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隶 《摩托车》2010,(1):91-93
<正>什么是道路交通事故骑摩托车外出,经常看到一些交通事故,也经常听一些骑摩托车的朋友谈对交通事故的处理看法,但有一些问题还是不太清楚,请问,"交通事故"发生后是不是都算是道路交通事故,具体应该怎么划分。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人车混行现象在许多地区普遍存在。行人、骑自行车人是道路上的弱势群体,也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统计资料显示,在近年来发生的各种类型道路交通事故中,行人、自行车、摩托车参与的交通事故数量较高。弱势交通群体作为交通事故的直接受害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急需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其进行研究和处理。  相似文献   

3.
2006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89455人,比上年减少9283人,自2000年以来首次回落到9万人以下;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比上年减少9起,下降到38起,是1991年以来起数最少的一年……2007年1月15日上午,公安部在北京召开了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专项行动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议。刘金国副部长在讲话中提到了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伤亡数据。面对每年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死亡人数将近10万的交通现实问题,我国不断加大道路交通设施改善,交通管理力度以及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在多方的努力下,近几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明显下降,但不足以为喜,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普及率成倍增长,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依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仍然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仍然是一个值得管理部门以及众人需要参与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威伯科 《商用汽车》2012,(7):108-110
数据显示,2001 2010年,欧洲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从5.4万人减少至2.9万人,下降了46%.虽然这些数字基本符合欧盟到2010年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半的宏伟目标,但是在继续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尤其是与商用车有关的道路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5.
吴琦幸 《驾驶园》2008,(1):97-99
根据新华社2007年10月3日的报道:"1951年中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仅为852人,2002年则达到10.9万余人.这是卫生部近日发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报告指出,2000年以前,机动车交通事故的伤亡人数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上升.据公安部门的报告,2000年后全国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10万人上下,受伤人数50万左右.中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数约占全球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死亡数的8%."      ……  相似文献   

6.
近日,米其林集团管理合伙人盛纳德(Jean-Dominique Senard)签署了"全球道路安全承诺",以支持联合国积极推动的"2011-2020道路安全十年行动"。通过签署该声明,米其林集团重申了其将发起并进一步推动道路安全的承诺。每年,世界各地大约有13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如果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不能携手迅速展开行动,到2030年,交通事故将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五大杀手。在过去的120多年里,米其林的首要目标是为客户提供  相似文献   

7.
在上世纪50年代汽车化进程初期,日本道路交通事故数呈直线上升状态。1959年日本全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突破1万人,此后持续增长,1970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到16 765人。从那时起,日本制定了全民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总方针,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呈现下降态势,2008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已降为5 155人。可以说高科技智能交通系统支撑了日本的安全出行现状。  相似文献   

8.
2009年6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了《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该报告广泛评估了178个国家的道路安全状况,指出现在每年全球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2000万-3000万人遭受非致命伤害,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按照目前的趋势估计.到2030年,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将占总死亡人数的3.6%.超过癌症、艾滋病和战争等我们所熟知的三大灾难,  相似文献   

9.
2012年宁波市道路交通事故报告正式出炉。2012年宁波市统计上报道路交通事故3 082起,死亡680人。在非机动车方面,2012年宁波市涉及电动自行车上报道路交通事故1 405起,死亡205人。其中,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死亡的就有176人,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27%。宁波市电动自行车拥有量目前已超过200万辆,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市民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10.
1 机动车发展现状及机动车安全检验的重要性 在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和机动车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机动化交通给人带来的伤害也日益严重。据统计,2002年全球共有118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并且,除了死亡,估计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受伤者达2千万~5千万人。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国内外各类交通事故,并将其成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前者是由于人的因素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后者则主要是指车辆、道路、交通、气候等因素引发事故。具体论述了道路因素中的线形设计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并通过仿真试验进行了道路线形安全性评价,为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孟大可 《汽车驾驶员》2004,(11):J001-J001
车祸猛于虎!当前中国交通事故的频发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2003年,我国共发生66.8万起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到10.4万。据交通部门统计,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已经连续3年超过10万,平均每天死亡300人。而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9月发生的交通事故已经达到38万余起,造成7.7万人死亡。在这些夺人性命的事故中,起因于违法违规驾驶的比例高达80%以上。一份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更是得出结论,中国每年因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的人数居世界首位,而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触目惊心的数字时刻提醒我们:行车上路,安全第一。  相似文献   

13.
张莹 《世界汽车》2007,(11):116-117
当交通事故成为困扰无数家庭的梦魇时,我们不得不开始审视这一浸血的事实所带来的沉痛伤害。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5.9万起,造成3.7万人死亡、18.9万人受伤,其中长途客车和营运货车事故就造成了12405人死亡,这让我们不得不迎面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个时期,劣质制动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2005年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万起,近10万人死亡。这些交通事故中,三成是制动失效造成的,而劣质制动液又是造成制动失效的重要原因。人们在震惊之余,对制动液的质量也更加关注。  相似文献   

15.
陈强 《汽车与配件》2011,(14):36-37
目前全世界交通事故中每年造成1 20万人死亡,5000万人受伤,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180亿美元。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与交通事故死伤率提升是世界各汽车产业大国发展中都曾经历的过程。但在采取严格的政策和措施后都大大得到了缓解。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世界汽车》2020,(3):107-107
相关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35万人因交通事故而死亡,仅这一项数字就说明我们亟需采取行动改变这一现状。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还显示,发展中国家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风险比发达国家高3倍以上。为了提高全球道路安全,沃尔沃汽车认为各国应引入并实施涵盖汽车前座和后座的安全带相关法律法规,从而进一步促进安全带的使用。另一个关键领域是建设和改造道路基础设施,将非机动车道路使用者与机动车隔离。  相似文献   

17.
2002年特别是2004年以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均迅速下降,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下降近8500人,平均每年下降率9.47%。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造成73484人死亡、304919人受伤。与2007年相比.事故减少62005起.同比下降19%:死亡人数减少8165人,同比下降10%:受伤人数减少75523人,同比下降20%。虽然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8.
《驾驶园》2010,(2):49-49
2009年,青岛四方辖区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69起,死亡12人,伤329人.直接经济损失396万元。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拥有全世界约2.5%的汽车.然而引发的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却占了全球的15%.已成为交通事故多发国家。据公安部网站消息,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万起.造成7.3万人死亡,30.5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高达10.1亿元。按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驾驶员违法占70~80%.机动车机械故障原因小于5%,道路及相关设施占1%.行人违法占15%。可见.驾驶员和行人违法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原因。30年来,尽管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人口众多并且以混合交通为主导致了人车碰撞交通事故中极高的行人伤亡率。2007年,因碰撞事故导致62706人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6.8%。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预防汽车和行人碰撞事故的发生仍然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据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消息,阿根廷政府实施新的国家道路安全计划,希望每年能避免2000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当局确定在4年的时间里使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减少20%,阿根廷的交通死亡人数在世界上是比较多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