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传统的变流器中输出电压一般总是低于交流输入电压的状况,提出了一种新型串联谐振直流环节变流器。该变流器在取消直流大电感,并为开关器件提供零电流开关条件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变流器输出电压在交流输入电压以上或以下的较宽范围内任意调节,而不受输入电压大小的限制。介绍了电路的工作原理,给出了升压及降压时两组有代表性的试验波形。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三点式恒频独立变流器,它使用一个耦合电感器来实现整个系统和负载范围内主开关的零电压开关.因为耦合电感器在负载电流回路中并不作为一个串联电感出现,所以它在输出整流管上并不造成负载循环损耗.在1 kW样机上验证了推荐的变流器工作情况和性能.  相似文献   

3.
GTO     
最近,一种兼备可控硅和功率晶体管长处的功率可关断可控硅,一般称为门极关断可控硅GTO(或门极可控可控硅GCT)已投入实用。 GTO只要根据加在门极上的正负信号,就能实现从阻断到导通,或从导通到阻断的转换。控制性能非常好。 GTO与可控硅一样,耐压和容许电流的相克性不像晶体管那样强,因此比较容易做到大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GTO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其应用范围,正在迅速扩大。本文以GTO斩波器为例,对GTO斩波器的吸收电路进行综述。以下分析吸收电路的工作原理及过程。为使GTO安全、可靠地工作和充分发挥GTO效能,在GTO应用中,必须设置吸收电路。GTO的吸收电路,除了起过电压保护和抑制断态电压上升率作用外,还起换流和提高可关断电流的作用。这里所用的GTO斩波器电路如图1所示。它由电源、负载、GTO、门极电路和吸收电路组成。电源电压用E_B表示,负载等效为电  相似文献   

5.
针对推挽式直流变换器的应用,研究了在变压器二次侧采取串联LLC谐振和并联LCL谐振的两种软开关电路,详细分析了两个电路的工作阶段及其软开关的工作原理,比较了两者的工作特点。最后实际制作了两个软开关电路并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两个电路都能很好地实现功率管的软开关,证实了其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串联负载谐振变换器(Series load resonant converter,SLRC)是利用电感与龟容产生谐振为开关器件提供零状态切换,它可以降低开关损耗、电磁干扰等,解决困扰开关变换器向高频化发展的问题。在其电路中,谐振电感和电容的参数对于变换器能否实现软开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针对此关键参数设计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设计原则。为了验证所提出的谐振电路参数设计方案的正确性,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该设计思想对于串联谐振变换器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牵引变流器是地铁列车的关键部件,主要由牵引控制单元和变流模块构成,在牵引方式上有直流(斩波器)和交流(逆变器)之分。以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列车的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牵引变流器为技术背景,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对控制器和变流模块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整合,提出了GTO牵引变流器的综合测试方案。该方法不仅能够对各部件实施分部测试,还可以对整体进行综合测试。测试方法方便有效,使部件在现场维修、测试过程中能够模拟在线工作状态,便于查找故障信息,为列车牵引系统的各种检修和部件国产化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8.
IGCT作为一种新型大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吸取了GTO和IGBT的优点,但其驱动则需要借助配套的门极驱动电路板才能实现.介绍了IGCT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根据驱动电路的要求分析设计原理,对1 100 A/4 500V逆导IGCT集成门极驱动电路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研究,实验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郑琼林 《铁道学报》2000,22(3):120-123
提出一种双零电流开关PWM升压斩波变换器电路,使得主开关和辅开关的开通和关断都在零电流条件下进行。与已有的双零电流转移电路方案相比,这种电路由于开关换相时附加的谐振次数最少,所以辅助换相时的附加通态损耗达到最小。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阐释了这一新型零电流PWM升压斩波电路。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类新型的零电压转换(ZVT)的直-直PWM变流器,它使用了一个与辅助开关相连接的LC谐振电路,该电路被视为一个自换向辅助电路.它在较宽的负载范围为辅助开关实现零电流换向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而不需任何电压源.此外,这种辅助电路与主电源变流器并联,保持了零电压转换特性.还分析了这种具有自换向辅助电路的零电压转换升压PWM方案,它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由实验数据证实,实验模型的额定功率为1kW,频率为100kH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