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2019年7月9日与9月11日,工信部相继发布关于《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和《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与之前的管理办法相比较,这两次修正案的调整主要表现为:积分计算方法调整、新能源汽车积分结转更加灵活、低油耗车型受到鼓励等。  相似文献   

2.
新闻     
正新能源汽车"双积分"管理办法落地日前,工信部等五部委印发《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旨在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该办法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对核算年度生产量2000辆以下并且生产、研发和运营保持独立的境内乘用车生产企业,进口量2000辆以下的获境外乘用车生产企业授权的进口乘用车供应企业,按照以下规定放宽其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的  相似文献   

3.
政策     
正乘用车双积分新政将落地日前,工信部公布了《乘用车市场机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未来乘用车企业将按照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与新能源汽车比重积分的"双积分"体系来评价。《意见稿》显示了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决心,但也让不少车企深感压力。根据《意见稿》的要求,2018年车企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达到8%,这对不少车企而言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工信部发布《关于2016年度、2017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对乘用车企业2016年度、2017年度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积分实施核算,2016年度、2017年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负积分不能抵偿归零,将导致超标燃油车的生产和新品投放受阻。由此,新能源汽车积分提早两年实现可测算可交易,2016年的90万分和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瑞银证券中国汽车行业分析师沈微发表了最新的中国汽车行业报告,该报告指出,工信部日前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2021-2023年修正案征求意见稿,虽然积分要求整体上延续了2019-2020年的政策,但获得积分的难度上升。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备受关注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正式发布。该政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牵动着世界各大汽车生产企业以及各汽车生产国政府的心。综合来看,笔者认为没有之前传说的那么恐怖,主要有以下几大关键点:首先,该项政策在严厉激进中给企业留有余地。《办法》对传统能源乘用车年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不满3万辆的乘用车企业,不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达到3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健康发展,工信部等五部委发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双积分政策对控制乘用车企业燃油消耗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文章以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纯电动车为研究对象,研究建立量化积分价值的方法,评估各车型的合规代价最低的销量结构模型,为乘用...  相似文献   

8.
2021年1月1日开始施行汽车行业"双积分"新政 2020年6月,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在内的五部门发布了汽车行业"双积分"新政策.工信部指出,通过建立积分交易机制,将对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形成市场化机制.所谓双积分,是指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每个汽车厂商都需要生产新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9.
正7月9日,工信部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修正案》)。《修正案》对此前业内争论的焦点大部分都做了修改,回应了业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要协同发展的呼声。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工信部等五部委发布公告,新能源汽车"双积分"政策将于2018年4月1日实施,这表明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各方博弈后的新能源新政终于落地。"双积分"出炉后,对中国车市究竟有多大影响?符合行业大趋势所谓"双积分",即指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根据新政,对乘用车企业新能源汽车积分核算的规定,要求年产量或进  相似文献   

11.
正就在本期杂志截稿的当天,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双积分管理办法的落地,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意味着中国政府正式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管理长效机制。该办法中所称的新能源乘用车,是指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乘用车,包括了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和燃料电池乘用车等。而乘用车企业包括中国境内乘用车生产企业、进口乘用车供应企业。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为该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达标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额,与其乘用车生产量或  相似文献   

12.
正虽然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一大势所趋已不容置疑。此次"双积分"政策的落地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对于"绿色出行"的倡导、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扶持。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各大汽车制造商的主要发展方向。日前,工信部等五部委印发《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旨在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该办法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此次"双积分"政策的落地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对于  相似文献   

13.
2017年,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其中油耗与新能源积分合规路径选择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本文从企业油耗积分合规策略出发,重点分析节能技术升级与生产新能源两条技术路径,通过构建节能技术升级成本矩阵和测算新能源车两类政策红利,定量评估两类积分的合规成本,通过比较两种合规路径,提出双积分政策的短期和中长期合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对汽车自身影响1.汽车电动化在美国加州(2030年)、荷兰(2025年)、挪威(2025年)、德国(2030年)、印度(2030年)、法国(2040年)、英国(2040年)等国家及地区相继传出如括弧内所示的传统能源汽车禁售时间表后,2017年9月初,工信部高级官员表示已启动研究制订中国传统能源汽车的禁售时间表。同年9月28日,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从2019年开始导入新能源积分,相当于强制要求中国国内汽车厂商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15.
近期工信部等部门规定了CAFC(Corporate Average Fuel Consumption)和NEV(New Energy Vehicle)两套积分的考核办法,对国内乘用车企业同时提出了油耗要求和新能源汽车生产比例要求。在此要求下,如何规划产品战略才能合规生产是国内车企最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解读考核办法的核心要求、对中国积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车企新能源产品布局最新动态,对国内车企的新能源产品战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从导入期进入成长期,为保证新能源汽车在后补贴时代的稳固发展,乘用车双积分管理方法应运而生。文章将从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新能源汽车积分、积分并行管理及监管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解读;最后对乘用车行业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2021年8月19日,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实施)。《办法》称,此举意在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障梯次利用电池产品(以下简称梯次产品)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4月9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出的《关于实施4项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的通知》称:GB/T18386.1-2021等4项新能源汽车推荐性国家标准已经发布,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保证《公告》管理要求与相关财税政策的技术衔接,经请示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同意,现将《公告》产品准入管理中实施4项标准的相关事项通知如下:1.调整检验项目  相似文献   

19.
<正>新能源积分市场活力持续释放,呈现出健康有序发展态势。它激活了企业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自2018年以来,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已组织实施了5次积分交易,交易金额累计252亿元。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序健康发展,2017年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积分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20.
正对国内外几款典型的纯电动汽车的冷却系统构型方案进行了解析,分析了其构型的特征,为自主品牌电动汽车的开发过程中的冷却系统方案制定提供指导。采用电机余热加热电池包、电池温度分级控制等方式可优化系统的能量利用,提高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为应对汽车燃料消耗快速增长及由此引起的能源和环境问题,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近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印发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18年4月1日起实行。这标志着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已成为我国汽车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