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实验测试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方法,探讨了BOSCHCR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在不同负荷下轨压波动的频率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大,高压油泵转动频率的三倍频对应的振幅增加并在供油所引起的所有频率分量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小负荷时,高压油泵3个柱塞的供油量稍有差异;随着负荷的增大,3个柱塞的供油量趋于相同。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电控喷油器参数对高压共轨系统循环喷油量波动的影响,利用AMESim仿真平台建立了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数值仿真模型,并通过在高压共轨系统试验台上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接着在此基础上对循环喷油量波动进行分析,揭示了喷油器参数对循环喷油量波动的影响规律。最后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到了喷油器参数变化引起的循环喷油量波动百分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衔铁残余气隙、电磁阀预紧力、出油孔直径、进油孔直径、针阀预紧力和针阀升程是影响高压共轨系统循环喷油量的主要电控喷油器参数,在不同的轨压和喷油脉宽下,这些参数的变化引起的循环喷油量波动百分比分别为5.0%~16.8%、7.8%~26.2%、14.1%~22.9%、17.0%~23.3%、7.5%~33.2%和0~21.8%。  相似文献   

3.
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能够有效的改善柴油机的排放性能,利用AMESim软件建立其仿真模型,分析了共轨管容积、长径比、内径和长度等参数,对高压共轨系统的压力建立和压力波动的影响,并在共轨试验台架上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与精确性。  相似文献   

4.
多次喷射过程中,不同喷射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循环喷油量的控制难度增大。建立了高压共轨系统的AMESim仿真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和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喷油器内部压力波动和针阀开启阶段动作响应的强耦合作用是导致主喷油量随喷射间隔波动的根本原因,当主喷油量基准值为60.0 mm3时,其波动量最大可达3.6 mm3。建立了共轨系统的无阻尼 L C液力系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针对强耦合作用提出了减小喷油器内部油道长径比和盛油槽容积的解耦方法。对解耦方法的仿真试验验证表明,采用解耦方法后压力波动和针阀响应的耦合程度降低53%。  相似文献   

5.
文中采用GT-Suite软件中的GT-Fuel模块建立柴油机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柴油机轨压对高压共轨系统动态压力特性与喷油规律的影响,以及液力缓冲器对共轨中压力波动的影响,从而改善柴油机性能,为高功率密度柴油机的匹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电控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柴油机排放法规日益严格的趋势 ,指出了为满足严格的排放法规需要采用电喷技术。阐明了柴油机共轨式电控喷射系统之所以成为电控喷射技术的发展趋势 ,是由其对喷油压力、喷油量、喷油定时和喷油率的控制的灵活性所决定的。对国内外正在兴起的共轨式电控喷射系统的一些关键参数和部件的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为共轨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喷油脉宽对高压共轨多次喷射油量波动的影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高压共轨多次喷射试验台进行了主预喷射和主后喷射两种模式下高压共轨两次喷射油量随间歇时间波动的规律研究.通过试验数据系统地总结了喷油脉宽对两次喷射油量波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两次喷射中,第2次喷射的油量波动振幅随第1次喷油脉宽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8.
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高压油泵驱动扭矩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BOSCH CP2高压油泵,用MATLAB/Simulink建立驱动扭矩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仿真计算分析了结构参数和转速、轨压、喷油量、温度对驱动扭矩的影响,并为共轨系统扭矩控制中的高压供油泵需求扭矩提供了基础模型,也为高压油泵的选型和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马琳  荆强 《汽车维修》2013,(12):22-23
柴油高压共轨式喷油系统于1990年代中后期才正式进入实用化阶段。这类电控系统可分为三类,蓄压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液力增压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和高压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柴油高压共轨系统可实现在传统喷油系统中无法实现的一些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电控柴油机的发展经历了位置类控制、时间类控制、时间-压力类控制三个阶段,目前,电控柴油机广泛采用的高压共轨技术是时间-压力类控制.高压共轨柴油机与传统的柴油机在结构和原理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的燃油系统与传统柴油机还是有相同之处的,比如它也由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组成,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低压燃油系统出现的故障相对高压系统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