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偏压连拱隧道合理进洞方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邝宏柱  何燕云 《公路》2005,(11):225-227
结合江西省白沙关至婺源高速公路洪家坞连拱隧道进口的施工过程,对偏压隧道进洞进行了二维有限元分析;通过模拟4种不同的进洞开挖方式,获得了偏压连拱隧道在采用不同开挖顺序施工时各阶段围岩的应力应变状态、地表沉降以及隧道支护结构中的内力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比较,优化施工方案,得到了偏压连拱隧道合理的进洞方式,为今后类似条件下连拱隧道的进洞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偏压隧道洞口耳墙式护拱进洞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森林 《隧道建设》2016,36(10):1258-1262
分布于山丘的市政道路建设中,受限于土地规划与利用,在复杂地形条件下隧道洞口难以避免高边坡和偏压进洞难题,会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一定风险和难度。对偏压隧道口耳墙式护拱支护结构进行了研究和优化改进,通过在山坡坡脚一侧基岩处增设护拱平台基础和锚杆加固,加强护拱内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形成复合式护拱进洞支护结构体系。隧道内部采用侧壁导坑开挖,充分利用隧道拱腰处刚度较大的优势以及围岩自身稳定性,安全有效地解决了偏压隧道进洞设计与施工问题。偏压隧道口耳墙式护拱进洞支护技术在湘潭昭山大道虎形山隧道西线洞口得到了应用,避免了隧道洞口大开挖对环境的破坏,确保了隧道早进洞施工,在经济性、工期和施工安全等方面均体现了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程俊武 《公路交通科技》2013,(3):465-467,475
隧道洞口偏压段洞门开挖,应遵循早进洞,减少植被破坏,保证边坡稳定,快速、有效的形成洞门的原则。为保障隧道安全、顺利进洞,永宁高速公路高增隧道左洞出口进洞施工,采用了斜交套拱联合大管棚预支护施工技术,该技术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凉水井隧道进洞的施工实例,对小净距偏压隧道进洞前的明洞开挖、边仰坡防护、超前长管棚、偏压护拱,和进洞过程中的洞身开挖及初支、二次衬砌施工各个环节的总结探讨,并对在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的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类似隧道的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不同进洞方式对隧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明辉  王民  丁文其  黄清 《公路》2007,(10):220-223
以偏压连拱隧道为基本模型,对8种不同的进洞开挖方式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了偏压连拱隧道在不同开挖顺序施工时各阶段围岩的边坡沉降、应力应变状态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比较,得到了偏压连拱隧道合理的进洞方式,为今后类似条件下连拱隧道的进洞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文针对商漫高速公路N25标瓦房沟隧道左线偏压段进洞的实际情况,通过重新实测断面和地质围岩分析,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变更,确定了超前大管棚导向护壁、单侧壁分压导坑施工方法,同时在施工中合理安排工序,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加固措施,实现了安全进洞.  相似文献   

7.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小半径曲线上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的变形监测与控制措施。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对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主体扣拱的拱顶沉降与洞周收敛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位于小半径曲线上的浅埋偏压连拱隧道,采用"假拟洞门"的进洞方式可以实现对原始地面最小扰动下安全进洞;在偏压地段连拱隧道左右洞施工顺序不同对围岩内力及偏压产生明显的影响,隧道在开挖初期由于左右围压差别较大,地表沉陷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而随着掌子面与监测断面的距离加大,地表沉降逐渐趋于稳定;实践证明,在施工中做好初期支护和二衬,可有效地控制变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贾英凯  尹建兵  王树英  杨峰 《公路》2020,(12):146-150
浅埋偏压无中隔墙连拱隧道左右洞进洞顺序对围岩和结构的影响不同,通常开挖施工属于不可逆的弹塑性力学响应过程,因此进洞顺序必存在优化方案。以云南华坪至丽江高速公路陆家湾隧道为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开展浅埋偏压无中隔墙连拱隧道进洞施工顺序优化分析,从围岩稳定和隧道结构安全等角度,探讨了先开挖埋深较浅一侧洞体与先开挖埋深较深一侧洞体两种进洞方案的力学响应特征。研究表明:两种方案对应的衬砌内力、位移等模拟结果的数值差异不大,然而从减少施工对山体扰动和利于围岩稳定方面考虑,先进洞埋深较浅一侧的方案更优。陆家湾隧道现场施工采取了埋深浅一侧先进洞方案,施工过程和监测数据验证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结合抚吉高速公路文峰山隧道施工实例,介绍文峰山隧道V级围岩进口段"浅埋、偏压、破碎"等施工技术难题;阐述了锚喷网联合支护、同时结合"套拱"进洞措施,顺利地展开进洞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0.
软岩、陡坡、偏压隧道为特殊地质条件的隧道,在前期进洞施工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本文以新建铁路合肥至福州客运专线安徽段站前八标茶口亭隧道进口段为工程实例,通过对现行工艺的研究、探索与工程实践,总结出一套规范和成熟的软岩、陡坡、偏压隧道进洞施工技术,旨在为类似工程项目施工提供有益的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施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隧道洞口存在浅埋、偏压、围岩破碎、稳定性差等不良地质情况,以榆商线南沟隧道工程为依托,对隧道洞口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隧道洞口施工的技术措施,总结了黄土地段浅埋偏压隧道的进洞经验.确保了依托工程隧道进洞的安全及隧道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李丰果 《隧道建设》2009,(Z2):99-103
介绍了高阳寨隧道出口、大瑶山一号隧道出口、九峰河导流洞进口、赛里木湖隧道出口、中咀二号隧道出口不同的山体偏压,采取的不同施工技术措施,确保了施工安全。隧道洞口山体偏压在进洞前事先宜处理,山体偏压不宜采用卸载方式处理,山体偏压段洞内施工时宜先施工深埋侧,下台阶开挖宜从洞内向洞外施工;若已进洞而山体位移,必须采用洞内、洞外处理,先后顺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13.
结合巴掌湾隧道工程施工实例,重点介绍小净距隧道V级围岩进口段“浅埋、偏压、破碎”等施工技术难题;阐述了采用抗滑挡土墙、导管注浆固结山体、锚喷网联合支护,同时结合“套拱”进洞技术,顺利展开进洞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4.
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变形的现场监测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申玉生  赵玉光 《公路》2005,(4):194-198
结合宜(宾)水(富)高速公路鞋底坡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通过对偏压连拱隧道的围岩变形进行现场监测与分析,获得了隧道围岩在地层偏压条件下。各施工阶段的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情况,有效地控制了隧道围岩变形。通过对量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在偏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初期支护变形整体由左洞向右洞方向偏移;对隧道围岩变形影响最大的工序发生在隧道旌工由单侧过渡到双侧施工时。在施工过程中偏压连拱隧道的现场测试与分析,不仅为隧道的支护体系设计优化提供依据,而且还可以指导隧道现场施工,所得的数据和结论可为同类隧道的设计,施工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粤东山区大潮高速公路浅埋偏压隧道梅岭隧道为背景,开展围岩预加固措施及进洞施工优化研究,并根据实际应用评价优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隧址区降雨量充沛和工期紧的特殊条件下,采用"管棚+地表小导管注浆+混凝土反压护拱"的措施能较好地起到围岩超前加固的作用,该加固条件配合"短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进洞施工,施工安全和工期得到了较...  相似文献   

16.
公路隧道在穿越山体时,在地形存在偏压的隧道洞口地段,采用承载能力高、稳定性和整体性好于围岩体的支撑体或套拱,并配合纵向管棚等超前措施,以加强和改善原偏压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洞口"大开挖",破坏环境,做到隧道在洞口偏压地段施工时安全和环保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蒋正华 《公路工程》2010,35(2):89-91
公路隧道在穿越山体时,在地形存在偏压的隧道洞口地段,采用承载能力高、稳定性和整体性好于围岩体的支撑体或套拱,并配合纵向管棚等超前措施,以加强和改善原偏压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洞口"大开挖",破坏环境,做到隧道在洞口偏压地段施工时安全和环保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介绍连拱隧道衬砌裂缝仿真模拟基本原理,分析连拱隧道偏压荷载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隧道衬砌处于偏压荷载情况下裂缝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可为连拱隧道设计、施工及维修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山区公路隧道施工中遇到浅埋、偏压、软弱围岩的情况下,如何改进施工工艺,进行地表处理、开挖支护,选择何种进洞方案,是决定施工安全和整条隧道施工成败的关键。镇远1号隧道出口部分处于严重浅埋偏压段,文章重点介绍地表注浆预加固和进洞的开挖方法,成功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偏压连拱隧道衬砌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曹云钦  王小林 《中外公路》2006,26(2):156-160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衬砌形式直接关系到整个隧道施工及正常运营,该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对不同衬砌形式下偏压连拱隧道结构受力及应变特征作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偏压连拱隧道采用分层曲墙结构将有助于改善结构受力状况,减小应力集中及上部位移,降低衬砌开裂渗水的可能性,从而为偏压连拱隧道合理设计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