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晶 《上海汽车》2009,(11):1-2,7
中国汽车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近期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仍逆势增长,显示“中国例外”效应,令世界惊叹。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重心逐步转移,中国汽车产业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将扮演全新的、更加重要的角色。转型期的中国汽车产业将登上新一轮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2.
卢希 《专用汽车》2013,(11):65-66
汽车产业发展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带动性强,而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中国汽车产业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JJ2012年已经连续四年产量连续全球第一,今年同样要取得全球第一,连续五年全球第一。  相似文献   

3.
田雨金 《上海汽车》2015,(2):1-2,25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分工格局的不断深入,世界主要汽车厂商不断将本国的汽车产业价值链向全球延伸,于是形成了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我国经过近10年来高速发展,已成为汽车生产与消费世界第一大国,汽车产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和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价值链长期处于中低端,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加快我国汽车产业升级发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在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全球汽车市场遭遇重创,中国汽车产业和贸易展现出极强的韧性。2021年以来,中国汽车出口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出口市场及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中国品牌车企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主要企业加大重点国家生产布局,对维护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了中国力量。然而,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产业变革期。俄乌冲突前景仍不明朗,汽车芯片短缺、全球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等问题,使得全球汽车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地缘政治及大国博弈,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发生深刻变化,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美国对华科技领域实施全面压制,严重影响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汽车与配件》2024,(5):40-45
<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快速迭代的数字化、规模优势和丰富的产品矩阵,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欧洲是除中国外的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且率先提出于2035年禁售燃油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欧洲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汽车产业常常被认为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产业之一,其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遍布全世界。而由于汽车产业的性质,各地往往以产业集群作为其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不仅表现为若干个公司在纯粹产品上的竞争,更表现为以产业的网络组织为形式的集群间的竞争。全球的汽车产业主要受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汽车集群控制,这些集群融人全球产业网络,处于全球价值链中“战略性环节”,其汽车产品占领了全球主要市场,也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领先者和创新驱动者,左右着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研究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循序渐进地发展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全球汽车产业加紧整合,绿色理念已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中最重要因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潜在市场,我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入WTO后,国家为汽车产业所构筑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很快消失。针对我国汽车产业目前存在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产品技术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及销售服务体系落后等问题,我国应进行国内汽车产业兼并重组,融入世界汽车产业整合浪潮,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世界未来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形成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从根植性角度分析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汽车网络的不断扩大,广州汽车产业布局形成了以东部本田汽车生产基地、北部花都汽车城和南部南沙国际汽车城为主导的三大组团式布局的汽车产业集群。笔者试图从根植性的角度分析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并借助根植性的相关理论,分析根植性强弱对广州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李炜 《汽车情报》2006,(29):11-11,15
我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虽然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从发展的势头来看,在全球汽车行业中仍占一席之地。我国汽车产业从改革开放、加入WTO和进入新世纪以来成果显著,市场需求日益增大,同时汽车用品市场的放开,汽车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使国内从事汽车产业的企业及公司面临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局面。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成了摆在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前的一道沟坎。  相似文献   

10.
《汽车纵横》2022,(11):31-33
<正>砥砺奋进新时代,谱写汽车工业新篇章。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到中国汽车产业十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汽车市场,汽车产销量稳居全球第一。抓住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历史性发展机遇,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逐步成长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创新高地和引领者。中国品牌汽车转型升级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国汽车产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我们可以从以下数据看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非凡十年”。  相似文献   

11.
陈琦 《汽车与配件》2023,(13):28-29
<正>如今,汽车产业已成为最能代表中国的产业,它的市场化程度之高、全球联系之紧密、海外机会之巨大……种种特质都促使它成为了主战场。与此同时,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成为了推动整个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然而,技术的进步与前行,还需要与真实的用户价值做兼容。  相似文献   

12.
<正>汽车行业的国际化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水平的标志。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的汽车产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但是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步伐,相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速度而言,显然是滞后了。但是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组织,开始关注、支持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国际化应该说是初见成效,但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面临低迷的艰难时刻。产能过剩问题继续困扰国际汽车业。能源、原材料、汇率和利息等因素的变动,开始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全球汽车工业的生产成本,汽车行业在全球并购之后经历企业重组阵痛。出路在哪里?发展循环经济,促使汽车产业从粗放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模式,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汽车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汽车产业经历了近10年的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后,全球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趋缓。由于亚洲汽车市场的全面扩容,加上中国汽车业的蓬勃兴起,亚洲正在形成与北美、欧洲鼎足而立的汽车市场。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当前世界汽车产业呈现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发展特点。汽车产业仍有发展空间,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啸霖 《时代汽车》2010,(2):28-30
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汽车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全球汽车市场全面下跌。美国三大汽车企业中,通用和克莱斯勒全新重组,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引发了新一轮企业破产重组浪潮。而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产业在历经30多年的发展之后,虽然从规模上看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大而不强却依然是中国汽车产业显著的特征。由此可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就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于是乎,广汽战略整合长丰、腾中收购悍马、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事件在跌宕起伏的2009年接连出现。  相似文献   

16.
周煜 《汽车科技》2006,(6):7-10
利用全球价值链理论介绍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接着对合资模式和自主创新模式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中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并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急速发展,跨国汽车企业,包括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研发工作的全球化,已构成当代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规律,这不仅是对中国,在全球的汽车产业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以“绿色未来-全球及中国汽车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为主要议题的第六届汽车产业高峰论坛。国际汽车行业巨头、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聚首中欧,共同探讨中国汽车产业的绿色发展未来。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汽车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外部环境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久陵 《汽车与配件》2011,(24):28-29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在日前举行的《全球汽车产业论坛》上的演讲,就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涉及的传统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汽车品牌建设、汽车标准法规和企业兼并重组等方面的重要政策趋向,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