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纵观汽车座舱的发展历史,从最早期的机械式座舱到现在的智能座舱,汽车制造商在汽车座舱方面的探索从未停止,汽车座舱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满足消费者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在“华舆奖”中国年度典范智能座舱评选的过程中,通过扫描整个市场的智能座舱,对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座舱和前瞻技术的深入解读,我们发现当前的智能座舱呈现如下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智能座舱已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智能座舱是汽车迈向智能化和网联化路径中关键的人机接口,消费者对于汽车座舱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多样化。1智能座舱的主要领域汽车智能座舱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控屏、仪表盘、后视镜、芯片、氛围灯、音响系统、座椅系统等部件的升级和座舱域控制器、智能语音、平视显示器(HUD)、数字钥匙等部件的新增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陈琦 《汽车与配件》2023,(11):24-26
<正>人们对于智能座舱的理解和思想在进化,汽车智能座舱的定义也因此而改变。而今,智能座舱不仅是硬件和软件的集成,更要覆盖到整个智能座舱的使用场景,不断满足驾乘者对于情感方面、安全方面、舒适方面、交互方面的需求,它的定义已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4.
朱庭男 《时代汽车》2023,(19):115-117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智能座舱作为未来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成为汽车制造商们竞相争夺的市场。本文从智能座舱的概念、发展情况以及场景化创新趋势入手,探讨智能座舱场景体验方法的应用及其在智能座舱创新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场景体验的智能座舱创新应用策略。研究发现,基于场景体验的智能座舱创新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汽车驾驶体验,为汽车制造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汽车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而智能座舱作为现阶段汽车智能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汽车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配置之一,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成为智能座舱开发的技术主流,面对日趋复杂、庞大的智能座舱软件系统,如何设计有效的测试方法、应用高效的智能座舱交互式功能测试手段适应快速迭代的软件开发策略、保证座舱开发质量将成为智能座舱发展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6.
<正>3.3智能座舱产业链技术趋势智能座舱系统的技术框架主要分为五层:硬件层包含传感器、内存、用于人工智能感知的芯片(AI SoC)、应用处理器(AP)等基本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层包含驱动、通信等基本系统软件;功能软件层则是完成智能座舱的核心功能的层,主要在AI SoC完成感知,在AP完成上层应用;服务层,也即云服务体系,包含语音识别、场景网关等相关服务;支撑层是支撑软件的快速开发工具,也可称为成长平台。座舱配置的全面升级带动单车价值量大幅提高,智能座舱单车价值量有望达到传统座舱的3倍~5倍。据估计,  相似文献   

7.
正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数字化浪潮下,业界已逐渐形成共识,未来行业的竞争或将围绕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三大维度展开。目前来看,智能座舱的争夺战颇为激烈。在本期杂志中,本刊编辑部策划了"智能座舱"选题,采访到来自佛吉亚、大陆集团、EB和迈来芯4家公司的管理高层和技术专家,他们纷纷表示,智能座舱的重要趋势都是围绕提升用户体验而展开。  相似文献   

8.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文章阐述了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过程和未来趋势,提出基础软件技术成为智能座舱新的发展驱动力,将为座舱产品形态、交互方式、场景化服务以及商业模式带来极大变革.因此,软件技术及跨域融合能力将成为未来汽车发展和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打造产品差异化、提升用户体...  相似文献   

9.
《世界汽车》2023,(8):52-55
<正>车门一开启,全车即通电,座椅调节至合适位置,空调自动调至合适温度,大屏娱乐随意切换……现在的汽车能有多智能?智能座舱领域有多“卷”?在沈阳大东,一场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竞赛正在上演。7月7—9日,第三届CIVC大会隆重召开。在智能座舱挑战赛中,吉利汽车全新电混SUV——银河L7问鼎智能座舱挑战赛项目,力压比亚迪宋Pro斩获金奖,让现场体验的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吉利汽车在智能网联领域的顶尖实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汽车智能座舱系统的寿命测试方法,快速发现座舱前期的各种异常问题,通过问题整改,可有效提升整车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传统座舱向智能座舱转变,相应的电气功能件也越来越多。5G天线、HUD等占据了较大的仪表板内空间,对前除霜格栅的性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目前常规的前除霜格栅的Y向尺寸基本大于600 mm,但是一方面为了增强造型的可观性,另一方面由于智能化座舱的普及,前除霜格栅Y向尺寸受到很大限制。基于此,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方法,研究在智能座舱极限空间下的仪表板前除霜性能,并提出优化方案以实现高性能除霜的效果。改进后的仪表板前除霜性能得到显著提升,超过了国际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智能电动车时代,未来的汽车座舱设计将呈现怎样的趋势?在2023上海车展上,整合了佛吉亚和海拉的FORVIA佛瑞亚集团,以一款“智炫座舱”模型展示其最新座舱设计理念。作为行业内少数几家拥有全面座舱解决方案的供应商,FORVIA佛瑞亚期望以数字化和可持续定义未来出行,通过集成座椅、电子、内饰、照明等不同事业部的技术能力,带给消费者更安全、更智能的驾乘体验。  相似文献   

13.
正纵观每一轮信息技术变革,都由终端的人机交互创新为核心。人工智能时代,汽车将成为最大的智能终端,其人机交互将向智能座舱演绎。目前,智能座舱领域的争夺战颇为激烈,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等争相发布智能座舱概念。同时,此次疫情更加速汽车向智能电动化发展,未来智能座舱作为汽车的标配将陆续普及,成为消费者购车主要考量因素之一。智能座舱是面向未来的产品,伴随车联网、AI、增强现实(AR),以及5G等新  相似文献   

14.
在汽车向着智能化、网联化和多功能化发展的今天,座舱的智能交互、操作方便性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智能座舱正在成为汽车厂商争夺的高点。本文分析了智能座舱的关键技术,以及其正在面临的技术瓶颈,最后预测智能座舱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徐飞 《世界汽车》2022,(7):46-51
<正>6月26日,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WIDC)在天津落下帷幕,作为世界级前瞻智能技术示范推广平台和智能汽车行业交流展示平台,本届WIDC首次设置了针对智能座舱的挑战赛,“AITO汽车Harmony OS智能座舱”一举斩获“TOP Intelligence极智座舱奖”“WIDC极限挑战奖”双项大奖。十几年前,智能手机的出现重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十几年后,我们期待又一项革新的出现,这次的主角毫无疑问就是—智能座舱。  相似文献   

16.
侯海云 《时代汽车》2022,(2):160-161
长期以来,常见的汽车内部座舱设计都是以机械触控按钮为主,触控板面整体信息显示简单、集中且功能比较分散,对于驾驶者和乘坐者来说功能够用但较为不便捷。近几年,伴随各类电子产品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现代信息电子技术开始融入汽车行业,并应运产生了汽车智能驾驶座舱,对于这类型电子智能座舱,行业内定义较少且不太明确。大范围内对智能座舱的定义是通过借用各种智能化信息方式和手段,来满足驾驶人和驾驶者在车中的各种需求。汽车中智能座舱相比较普通座舱具有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特征。能够根据自身的便捷特点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但如今,大部分汽车驾驶座舱依旧延续机械化设计。本文基于智能驾驶需求,浅谈智能座舱升级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为研究智能座舱技术发展对汽车产业生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智能座舱关键技术及其衍生的产品和产业链发展情况,以及智能座舱技术发展对汽车产业链组织结构的影响,最后提出网状的产业链组织结构更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正向着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多功能化发展,汽车智能座舱成为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自动驾驶无疑将颠覆未来出行,未来的汽车座舱给人带来无限遐想。摆脱了驾驶车辆的束缚,车内空间是否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层出不穷的智能科技是否会将汽车座舱的舒适性提升到新的维度?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未来汽车的形态如何,座椅一定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座椅供应商也在加速把具有未来感的汽车座椅推向市场。近日,在一场线上技术分享活动上,麦格纳向我们展示了该公司如何通过可重构座椅的设计理念,重新定义车内空间。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渐渐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向着智能终端方向发展。汽车座舱作为人与车的直接交互窗口,决定着人的驾驶体验和乘车体验,一直以来备受汽车消费者关注。5G作为当下较为先进的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迟、低能耗及大容量的优势,使得汽车越来越智能化,成为“出行、生活、社交”一体的智能空间,同时也推动着汽车座舱向智能座舱的发展。首先对汽车座舱的发展历史以及智能座舱的概念进行梳理,然后结合5G背景对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探讨5G自动驾驶时代智能座舱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郁淑聪  孟健  郝斌 《汽车工程》2022,44(1):36-43
本文旨在针对汽车驾驶智能座舱交互体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智能座舱测试评价方法.基于用车情景细分座舱功能点,根据功能点将主观指标、车辆指标、眼动指标等多维度指标体系相结合,搭建了基于主客观测评方式相结合的座舱交互体验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逐级指标权重进行确定,最终确立基于驾驶员的智能座舱人机工效测评模型.通过座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