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薇 《珠江水运》2003,(10):4-5
"西部大开发,从内河航运的角度看,主要在大西南,大西南更应充分利用内河航运出海."中国工程院梁应辰院士在谈到珠江航运的发展机遇时,开门见山就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配套业:造船大国的必备军--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闻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飞 《中国船检》2004,(5):44-47
沈闻孙,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知名的船舶设计专家。现任大连造船新厂副总工程师兼设计师。在40余年的船舶设计工作中。他参与了多种船型的研究和开发。自上世纪90年代起。经沈闻孙自行开发设计的5种船型达国际先进水平,并打入国际市场。先后为国家创汇约12多亿美元。辉煌的履历。并没有改变沈闻孙淡雅而从容的气质,就在大连造船新厂一间简朴的办公室内。他以平和的口吻向记者阐述了当今中国造船业与世界造船强国的差距。尤其对于我国船舶配套业的落后现状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同时对于我国船型发展的现状则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3.
宋新新 《船舶工程》2005,27(2):i001-i002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我们走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水下智能机器人专家徐玉如先生。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水下智能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徐玉如院士正带领着一批弟子紧张忙碌地进行着科研攻关。此时,实验室外面的气温为-19□。  相似文献   

4.
《船舶工程》2011,(2):91-92
沈闻孙(1930-),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是我国著名的船舶设计专家,50多年来在船舶设计工作中做出很多贡献。沈闻孙先生长期从事船舶设计工作,曾参与我国第一艘出口船2.7万吨级散货船、11.8万吨级穿梭油船等6种船型的设计与建造。90年代起在大连造船新厂负责设计工作。他为工厂开发设计9.8万吨级成品油轮,双壳体船型.为国内首创,共建造3艘;1991年主持设计15万吨级散货轮;共建造7艘,使我国造船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3年主持设计5.2万吨级多用途集装箱货轮,共建造9艘,在造船技术上又迈上了新的水平;1994年又负责设计15万吨级油轮,共建造3艘;1995年设计了11万吨级成品油轮,打入希腊、丹麦市场。以上5种船型,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高,都是无人机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船舶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一定的作  相似文献   

5.
《船舶工程》2005,27(5):I0005-Ⅱ
今年11月,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即将迎来建所55周年的日子.日前,<船舶工程>编辑部一行走访了为该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工程院张炳炎院士.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建设将给航运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如临时通设施能力不足,泥沙淤积及冲刷,航运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等,文章就此提出了避免和减少不利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船舶工程》2005,27(3):i003-i004
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拜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船舶设计专家杨槱先生.在交大浩然科技大楼的办公室里,杨院士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相似文献   

8.
2004年的上海,春天到得格外早。刚近二月中旬,上海就已春意融融了,据说这是上海自1898年以来首次在二月中旬迎来春天。 早春二月,记者来到上海采访一个重要会议,向会务组报完到,顾不上翻阅大会日程安排,就急忙拿起电话,联系采访张老。事情进展顺利,采访定在第三天上午九点。 为了准时赶到708所,记者特意查看了地图,选择了最佳路线。坐上出租车才意识到,所谓“最佳”路线原来是一段拥堵道路。望着慢慢蠕动的长龙,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迟到是肯定的了。下车上楼,一路狂奔进张老办公室。亦如窗外轻轻拂面的春风,张老慈祥的笑脸、温馨的话语,以及亲手递上的沁人心脾的热茶,让记者一直忐忑的心立刻平静了下来,采访迅速切入正题。2  相似文献   

9.
声波是海洋中信息传递的最有效载体。水声工程是以水声为理论基础的水媒质环境中的应用声学工程,是船舶与海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为满足海军水下作战和海洋开发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工程技术,在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21世纪是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世纪,水声工程技术作为海洋开发的主导技术之一,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从事水声工作五十多年,为我国水声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8月中旬,记者在“冰城”哈尔滨拜访了杨士莪院士,听他讲述奇妙的水声世界。  相似文献   

10.
崔连德 《中国船检》2004,(10):32-35
伟明很忙,能放下手头工作接受采访的时间不多,马伟明很”怪“,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有一种本能的排斥。采访马伟明的计划一再搁浅,几次途经武汉,都没能和他面对面聊上三五分钟。八月中旬,记者赴重庆采访期间再次致电马伟明,希望借到武汉换乘火车之机对他进行采访,这次他竟破天荒地答应记者到武汉后视情况而定。然而,由于车、船延误,记者比原计划晚了6个小时,到武汉时,马伟明已赶往上海。  相似文献   

11.
根据目前三峡船闸上下游已有的滚装港口和公路、水路资源.提出“水陆”和“水陆水”联运的川江滚装船“翻坝转运”4种方案,通过社会性和经济性分析,建议采用“水陆水”右岸“翻坝转运”方案。  相似文献   

12.
高雄 《中国水运》2000,(5):31-32
1998年至2003年,三峡工程进入为期6年的二期施工期,以实现左岸电站首批机组发电和两线五级连续船闸通航为目标,施工强度高,是工程建设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从通航管理方面看,它既不同于原葛洲坝一坝通航,也不同于三峡永久通航设施建成后的两坝通航,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通航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是川江船舶航行最困难的航段之一,葛洲坝建成后,当川江流量大于2万m3/s,两坝间洪水急流滩相继出现,航行条件逐渐变差。各主要滩段均不能满足万吨级船队的通航要求。因此,要提高两坝间河段通航流量,采用增加推轮推力,改善推轮操纵性能和减驳减载等措施,可将两坝间河段的通航流量级提高到4.5万m3/s,以满足万吨级船队通航要求。  相似文献   

14.
熊宇 《中国水运》2000,(5):10-11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建立科学高效的通航管理体制是充分发挥三峡枢纽航运效益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我国目前最大的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通航管理体制,最大特点是实行专业化管理以及以电养闸.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照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从7个方面论述了三峡工程已发挥的航运效益,并提出加快航道治理和推进船舶标准化等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是川江船舶航行最困难的航段之一,其通航能力已经成为制约长江干线航运发展的瓶颈,需对该河段碍航滩险进行合理整治。文中介绍了两坝间重点碍航滩段,并以长江三峡两坝间著名的洪水急流滩——喜滩为例,分析了该滩段的碍航特性及成因,提出了通过炸礁、填槽和筑坝等工程措施,以减缓上水航线的流速、比降,消除泡漩乱水,扩大通航水域的整治思路,以延长万吨级船队通航期,满足设计船舶通航要求,为长江干线两坝间航道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三峡二期工程已经过半.根据施工进度安排,2002年10月下旬明渠开始封堵,停止通航;2003年5月导流底孔封堵,临时船闸关闭,水库开始蓄水,至6月15日水库蓄水至135米水位;2003年6月16日,永久船闸通航.永久船闸的运行又分三期:2003年6月至2007年9月为施工期,2007年9月至2009年为运行初期,2009年以后为永久运行期.也就是说,从现在到永久船闸通航,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时间非常紧,任务非常重.  相似文献   

18.
熊宇 《中国水运》2000,(8):11-12
按三峡工程施工进度安排,2003年6月永久船闸通航.三峡永久船闸是当今世界上水头最高、规模最大、运行工况极其复杂的通航建筑物.凡事预则立,从现在起,应当以交通航运部门管理三峡船闸为前提,周密细致地做好通航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滞航、断航损失.  相似文献   

19.
郭涛 《中国水运》2000,(11):26-28
三峡永久船闸是世界上闸室和阀门数量最多、运行情况最复杂的船闸工程,是永久通航初期船舶通过三峡大坝的唯一通道.确保船闸初期阶段可靠运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结合设备故障规律和葛洲坝船闸、三峡临时船闸的运行实践,对可能影响永久船闸初期正常运行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吕航 《中国船检》2002,(11):38-40
导流明渠功成身退 有"人造长江"之称的三峡导流明渠,是临时性建筑.在三峡工程修建前,船舶一直经天然河道通行.为了修筑三峡大坝,三峡工程开挖出导流明渠.三峡工程为保证长江通航的要求,分两次截流,1997年截断长江主河床修建二期左岸大坝,江水与船舶从人工开挖的导流明渠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