  相似文献   

19.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逐渐呈现由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局面。成都市汽车产业作为四川省“万亿级”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成都市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前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产业政策环境和产业链,总结得出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创新研发能力不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定制化”政策措施竞争力不足的结论,并就此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在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里面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对此也给予了鲜明的表述: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可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推动汽车产业“十四五”期间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