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结合实例介绍采用咬合灌注桩围护结构和钢管内支撑的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方法、施工监测及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某地铁工程为背景,基于岩质基坑支护理论,提出了一种岩质地层深基坑支护结构——型钢挡墙结构。首先对该结构进行理论分析与计算,然后从结构的安全性、工期可行性及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最后通过现场测试验证了该结构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型钢挡墙结构丰富了岩质地层基坑支护形式,可为后续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软土地区深基坑的变形控制和治理问题已成为目前岩土工程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大量工程实践证明,软土地区基坑有支撑暴露对变形的影响不容忽视。结合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沪太路站基坑,对有支撑暴露时间及其发生的变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支撑暴露变形与暴露时间、开挖深度、支撑轴力及加固情况等因素有关,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变形会逐步增加,需引起足够重视。提出尽量缩短有支撑暴露时间,减少有支撑暴露期间的施工扰动并及时按要求复加支撑轴力等控制有支撑暴露变形的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4.
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支撑方案的仿真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深圳某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中可能采用的两种开挖支撑方案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分析了两种方案的基坑围护结构、支撑体系及周围地层的受力变形规律,提出了施工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型深基坑混凝土支撑爆破拆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12):104-107,137
从基坑支撑拆除方案选择出发,对比分析了爆破拆除方法的优势以及适应性。详细阐述了爆破拆除整套方法中应采取的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主要包括爆破参数选择、布孔设计、起爆网络布置、爆破振动粉尘控制、飞石防护等技术措施,以及爆破作业管理、火药品管理、应急及警戒预案等组织管理措施。工程案例实施结果表明:采取爆破拆除支撑,达到了预期效果,缩短了工期,加快了施工进度,满足了后续主体施工工期的需要,未对周边建筑物造成损害,可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一些技术参数和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6.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工程初步勘测的局限性以及实际施工过程的动态变化,在施工过程中需根据工程状况和监测反馈信息,对设计作动态调整以确保安全、工期和经济的和谐统一。基于动态设计理念,依托江洲深基坑工程,针对江洲基坑地下水位变化大的显著特点,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水位下围护结构受力变形状态。模拟结果表明水位变化对围护结构受力变形存在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水位监测反馈信息和施工监控状况,将动态设计理念应用于围护结构内支撑,更改了支撑设计方案;现场实施效果证明了新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以大连市某地下三层地铁车站深基坑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对4组不同内支撑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选,并通过价值分析方法确定最优设计方案.基于该方案,从价值的角度探讨支撑刚度、支撑水平间距和支撑预加轴力3个设计参数的合理化选择.结果表明,理论上存在使价值最大化的"理想刚度",本工程可采取适当方法减小刚度提高工程价值;在不影响基坑...  相似文献   

8.
采用土体卸载条件下的Hardening-Soil有限元模型,研究苏州某地铁换乘站深基坑3种支撑方案对支护结构内力和基坑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初始方案比较,方案A(去掉第4道支撑)的墙身最大侧移增大了35.28%,最大正负剪力分别增加41.87%和71.11%,最大正负弯矩分别增加145.32%和45.39%,最后一道支撑轴力达到1018kN,比初始方案增加了近1倍,对基坑土体变形影响增长近10%;方案B(第3、4道支撑合并)的墙身最大侧移增大了10.49%,最大正负剪力则增加6.89%和33.97%,最大正负弯矩增加34.46%和10.97%,合并后的第3、4道支撑轴力降低了15%,对基坑土体变形影响较小。方案B既能保证基坑安全和环境影响的要求,又能降低造价。  相似文献   

9.
在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撑下方设置中立柱,一方面提高了支撑稳定性;但另一方面,基坑开挖会带动中立柱隆起,进而造成支撑承载力下降。结合合肥市轨道交通5号线云谷路站深基坑立柱隆起的实测数据,计算分析立柱隆起对支撑体系的影响。通过设置中立柱与取消中立柱两种情况的对比分析,提出可通过加大支撑截面尺寸等措施取消中立柱。建议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支撑采用取消中立柱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软土地区城市近年来涌现大量土岩组合地层基坑.然而针对此类基坑的受力性状及变形规律的理论研究较少,且尚未有实测研究.为探究此类基坑的变形特点,本文以杭州至富阳城际铁路工程典型土岩组合深基坑为例,结合工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论:(1)土岩组合基坑开挖过程中,岩层段开挖引起的基坑侧向...  相似文献   

11.
深圳地铁5~#线兴东站深基坑围护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深圳地铁5#线兴东站(原同乐站)施工场地及周边环境复杂,基坑为超深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加高压旋喷桩、桩间止水的排桩围护结构,内支撑设竖向三道钢管支撑,钻孔灌注桩桩顶设一道冠梁,基坑支护从施工到监测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复杂场地深基坑边坡支护的设计方案,特别是钢管桩复合土钉墙、内支撑、斜支撑等的设计,解决了复杂场地条件下基坑稳定的难题。最后提出了复杂场地深基坑边坡支护设计和施工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3.
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作为一种新的耗能减震体系,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日趋增多,然而在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以三层三跨的平面钢框架为例,提出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流程,着重对设计流程中防屈曲支撑截面积的确定方法进行研究、比较.对不同的支撑布置形式进行分析比较,以给出选择合适的支撑布置形式的依据,为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苏州地铁塔园路站西端头井及扩大段的基坑支撑体系,采用了三道混凝土支撑,针对主体结构浇筑时第二、三道支撑的拆除,通过方案比选,制定绳锯无损切割拆除的施工方案,在实施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顺利完成了拆除施工,效果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基坑开挖中列车荷载的影响,通过试验测试了列车荷载引起的环境振动,并分析了列车荷载作用对开挖基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列车荷载引起的场地响应随远离铁路而逐渐减小,在一定范围内,响应峰值衰减很快;在距铁路轨道10.2 m的位置处,加速度峰值有短暂的突升;竖向加速度的衰减速度明显大于水平向加速度,在振源附近竖向加速度大于水平向,但远离轨道一定距离后,竖向加速度小于水平向加速度;轨道处的竖向位移小于水平向位移,但在远离轨道的一定范围内竖向位移峰值大于水平向位移,到靠近基坑位置水平位移再次大于竖向位移;从试验及监测结果看,短时间内列车荷载对临近基坑的影响很小,由于基坑暴露的时间较短,可以不作为主要的风险源.  相似文献   

16.
以某构筑物深基坑工程为背景,根据地质条件特点,建立了能反映地下连续墙整体开挖过程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基坑开挖及支撑施工步骤。为验证首层钢支撑方案的合理性,考虑了在开挖过程中最不利条件下的连续墙应力与变形,钢支撑应力,并计算了钢支撑的稳定性,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所得数值计算结果中钢支撑全部呈现压应力,地连墙位移全部向基坑内侧。因此,在此类地质环境、工况及钢管支撑布置形式下,首层钢管支撑的方案切实可行,所选取的计算方法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期间温度变化对支撑轴力的影响,根据多层深基坑中各道支撑与对应土体间力的平衡与位移协调条件,提出了计算地铁车站深基坑中多层水平支撑温度应力的实用计算方法。相应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支撑轴力和位移增量随温度近似呈线性变化,环境温度对支撑轴力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由于填海区工程地质条件差且周围建筑物密集程度高,深基坑开挖易产生过大变形,因此需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施工动态调整提供依据。本文以穗莞深城际轨道深圳机场站深基坑工程施工为例,介绍如何依据工程条件进行分析,以确定近接单侧敏感建筑的深基坑监测方案;依据监测数据并配合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对施工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基坑及周边建筑物安全。经现场施工验证,所采用监测方案不仅可以保证施工安全,降低施工风险,同时还可以加快施工进度,所积累经验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宁波市轨道交通海晏北路换乘站基坑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液压伺服钢支撑与普通钢支撑的支撑效果.利用Plaxis 3D软件对第5道混凝土支撑替换为液压伺服钢支撑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钢支撑段,相邻液压伺服钢支撑段围护结构的水平,变形小22%左右,液压伺服钢支撑的支撑效果优于普通钢支撑.通过发挥伺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宁波轨道交通某车站基坑的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伺服钢支撑与普通钢支撑的支撑效果。通过建模,对伺服支撑设计方案及施工工序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与普通钢支撑段相比,伺服钢支撑段地下连续墙的最大累计水平变形更小;将基坑施工工序调整为先开挖伺服钢支撑段后开挖普通钢支撑段,普通钢支撑段和伺服钢支撑段地下连续墙的最大累计水平变形平均值分别减小了2.36 mm和2.19 mm;在施工工序优化的基础上,将伺服钢支撑由原来的三、五道相隔布置分别调整为四、五道相邻布置和三、四道相邻布置后,地下连续墙的最大水平累计变形分别减小了2.92%、22.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