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企业、行业专家通过分析汽车售后服务现状;认为当前汽车后市场正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就看如何把握?面临诸多挑战2017年,面对市场的兼容性和消费者的需求多样性,汽车后市场面临诸多考验。一是客户对服务的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国目前虽然没有完全进入汽车社会,但随着用户的增加,用户群体的转变,对汽车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  相似文献   

2.
正如今,汽车产业中的众多企业都将"可持续发展"列为目标,渴望踏上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随着碳中和战略的推进,氢能得到了较之以往更热切的关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对绿色能源的需求。从国家层面来看,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共识,欧盟宣布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政府也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企业、行业专家通过分析汽车售后服务现状,认为当前汽车后市场正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就看如何把握。面临诸多挑战2017年,面对市场的兼容性和消费者的需求多样性,汽车后市场面临诸多考验。一是客户对服务的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国目前虽然没有完全进入汽车社会,但随着用户的增加及用户群体的转变,对汽车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碳中和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考虑,汽车产业能源结构如何从传统化石能源逐步向氢能、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转变是当前行业面对的挑战,将会改变整个行业形态。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基地,如何在本轮碳中和革命中引领行业变革,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着眼于重庆市汽车产业升级路径,从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层面深入探讨了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剖析了存在的核心问题,相应地从政府政策、企业战略、技术创新方面给出了对策,为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和布局,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汽车维修行业在迎来空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众所周知,汽车维修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给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压力,甚至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鉴于此,如何推广并应用绿色维修产品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企业、行业专家通过分析汽车售后服务现状;认为当前汽车后市场正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就看如何把握?1面临诸多挑战2017年,面对市场的兼容性和消费者的需求多样性,汽车后市场面临诸多考验。一是客户对服务的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国目前虽然没有完全进入汽车社会,但随着用户的增加,用户群体的转变,对汽车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  相似文献   

7.
赵岩 《中国电动车》2022,(11):51-5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面对当前国内经济缓慢复苏、世界形势突变的大变局,我国各大中型企业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是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只有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双碳”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部署,以坚定的信心、攻坚克难的毅力,统筹推进新能源等形式的低碳运行,狠抓责任的有效落实,才能为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目标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落基山研究所发布最新研究报告《中国零碳图景下的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机遇》,该报告识别出循环经济产业助力零碳转型的三大关键领域,并指出,三大领域可在解锁新兴市场方面创造巨大的机遇。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为加速零碳能源转型提供了强劲的政策动力,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本报告重点分析中国零碳图景下,再生资源利用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以及碳中和目标给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正>在目前的城市交通运营中,除公共交通外,通勤班车也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国家政策走向、经济发展以及交通行业、汽车产业的发展,通勤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和挑战。相关企业该如何面对?通勤行业会如何发展?根据多年的运营经验和对通勤行业的展望,笔者对通勤行业市场需求、发展机遇和未来的运营模式有了如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汽车与配件》2022,(14):26-27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于2020年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并承诺为全球碳中和做出贡献。作为碳排放关键行业,交通运输业承担着产业革新及碳中和的重大历史使命。罗兰贝格发布《中国汽车产业降碳白皮书》,基于对中国汽车产业碳中和现状,以及国际及国内领先汽车企业降碳脱碳的洞察,结合罗兰贝格脱碳降碳方法论、工具和经验的积累,分享汽车产业的脱碳降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立足用户需求,以本土化战略深耕中国市场,是康明斯进入中国长达近50年来,不断发展前行的关键。如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变革中的汽车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全球动力技术先行者,康明斯不但拥有超过百年的内燃机技术积淀,也在引领低碳及零碳动力技术的发展与变革。  相似文献   

12.
信息     
首届"内燃机企业才智领军人论坛年会"隆重召开由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主办,《车用发动机》杂志社承办的首届“内燃机企业才智领军人论坛年会”于2005年12月28日至30日在历史名城大同市隆重召开。会议宗旨是“加强合作,增进友谊,强化交流,促进内燃机行业发展”。本届年会汇集了内燃机行业近60家企业及科研院所的9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全球化经济和国际化市场给内燃机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内燃机行业如何应对能源短缺与环境保护的挑战,内燃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等内容,通过演讲等形式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参会的企…  相似文献   

13.
《世界汽车》2023,(9):66-67
<正>信心与挑战共存,动力电池安全知多少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能源危机紧迫,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电动汽车采用电能取代了传统的化石燃料来作为动力来源,为绿色交通提供了可选、有效的解决方案。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多样化以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渐提升,特别是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减碳意识的增强,加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逐步付诸实践,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就环保问题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新能源汽车因其接近零排放且低碳绿色,在“双碳”背景下再度成为热门话题。随着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续航、无线充电、氢燃料电池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汽车将作为汽车行业的主流产业,其占有率超过传统燃油车。据此,基于“碳达峰和碳中和”,分析了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正汽车行业是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而向零碳排放汽车转型只能部分达成行业的碳中和目标。中国车企亟须对碳中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意味着必须在汽车电动化之外采取更多措施。汽车行业是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而向零碳排放汽车转型只能部分达成行业的碳中和目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汽车行业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过旷日持久的跨世纪努力,2001年11月10日,我国终于如愿以偿,成功地跨入WTO大门,成为世界经济大家庭的一员。入世,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目前各行业必须抓好的头等大事。面对入世,中国摩托车行业,你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17.
当前形势表明,碳治理的紧迫性从未像现在这样明确而迫切。城市道路交通领域在按时达成预定碳目标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为理清各种措施、路径或方法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明晰的治理框架,并把握研究与实践的关键路径,以便于更有效的碳中和行动。通过运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和归纳与演绎等多种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性解决方案和碳中和措施分系统的基本架构,明确了从系统、分系统、子系统到关键组件的关键线路,对碳中和措施分系统中的两类主要负排放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强调了负排放子系统在城市道路交通实现零碳排状态中的决定性作用。其结论可为其他行业或领域的碳中和措施系统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迪士尼的落户上海对上海动漫产业的影响以及本土动漫企业如何应对迪士尼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提升上海动漫产业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低碳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应加快碳中和长远布局。碳认证是碳中和发展的关键,将影响影响双碳目标达成结论等多个层级的碳中和建设环节,因此,汽车行业要需要快速建立和完善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碳认证制度。本文基于认证管理要求和创新认证的理念,从政府、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兼顾系统性、全面性和定制化特性,构建了“汽车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认证体系”,将为政府、行业、企业、技术等多方面的碳排放信息传递提供有效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汽车产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百年未有的产业重构新时代。汽车已经从"沙发+4个轮子"升级到"一台移动的电脑"、"一个移动的储存装置"。汽车"新四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