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作为车辆目前主要使用的两大无线通信技术之一,C-V2X(CelluarV2X,Vehicleto Everything)是以移动蜂窝通信技术为基础,支持V2V(车到车)、V2I(车到基础设施)、V2P(车到人)、V2N(车到网),实现车辆、信号灯、交通标识、骑行者和行人等通讯设备互联,不仅使车辆变得"聪明智能",更有助于打造智能互联城市  相似文献   

2.
正(接2020年第3期)(4)LTE-V2X通信方式LTE-V2X系统的通信方式采用了"广域集中式蜂窝通信"(LTE-V-Cell蜂窝)和"短程分布式直通通信"(LTE-V-Direct直通)两种技术方案。分别对应LTE-Uu(UTRAN-UE,接入网-用户终端)和PC5(ProSeDirect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将制定措施要求全美新上路的汽车和其它小型车辆安装车对车通信系统。这种车间通信技术将能预防多达80%的交通事故。"联网汽车"能够通过一种特殊的无线频率进行通信,即"专用短程通信(DSRC)"。虽然车对车(V2V)通信技术带来了许多道路安全优势,但这一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隐私安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蜂窝车联网(C-V2X)通信技术的应用目的在于增强道路交通安全。C-V2X主要采用模式3和模式4的通信模式。分析了C-V2X的底层直连蜂窝通信协议(PC5)接口通信的子帧结构设计、同步机制、资源池配置、资源分配机制等关建技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对汽车的各项要求逐渐提高,车辆朝着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发展。车联网、无线通信、远距离无线通信、专用短程通信、5G通信等技术的日趋成熟,为汽车FOTA技术应用提供充足条件。本文系统阐述了电动汽车FOTA系统的组成方案、升级流程和升级方式,详细介绍了电动汽车FOTA的测试目的和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捷  吴青  黄伟 《交通与计算机》2009,27(3):112-115
基于车路协调的汽车列队技术是解决各种交通问题的最佳方案之一。文中以1个1:10模拟真实道路作为试验平台,在此基础上设计自治小车列队通信系统,并且利用ZIGBEE无线通信技术,演示了汽车列队控制,实现了车车之间无线通信,主控制台的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7.
蜂窝车联网(C-V2 X)通信技术的应用目的在于增强道路交通安全.C-V2 X主要采用模式3和模式4的通信模式.分析了C-V2 X的底层直连蜂窝通信协议(PC5)接口通信的子帧结构设计、同步机制、资源池配置、资源分配机制等关建技术.对基于感知的半持续调度(S-SPS)算法进行了介绍和评估.通过在城市道路场景中的仿真验证了资源重选概率和资源预留间隔对数据包接收率(PRR)的影响,以及通过在不同场景中的仿真验证了信道带宽对PRR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由于智能网联汽车LTE-V2X功能对安全预警、自动驾驶的重要作用,如何定量准确评估汽车无线通信能力是智能网联汽车测评领域的关注点。其中,汽车通信能力除了受自身芯片能力及天线系统增益的制约外,还受到外界无线信道环境的影响。本文针对前期LTE-V2X功能实际道路测试中发现的通信中断问题,选取了3个典型道路场景,对LTE-V2X终端的通信距离、丢包率等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下一步将对采集到的无线信道环境进行信道建模与试验室复现,为智能网联汽车通信可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车路协同系统车联网(V2X)技术已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智能化、网联化融合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V2X技术将行驶车辆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与外界共享,增强了车机感知与处理数据的能力。基于蜂窝通信的蜂窝车联网(C-V2X)通信技术已在中国开始商业化的应用,但是,该技术应用带来的信息安全、交通安全、数据存储,以及与各类车载与路端设备的互通性、应用稳定性和兼容性等 问题尚未有完备的解决方案。本文研究了C-V2X技术测试方法,并对复杂的车路协同应用场景测试标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霍尼韦尔与LG电子公司("LGE")签署了一份有关开发和演示一项独特的汽车软件技术和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谅解备忘录,以解决与车辆联网技术的发展伴随产生的安全威胁。LGE与霍尼韦尔之间的合作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新一代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可用于车内系统通信以及日益增长的通过蜂窝移动和卫星连接进行的外部通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车用无线通信(V2X)技术的性能优势逐渐受到重视,该技术可以有效弥补单车感知缺陷,并结合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交通系统。文章对比分析V2X技术两大发展路线,阐述长期演进(LTE)-V2X各主要通信方式,基于现行LTE-V2X网络架构,设计了一种将V2X技术引入软件定义的通信恢复功能模块,可有效提高通信效率,保证链路正常切换和恢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车用无线通信(V2X)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行业内对 V2X 和自动驾驶相关的硬件在环(HIL)融合测试需求也越来越高。由于 V2X HIL 系统与自动驾驶 HIL 系统两者相互独立,在实际应用中尚缺少对两者相关应用场景及功能进行全链路的闭环仿真测试系统。基于 dSPACE 平台 HIL 仿真系统及V2X HIL 系统的联调过程,搭建了一套能够同时验证蜂窝车联网(C-V2X)通信功能和单车智能感知功能的 HIL 联调仿真测试系统。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对 V2X 应用场景的仿真,该系统能够正确实现对单车智能驾驶功能测试、V2X 被测算法的验证及预警功能显示,由此验证了联合仿真平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NI在上海举办了汽车测试高峰论坛,聚焦智能网联汽车车载通信5G的测试应用。车辆互联技术有助于降低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不同于自动驾驶技术中的传感器,V2X应用范围更广,不受天气状况影响。作为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的两个主要技术路线,基于V2X的车联网市场呼之欲出。V2X技术的快速演变,使得车载通信5G值得期待。超可靠低延迟通信、大规模机器通信以及增强型移动宽带,车辆、  相似文献   

14.
<正>一、Onstar简述1.车辆信息系统基于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车载信息系统(Telematics)是以车为主体,利用无线通信技术与外部网络相连接,实现人与外在信息资源之间单向或双向传输的互动系统。车辆信息系统是通信(Telecommunication)和信息科学  相似文献   

15.
《天津汽车》2009,(4):6-6
蜂窝M2M通信模块的全球领先者Cinterion Wireless Modules于2009年4月2日公布其第6代汽车级模块-AC65i和AC75i。它们非常适于汽车应用,如必须在整个国家和网络边界无缝运行的收费解决方案、远程信息处理应用、车队管理、紧急呼叫和路边援助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Telematics车载智能信息系统是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Telematics是Telecommunications(远距离通信的电信)和Informatics(信息科学)两个单词的合成词,具体是指利用无线通信和GPS卫星导航技术为车主提供所需信息的服务,主要包含位置、交通、娱乐、互联网、车辆诊断、安防等服务.  相似文献   

17.
无线通信技术和汽车电子控制及诊断技术无疑是目前发展迅猛并受到相当关注的行业,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和越来越多的相关电子产品进入远程信息系统和信息娱乐系统市场,引发了汽车工业对无线技术的巨大需求。汽车制造商也正在汽车的各种应用中(包括安全和防盗、核心娱乐及诊断产品应用)采用新的无线技术以便有效地操控这些设备。  相似文献   

18.
新闻     
<正>德尔福将与Ottomatika携手为业内提供领先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德尔福汽车公司将联合Ottomatika,Inc.开发新技术,以加快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作为首家推出汽车雷达系统的公司,德尔福将其主动安全技术与Ottomatika的自动驾驶软件进行集成,形成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使车辆在市内道路或高速公路环境下能够自主做出决策。该平台适应性强,可通过更新软件的方式进行扩展或升级。此外,它还将支持"车辆与环境"(V2X)通信。  相似文献   

19.
<正>1智能时代对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1.1汽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智能时代"的"智"是指信息化、数字化,"能"是指精益制造的能力,"智能时代"最核心的是智能人才的培养。智能网联汽车,即ICV(全称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是把车辆所在的位置、行驶的速度、移动的轨迹路线等信息组合成的巨大交互信息网络和智能汽车的结合,是集成各种类型传感器、控制单元、执行机构等部件,并与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了  相似文献   

20.
<正>全球安全互联汽车技术领域的领导者恩智浦半导体公司(NXP Semiconductors N.V.)日前宣布与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CEIE)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建立针对车对车和车对基础设施(V2X)通信的联合实验室。助力全球汽车电子产业飞跃作为领先的安全互联V2X芯片全系列供应商,恩智浦为互联汽车带来最高等级的安全通信和隐私保护同时,恩智浦还在汽车娱乐、门禁、车载网络、传感器、LED驱动、ITS智能交通、MOSFETs、分立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