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榭第二大桥主塔钢混结合段施工是大榭第二大桥工程施工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针对其施工特点,介绍三维调节定位支架设计、底板下混凝土的浇筑、自密实混凝土配置等工艺.  相似文献   

2.
彭沉彬  杨文见  郭新伟  张志 《公路》2024,(3):211-214
结合延崇高速公路上跨大秦铁路立交桥设计及施工特点,利用ANSYS建立钢混结合段模型,并采用约束方程模拟预应力筋和混凝土间的黏结作用。分析了运营过程中2种最不利荷载工况下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结构总体受力合理,传力及刚度过渡平顺,结构安全可靠,仅在混凝土结合面的预应力锚固处以及局部角隅位置存在应力集中现象。由于钢混结合段构造与受力复杂且有一定的应力集中,结合以往类似结构经验,设计时应将结合段混凝土结构采用高性能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填充混凝土的自密实、低收缩和高韧性的特殊要求,以九江长江公路大桥为背景,制备C55普通自密实混凝土、微膨胀聚丙烯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和微膨胀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对其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弯曲韧性、塑性收缩开裂性能、限制膨胀率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自密实混凝土相比,优选出的微膨胀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不仅满足自密实工作性能的要求,而且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劈拉强度和弯曲韧性,大幅度提高了抑制塑性收缩开裂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微膨胀特性,能满足钢-混结合段混凝土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4.
石板坡长江大桥钢混结合段局部应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结合石板坡长江大桥的设计及施工特点,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石板坡大桥钢混结合段结构分析的空间有限元模型,钢箱梁用shell63壳单元模拟,混凝土箱梁用solid95实体单元模拟,预应力钢绞线用link8单元模拟,并采用约束方程模拟预应力筋和混凝土间的粘结作用.根据运营过程中的最不利荷载工况,分析了钢混结合段在4种工况下的应力状态,检验了设计的安全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除钢箱梁锚垫板下预应力管道支承钢板以及与混凝土箱梁结合面折角处存在应力集中现象、部分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外,结构总体受力合理,内部应力满足设计要求;鉴于钢混结合段的构造与受力都很复杂,建议在此部分的混凝土箱梁采用钢纤维混凝土作为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5.
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瓯江大桥主桥钢混结合段在运营过程中最不利荷载工况下的应力状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钢箱梁锚垫板下预应力管道支承钢板以及与混凝土箱梁结合面折角处存在应力集中现象、部分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外,结构总体受力合理,内部应力满足设计要求。针对钢混结合段的构造与受力复杂情况,对此部分的混凝土箱梁采用钢纤维混凝土作为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减少地震作用下节段拼装桥墩接缝处混凝土的破坏,以及研究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耗能能力,分别制作了普通自密实混凝土和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节段拼装桥墩模型。采用拟静力试验研究2个试验模型的抗震性能,对试验过程中的节段接缝破坏特点、力-位移滞回曲线和耗能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究表明:钢纤维能有效延缓裂缝的发展和混凝土剥落的发生,但拟静力试验中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耗能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渝合高速公路龙凤溪大桥加固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东  车勇  杨睿 《路基工程》2007,(6):168-169
介绍龙凤溪大桥钢筋混凝土弯梁的偏移、裂纹等病害情况和优化加固方案,以及新增钢混结构盖梁制作安装、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裂缝修复和结构加固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8.
至今在致密钢筋的狭小空间内,不具备振捣条件下,混凝土依靠自身重力克服阻力穿越钢筋间隙并填充密实模板仍是一个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围绕宜宾南溪长江公路大桥钢混结合段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进行研究,相关总结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阅江大桥主塔结构为"帆"形的高耸构筑物,采用钢混组合结构,钢混结合段的施工及精确定位是塔柱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工程实际,阐述该桥的施工难点、解决方案和最终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钢混结合段是混合梁构造的关键部位。结合石首长江公路大桥主梁结构特点及受力特性,及超大跨度斜拉桥主梁钢混结合段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定了该桥主梁钢混结合段构造,通过受力计算分析,验证该钢混结合段结构的安全性,并总结了石首大桥主梁钢混结合段的设计特点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1.
高性能纤维素纤维及其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弯曲疲劳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宗才 《公路》2008,(1):165-169
系统研究了高性能纤维素纤维、钢纤维、纤维素纤维及钢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弯曲疲劳特性,探讨了龄期对纤维素纤维增强粉煤灰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纤维素纤维混凝土疲劳强度比素混凝土提高6.8%;纤维素纤维与钢纤维联合使用后,构件的弯曲疲劳性有了较为显著的改善,钢纤维掺量64 kg/m3与纤维素纤维掺量1.3 kg/m3混掺时,混杂纤维混凝土比单掺钢纤维64 kg/m3的混凝土疲劳强度提高15.4%。即混杂纤维将会充分发挥各种纤维的优势,对改善疲劳性能的作用比单掺钢纤维和纤维素纤维都显著。纤维素纤维增强粉煤灰混凝土70 d时疲劳强度比34 d提高11%。  相似文献   

12.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粘贴碳纤维布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试验研究,表明粘贴碳纤维布可以较大提高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性能,延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为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长期疲劳性能研究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水胶比对钢纤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不同水胶比(保持用水量不变,调整胶凝材料用量)条件下钢纤维混凝土物理性能、抗压强度以及抗冻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胶比的增大,钢纤维混凝土的流动性增大,表观密度先增大后降低,抗压强度和抗冻性呈现降低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钢纤维混凝土具有较大的抗拉强度,其抗裂性能和抗冲击性能突出。钢纤维混凝土用于厂区道路和工业地坪可使该材料的抗裂和抗动力荷载的优良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何较好地考虑厂区道路和工业地坪各种复杂受力,并用合理而且简便的计算模型对其设计计算,成为保证钢纤维混凝土厂区道路和工业地坪使用寿命和质量的关键。该文对钢锭铣削型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钢锭铣削型钢纤维混凝土厂区道路和工业地坪的力学计算模型和简化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将钢纤维混凝土与其他混凝土的力学特性和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钢纤维混凝土的技术原理;以工程实例为依托,对其施工关键技术作扼要介绍,证明采用喷射钢纤维混凝土支护隧道围岩能改善和提高工程构造物本身的结构参数、受力性能、防水性能、耐久性能、抗腐性能,符合新奥法的要求,具有一次性作为永久衬砌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程云虹  王宏伟  王元 《公路》2012,(3):179-182
设计4种混凝土,即基准混凝土、钢纤维增强混凝土、耐碱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及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以此4种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混凝土抗冻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好于基准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本试验的3种纤维增强混凝土中,抗冻性能最好的是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其次是耐碱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再次是钢纤维增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验收时以现场取芯芯样劈裂强度推算评定弯拉强度依据,通过对隧道路面及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路面钢纤维混凝土进行弯拉强度与劈裂强度试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钢纤维混凝土劈裂强度与抗弯拉强度之间的回归式,在显著性水平α =0.05时,利用F检验法对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检验表明实测标准小梁弯拉强度与对应芯样劈裂强度的回归公式是显著的,故所求的线性回归方程具有使用价值,获得的回归公式可以用于施工验收.  相似文献   

18.
广东梅河山区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上使用了全线碎石垫层,解决差异沉降;用透层油、沥青封层加石屑解决冲刷破坏。梅河高速公路是我国建设里程最长(118.41km)的采用滑模摊铺机自动(DBI)对每条横缩缝插入传力杆的混凝土路面。国内外首次采用高位非对称滑模连续摊铺混凝土路面与双钢混凝土桥面。国内首次零位滑模摊铺了6座隧道5843m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克服了高温天高温水泥条件下的滑模施工难题。  相似文献   

19.
钢纤维混凝土与钢结合梁桥面板等效板单元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拉压等效与弯曲等效方法,提出了钢纤维混凝土与钢结合梁桥面板换算为单一材料等效板单元的计算模式,导出了等效板单元的厚度和弹性模量的计算式。可方便地采用一般的有限元程序对结合梁桥进行空间分析。对一座实际的钢纤维混凝土与钢结合梁桥进行了空间应力分析及静载试验。  相似文献   

20.
通过配筋钢纤维高强砼薄壁箱梁的纯扭试验,探讨了钢纤维对纯扭薄壁箱形构件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强度、裂缝的影响;分析了试件抗扭强度和扭转裂缝倾角、裂缝宽度、主裂缝间距的形态及特点。结合钢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与破坏机理分析,对适合于钢纤维混凝土构件的抗扭强度、裂缝验算方法进行理论计算与试验比较分析,为钢纤维砼薄壁箱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扭分析积累试验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