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故障测距中应用故障分量电流的阻抗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在高压输电线中利用故障电流分量消除过渡电阻影响的阻抗测距原理及将其用于牵引网馈线故障测距的计算,采用该方法可以极大提高牵引网故障测距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抗型故障测距装置查找故障点误差达数千米的问题,通过分析牵引网对大地短路时钢轨的电位、回流及影响因素,以及短路点附近的牵引网阻抗特性,获得阻抗增大的计算方法和故障点误差的原因。这对电抗型故障测距装置的整定计算和误差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对含有较长供电线的牵引网现有故障测距方法精度不高问题,通过对复线电气化铁路牵引网等效模型进行计算,在传统牵引网故障测距方法基础上引入供电线与接触网等效阻抗比这一参数,提出了修正后上下行电流比测距法和修正后分段线性电抗测距法,有效解决了复线电气化铁路直供牵引网的精确故障测距问题,修正后的分段线性电抗法为复线牵引网电抗值...  相似文献   

4.
AT供电牵引网新型微机故障测距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仕斌  王伟 《铁道学报》1993,15(4):19-27
电气化铁道AT供电牵引网结构复杂,运行方式变化大,在各种运行方式下发生短路故障时,其故障总阻抗与距离的关系为非线性特性。本文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在文献1-3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讨论了各种运行方式下的故障测距原理及其应用,并研制出AT供电牵引网新型微机故障测距系统。该系统具有投资少,测距精度高,可靠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阻抗特性是全并联AT牵引网距离保护和故障测距的研究基础。为得到全并联AT牵引网端口阻抗特性,计及AT和牵引变压器漏抗,推导各端口阻抗表达式,分析各端口阻抗的差异,进而揭示过渡电阻、变压器参数对端口阻抗的影响规律。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各端口阻抗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和相近的数值;各端口阻抗受过渡电阻影响相同且仅有电阻受影响;各端口阻抗都受到变压器漏抗影响,非故障端口阻抗在线路首端受变压器漏抗影响显著,故障端口阻抗在线路首端受变压器漏抗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
杨国栋 《电气化铁道》2022,(6):26-32+39
现阶段应用于牵引供电故障测距的定位系统大部分采用阻抗法测距,阻抗法故障测距受系统运行方式、故障时系统初相角及故障过渡阻抗的影响,而采用行波法故障测距原理可避免此类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行波的故障测距方法,采用非接触式故障测距的手段进行牵引供电故障测距,通过空间电磁场的变化,设计出具有非接触式耦合感应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相应频带宽、输出线性且不失真的特性,从而实现了牵引供电系统的信号测量。对于行波信号的解析,采用小波变换进行故障分析,通过多次试验对比得到最终的小波变换尺度函数以及小波分解的层数,最终应用于牵引供电系统的故障精确定位,通过多次现场故障定位测试结果表明,非接触式故障精确定位系统具有良好的优越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短路故障分析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针对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的3种短路故障,结合当量等值电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各种不同故障下的电流分布情况。通过对电流分布分析,提出了适合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的故障测距方法,并给出了3种情况下的线路测量阻抗。  相似文献   

8.
侯峰  王帅  李鲲鹏 《电气化铁道》2023,(4):79-82+93
针对电抗法应用于双边供电系统牵引网故障测距不准的问题,基于双边供电牵引网的故障电气耦合特性,揭示故障位置与双端电气量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一种精确的故障测距算法。以广州地铁18号线牵引供电系统为例,通过MATLAB仿真综合比较本文所提双端电气量故障测距算法、传统电抗法、单/双端行波测距算法的测距精度,验证了双端电气量故障测距算法的正确性及应用于各种故障场景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9.
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故障测距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故障测距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故障测距的方案,分析了整个方案所采用的故障测距原理、原理所需信息量的提取及传输、故障启动原理、数据同步方法、数据处理算法、软硬件结构,为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故障测距装置的研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牵引供电故障测距系统进行分析,建立直供加回流线供电方式下模型,通过分析直供加回流线供电方式故障测距原理,对包神铁路牵引网单位阻抗进行计算,将整定定值输入到继电保护装置中,完成实际运用,通过实际故障判断校验计算的准确性,从而指导接触网故障的查找,有效的压缩故障延时。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电气化铁路牵引网故障测距方法精度不高的问题,根据牵引网特点将行波法应用于牵引网故障测距中,建立基于A、B、C型行波检测装置的3种牵引网模型,针对有站场和无站场2种不同工况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不同型号行波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并给出以C型行波法判断为主,A、B型行波法判断为辅的牵引网故障测距方案。  相似文献   

12.
大功率高速动车组密集开行,与牵引供电系统之间引起的车-网耦合匹配问题愈发凸显。牵引供电系统作为高速铁路的唯一动力来源,车-网耦合系统的匹配性直接关系运行安全和质量。采用车-网同步测试方法,研究动车组牵引负荷特性变化规律,分析牵引负荷对牵引变电所馈线出口处等效测量阻抗的影响,探究牵引变电所馈线保护阻抗Ⅰ段误动的原因,为车-网耦合系统优化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牵引供电系统作为列车的动力来源,其稳定性至关重要。随着接触网结构越来越复杂,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测距难度也越来越高。本文从传统故障测距原理出发,引入行波法故障测距,对比行波法与传统阻抗法,行波法故障测距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稳定的测距精度,是未来接触网故障测距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牵引网行波故障测距技术通常采用牵引系统中已有的电压互感器设备获取电压暂态行波信号。为了研究电压互感器的传变特性对牵引网行波故障测距方法的影响,本文采用ATP-EMTP建立电压互感器仿真模型,并将其植入牵引网仿真线路中进行仿真研究。仿真实验综合考虑牵引供电方式、短路故障类型、电力机车以及故障发生位置等主要影响因素,运用bior4.4小波变换对互感器一次侧和二次侧的电压行波信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牵引线路情况和故障条件下,互感器均能准确无延时地传输故障行波和波头极性,说明电压互感器对故障行波的传变特性基本不会对行波故障测距法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利用线路已有的电压互感器获取故障信号进行行波测距法。  相似文献   

15.
AT供电牵引网断线接地故障及其馈线保护动作行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AT供电牵引网断线故障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具体算例,给出各种断线接地故障的阻抗-距离特性曲线,通过与其它短路故障比较,从理论上论证了AT牵引网发生断线故障时常规保护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直流牵引供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提出一种使用双端数据的故障测距算法。利用等效圆柱法求得牵引网各导体的暂态内阻抗,与外阻抗求和后作为各导体的阻抗。24脉波整流机组在短路初始阶段其等效内阻抗为恒定值,将整流机组视为电压源串联恒定电阻、电感的线性电路。利用叠加定理将故障网络分解为故障前网络和纯故障网络,以消除负荷电流对故障电流分量的影响,并对纯故障网络进行等效变换。使用双端数据对纯故障网络列写故障回路方程,其中电流的一阶导数用数值方法求出。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超定矩阵方程的最优解,得到故障点的位置。PSCAD仿真结果及模拟试验表明,该算法测距精度高,最大误差约为3%,且不受过渡电阻、线路参数及数据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建模仿真的分析方法,以甬台温客运专线某一供电臂为原型,根据客运专线牵引供电系统的结构特点建立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牵引网短路故障情况下,变电所测得的牵引网阻抗,并分析综合接地对牵引供电系统阻抗特性的影响;还仿真分析了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牵引网的电流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18.
AT供电牵引网微机故障测距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AT供电牵引网的结构特点,对单、复线AT牵引网的特性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单、复线AT牵引网故障测距的数学模型和用微机实现的方案。本文还对各种可能引起故障测距误差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补偿措施。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及微机实现方案的优点,本文作者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实验及计算机仿真试验,效果良好。与现行“AT中性点吸上电流比”测距方案比较,具有投资少、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线路短路故障测距定位难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阻抗测距方法.该方法在传统线路两端电流关系基础上考虑了两端电压高低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和建立仿真模型进行分析;在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三相系统电源短路容量和主变压器容量对短路故障阻抗测距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测距方法相比传统阻抗...  相似文献   

20.
2种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故障测距原理的实现难点是在进行故障测距时需要同步提取牵引网沿线的信息量.其中远端数据采集装置与故障测距装置的时钟同步是实现高精度定位的基础,分析表明基于精密时间协议的时钟同步方案较之已有方案有着更多的优越性,并给出具体接线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