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盘毂加工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模具的设计开发,在盘毂芯基体上设置对模台阶、定位台阶,增设盘毂芯冲齿卸料斜槽,可降低离合器盘毂加工成本、改善加工质量。在芯片铆接前增加组装预压工序。模具采用统一母座,通过更换具体的工作部件而满足不同产品对模具的要求。试验和生产验证结果表明,此工艺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盘毂加工时垂直度难保证、稳定性差及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杰武 《时代汽车》2018,(2):121-122
本文以欧曼牵引汽车离合器从动盘故障为例,阐述了汽车维修过程中检修故障时不能局限于失效件本身因素的检查分析,还要从与失效件相关联的整车匹配因素、车辆使用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验证才能彻底处理故障。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非调质钢35MnVN在汽车离合器盘毂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锻造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并对非调质钢制盘毂的切削加工性能和扭转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非调质钢35MnVN能替代45钢制造离合器盘毂.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对依维柯φ267离合器盘毂进行了计算,从计算结果出了该盘毂强度满足使用要求的结论。该种盘毂在φ267离合器从动盘总成台架试验中损坏,其原因应从材质,加工过程等方面来查找。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某车型整车共振问题,文章对整车的噪音、振动及关键点振动进行分析,分析问题产生主要原因是发动机扭振引起的变速箱敲击。为进一步明确动力系统各部件的影响性,设计了交叉互换性试验,找出了主要影响部件为离合器,对离合器特性进行测试分析,明确是由离合器阻尼参数差异引起,从而优化离合器刚度及阻尼,解决整车共振问题。  相似文献   

6.
《汽车与配件》2012,(38):37-39
由于摩擦副位于飞轮和压盘之间,离合器从动盘主要功能是将发动机转矩传递到变速器输入轴。功能离合器从动盘(见图1)主要部件是:从动片(15)、成对的从动盘摩擦片(1)、带花键的盘毂。在本刊第34期《离合器技术发展(二)》中已经提到,从动盘还有其它几个功能:从动盘要能保证平稳起步,及快速换档,衰减发动机传递到变速器的振动,以防止变速器噪声。要满足这些功能,对现代汽车来说是"必须"的,这就还需要一些其它部件:波形弹簧片(3)和扭转减振器(7~13)。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汽车离合器盘毂类零件的结构特点和其成形加工工艺的技术难点,阐述了此种类型零件成形技术的工艺和模具设计要点,以及模具的加工、安装和调试,总结了盘毂零件成形工艺相比机械加工工艺的几大优点。  相似文献   

8.
王继宇  史婧 《专用汽车》2023,(9):108-111
变速箱是动力总成中最关键的部分,其中双挡变速箱相对于传统的单挡变速箱,能够有效提高整车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由于所研究的超速离合器必须与二挡式纯电动车搭配使用,故该离合器必须符合二挡式纯电动车之动力传动系。据此,从齿轮传动系统的结构设计、力学特性的仿真分析、疲劳寿命的计算、换挡冲击试验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超越离合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汽车离合器盘毂的精密成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碳钢的成形加工特性、摆动辗压的特点以及金属的形变强化作用,研制成功了能批量生产汽车离合器盘毂精锻件的温锻制坯和冷摆辗成形相结合的新工艺。与其他加工工艺相比,采用该工艺生产的盘毂精锻件不仅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和平面平整,而且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硬度;除了异型槽需要后续冲裁加工和内孔需要后续车削、拉削加工以外,其余部分不需进行后续加工和调质处理就能达到离合器盘毂零件的强度、硬度和尺寸精度等要求。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高效、节能、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东风牌EQ140型汽车的离合器是摩擦式单片离合器。它采用了比较先进的以传动片带动压盘的传力机构和摆动式分离杠杆机构,在这种离合器的从动盘上,装用了扭转减振器。由于在从动盘上设置了扭转减振器,汽车传动系各零件的工作条件得到了改善。例如,减轻了从动盘毂花键孔——变速器第一轴花键的磨损。不带扭转减振器时,往往由于振动和冲击使得这对花键产生较大的磨损,有些是比较明显的冲击后的变形;采用扭转减振器后,矛盾就转移到减振器的弹性元件上去,从而使从动盘本身的寿命问题突出了。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汽车离合器盘毂类零件燕尾槽的结构特点和其冲挤成形加工工艺的技术难点,阐述了此类燕尾槽的冲挤工艺和模具设计要点,以及模具的加工、安装和调试,总结了盘毂类零件燕尾槽的冲挤成形工艺相比机械加工工艺的几大优点。  相似文献   

12.
某混动变速器挡位离合器在耐久试验过程中出现摩擦片与内毂连接花键微动磨损失效问题。基于微动磨损理论,找出影响磨损量的关键因素。结合有限元分析(FEA),复现失效问题,得出轴系弯曲变形、外毂轴向变形、花键齿面接触应力为失效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空间限制因素后,从降低齿面接触应力着手,通过增加花键齿数、摩擦片与钢片连接关系互换等,有效降低理论接触应力达到85%,并通过有限元仿真进一步确认实际内毂接触应力降低75%以上。最终改进方案通过离合器耐久试验认证。研究结果为变速器内出现的微动磨损问题解决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金属陶瓷离合器从动盘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石安  陆际清 《汽车技术》1996,(10):9-12,36
使用金属陶瓷摩擦材料作为离合器从动秀摩擦面片相对于使用有机石棉片来说具有很多优点,金属陶瓷片其摩擦系数大,热稳定性好,在较高的工作温度下,比有机片更耐磨,阐述了金属陶瓷摩擦面从动盘设计参数的确定及结构设计特点,对试制的金属陶瓷从动盘总成做了台架试验和整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金属陶瓷离合器具有良好的使用操作性能,接合平稳,变速器换档顺利,无颤抖现象。  相似文献   

14.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时离合器会介入传动系统,容易引起较明显的冲击感,是影响整车驾驶舒适性的主要因素。为此,提出了基于离合器双模糊和电机转矩协调的模式切换控制策略。首先建立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以减小离合器滑磨功为目标,对模式切换时的离合器接合过程进行划分;其次,结合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的基本要求和驾驶意图,制定离合器双模糊控制策略,分别对滑摩阶段的接合时长和转矩同步阶段的压力变化率进行控制;然后以离合器滑磨功和整车冲击度为优化目标,采用二次型最优控制算法对滑摩阶段的接合压力进行优化,从而获取模式切换过程中离合器的最优接合压力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时计算离合器传递转矩,根据电机转矩响应快的特点,制定电机转矩协调控制策略;最后,基于某混合动力试验样车,在底盘测功机上分别进行缓加速、中等加速和急加速下的模式切换试验,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策略能较好地反映驾驶人驾驶意图,保证离合器的使用寿命,所产生的整车冲击度均处于合理范围之内,改善了整车模式切换过程中的驾驶舒适性。  相似文献   

15.
4×4汽车前轴不驱动时,其驱动系统也被反带动,其摩擦损失将增加燃油消耗量。有的车在前轮毂上安装离合器,需要司机下车操作,很不方便。本文介绍两种新型单向离合器,装在前轮毂上,可以自动控制,并代替前轴差速器,而重量和制造成本却增加不多,但可节省燃油消耗。这个设计可在所有全轮驱动汽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变速箱是汽车动力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离合器又在自动变速箱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可靠性与耐久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汽车的安全可靠性,故变速箱中关键零件的疲劳耐久性能需要通过离合器疲劳试验台架进行检测验证。文章通过分析研究低倒档C1-2-3-4档离合器的结构及原理、技术要求以及使用性能要求等,计算并设计出GF6自动变速箱低倒档C1234档离合器疲劳试验台架。  相似文献   

17.
<汽车维修>杂志2002年第一期发表的"令人费解的离合器"一文,我们看后有这样一种感觉:当汽车更换离合器从动盘之后,出现"离合器分离不彻底,挂档困难,离合器踏板踏不到底"的故障,应是更换从动盘所引起的,问题应在从动盘.  相似文献   

18.
变速箱悬置横梁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重要部件,作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的辅助支撑,其主要的失效形式是在路面冲击载荷作用下发生的疲劳断裂。针对发生在某重型卡车上变速箱悬置横梁断裂失效的问题,本文通过使用CAE分析工具,找到变速箱悬置横梁断裂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变速箱悬置横梁进行结构优化,同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优化后结构进行了静强度分析,使其满足使用要求,最终解决变速箱悬置横梁断裂的故障。  相似文献   

19.
一般钢制车身多会使用CO2气体保护焊,在修复焊接过程中会产生焊接变形,这些变形对部件甚至整车的强度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车身板件修复焊接过程中的变形规律及其预防方法,对于恢复车身原有强度,提高车身修复质量,降低汽车维修企业成本,保障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实现将变速箱由水平放置向不同方向翻转操作,从而对变速箱不同面进行装配、加工等作业。常规的变速箱拆装机锁紧机构通过安全链和主体机架上的安全销连接完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论文以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整车检测中心变速箱的拆装为例。重点介绍了变速箱拆装机锁紧机构的功能、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实际使用效果,其结构新颖、运行稳定、操作简单、安全性能高等特点。对于业界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拆装过程中定位不同角度进行装配、维修的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