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健  郭静 《中国铁路》2023,(11):112-117
聚焦现代物流强调的服务和管理理念,分析现阶段制约我国铁路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薄弱领域,指出组织架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及服务能力4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介绍德国等国外铁路物流企业发展经验,提出我国铁路物流企业发展路径,深化组织管理体系变革,包括优化组织架构,改进运营机制;大力提升市场化经营管理效能,包括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集约化经营、强化市场营销服务和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入优化创新物流经营组织模式,重点是优化全程物流组织、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和物流数字经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深入推进,铁路非运输业物流企业依托铁路运输优势资源逐步减弱。在分析铁路非运输业物流企业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铁路电子商务发展、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物流服务领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品牌建设等发展思路,以实现铁路非运输业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我国铁路物流发展,缩小与现代化物流企业的差距,推进我国铁路货场向现代物流中心转型势在必行。概述我国铁路货场发展现状,采用SWOT方法,分析铁路货场向现代物流中心转型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及威胁,提出创新物流发展思路、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和建设标准化设备设施的转型策略,以推动铁路货场与现代物流接轨,加强多式联运发展,创建全程物流服务,为我国铁路货场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铁路企业转型发展现代物流具备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铁路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建议,对加强铁路企业内部管理和普及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铁路从运输生产型企业向运输物流型企业转型发展,中国铁路总公司以铁路物流基地为基础构建铁路物流服务网络,支撑铁路拓展现代物流业务。受传统货场业态定位影响,铁路物流基地物流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为此运用价值链理论和市场细分理论,提出铁路应以干线运输为核心,沿物流链条向两端延伸,实现物流价值增值,拓展铁路一体化物流运作能力,以及拓展铁路基础物流服务、提供定制化物流服务、延伸铁路增值物流服务、加强物流一体化管理和推动物流信息化管理与经营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屠晓君 《铁道货运》2013,(4):15-20,6
物流及相关服务业是铁路多元化经营的朝阳产业,是多元化经营做大做强的重要支撑。结合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实际,阐述推进铁路"门到门"物流服务的现状,通过物流企业的重组和推行"门到门"物流服务的实践,分析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提高物流组织水平、完善物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物流服务队伍建设等推进铁路"门到门"物流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加快铁路物流商贸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融入企业供应链和社会产业链,推动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变。阐述北京局集团公司物流商贸企业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运输与物流一体化运作有待加强、物流产品设计能力不强、两端基础设施投资不够、资本运营经验不足等问题,提出推进物流商贸资源整合优化、加强与大客户资本层面深度合作、规模化开行快运货物班列、打造京津冀中欧班列运营平台等对策,促进北京局集团公司物流商贸企业转型发展,不断提升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刘超 《铁道货运》2012,30(10):16-19
随着国家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政策引导,铁路现代化的建设发展,铁路运能释放步伐加快,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凸显。对此,徐州铁路经营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实施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转变,对集团公司物流业加快转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SWOT分析,提出转观念促发展,建立适宜的用人及分配机制,加强物流服务能力建设,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和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铁路物流发展的需求,结合南昌铁路局货运发展实际,分析铁路货场转型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提出铁路货场向物流配送中心转型发展的对策,即合理规划货场转型方案,加快完善货场物流功能,优化货运物流服务流程,开发城市物流配送业务,加大货场设备设施投入,加快完善铁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货运营销激励机制,加快营销物流队伍建设,以满足社会运输需求,实现社会、企业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对铁路物资供应管理向现代物流管理的转型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分析,提出铁路物资企业只有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企业现代物流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才能跟上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11.
浅谈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基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物流基地是铁路商品汽车运输的起点和终点,担负着商品汽车铁路运输承运前集结和到达后仓储、分拨的重要角色。大力建设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基地,是全面加强铁路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实现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统筹考虑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剖析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发展形势,认为建设和完善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基地是加快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出物流基地选址原则及建设要求,给出完善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基地建设与发展配套措施。用实例验证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基地建设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对铁路物资供应管理向现代物流管理的转型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分析.提出铁路物资企业只有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企业现代物流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才能跟上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13.
发展现代物流是铁路多经物流企业实现利润增长、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结合铁路多经物流企业实际,从思想观念、战略制定、机制建设、基地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型、实现多经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榆次站货场概况的基础上,针对铁路货场向现代物流转型存在的城市化进程制约铁路货场的升级转型、设备设施老化限制铁路货场作业能力等问题,从货场定位、物流基础建设、两端服务能力、物流服务技能等方面分析影响铁路货场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合理定位进行品类开发、分层次进行货场建设、合作补强两端服务能力、加强物流业务培训等榆次站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韦永录 《铁道货运》2009,(10):30-32
通过分析铁路传统货物运输面临的形势,提出新形势下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转变思想、积极变革转型;建立与现代物流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体系及网络化的物流组织;大力发展铁路货运代理;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重视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铁路货运站在设备设施、货场功能、信息化建设、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对铁路物流中心与铁路货运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铁路货运站向铁路物流中心转型方案,即更新改造货运站设备设施、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物流业务、联合其他运输方式建立联运中心、铁路联营或租赁物流企业物流设施、通过增值延伸服务加强物流业务合作、新建铁路物流中心,为铁路货运站向铁路物流中心转型提供参考,提高铁路运输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应重点做好铁路商品汽车物流统计工作。在阐述铁路商品汽车物流统计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物流统计分析工作有待加强、物流统计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完善铁路商品汽车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物流统计队伍建设、强化物流统计分析、加快物流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对策,为提升铁路商品汽车物流整体水平、提高商品汽车物流市场竞争力、强化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以及大宗货物运量的下滑,我国铁路正处于从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从铁路营业里程、货运量和物流发展情况角度分析我国铁路物流发展现状,阐述目前铁路在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设备、信息化、物流产品、运输组织、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到制约铁路发展物流的瓶颈,提出通过建设铁路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提高物流装备专业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设计多元化铁路物流产品、发展立体运输模式来解决铁路物流发展瓶颈的对策,以期为我国铁路现代物流发展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铁路货运在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现代物流的需求,应根据市场定位对物流基地进行规划设计。以浙江八达仓前物流基地和上海铁路局北郊站为例,探讨工业集聚地物流基地和城市闹市区物流节点建设,提出现代铁路物流基地规划与布局对策,即量身定制铁路物流基地,加强铁路物流基地信息化建设,开展大宗商品交易指定交割仓库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国铁企业由运输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型发展,保障铁路物流业务经营的效益和效率,在分析我国铁路物流业务经营考核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考核管理观念有待加强、考核指标体系有待完善、考核评价方法有待改进、考核反馈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提出我国铁路物流业务经营考核优化框架,以及铁路物流业务经营考核指标体系优化设计内容,并从树立科学的考核管理观念、使用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构建完善的考核反馈机制等方面,分析我国铁路物流业务经营考核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