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邹铁方  刘前程  魏亮 《汽车工程》2023,(6):1062-1072
为了解车辆装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后的典型人车碰撞场景及事故特征,在再现187例事故并采集碰撞前参数后,运用联合仿真技术评估传统AEB系统的效果,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未避免的73例事故(39%),获得6类典型的未避免人车碰撞场景。研究发现,未避免事故中:事故主要发生在照明条件良好、路面干燥的非路口,且95.88%案例中碰撞速度低于40 km/h;人车碰撞损伤均显著降低,但不同场景中降幅有差异;人地碰撞损伤降低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典型场景中61.9%的案例中人地碰撞损伤有增加风险,损伤增加比例随碰撞场景变化而不同。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地碰撞损伤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EB降低车速后行人落地顺序改变、人体下肢与车辆前端再次接触、人车碰撞位置改变等。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智能车主、被动安全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提供边界条件,还能为设计更安全的AEB系统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对于汽车制动后发生的碰撞工况,乘员前倾将会增加人体损伤风险。本文进行了汽车预碰撞制动下乘员离位影响及参数优化分析研究。通过实车制动试验得到车辆在不同制动工况下的乘员颈部前向位移量分布区间;建立了MADYMO主动人体仿真模型,采用变量分析法研究不同制动波形下乘员离位特征;运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滑台碰撞试验,得到乘员离位因子对乘员碰撞损伤影响;建立乘员响应面模型,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方法,研究了主动式安全带参数与乘员离位位移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优化设计,得到了最优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AEB)等主动安全配置在汽车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针对碰撞前车辆AEB功能的启用对汽车被动安全阶段(100%正面碰撞,FRB)假人离位及损伤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EB启动自动紧急制动功能,乘员假人的头部、颈部、胸部、骨盆部位会相对车辆有一定的前倾运动。并且车辆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的情况下发生100%正面碰撞,驾驶员损伤值的增高均早于碰撞前车辆未配备AEB功能车辆驾驶员的损伤值,且最高损伤值小于碰撞前车辆未配备AEB功能车辆驾驶员的损伤值,对于骨盆部位则影响不大。碰撞前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功能的启用会导致假人有一定的前倾离位,但不一定导致碰撞后假人损伤最高值的增大。  相似文献   

4.
行人保护计算机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被动安全性分为对车内乘员的保护和对车外行人的保护两个方面。对车内乘员保护是汽车被动安全的最基础部分,但随着车外行人伤害的增加,行人保护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行人保护计划在欧洲开始执行后,其影响力迅速向世界各地展开,并逐渐被所有汽车制造商重视,进而促使汽车制造商在车辆被动安全性、车辆总布置和造型上进行新的设计。本文着重阐述了奇瑞公司某车型在车辆开发初期利用计算机进行EuroNCAP行人保护模拟分析的运用,通过计算机模拟结果来指导设计,在大大降低了开发费用的同时增强了奇瑞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导致乘员在碰撞前出现身体前倾和离位的现象,提出了使用可逆预紧安全带可以改善该现象,并且研究了在AEB和可逆预紧的联合作用下对不同坐姿乘员的保护效果。建立了某车型驾驶员侧包括正常坐姿和四种离位坐姿的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了验证。以五种坐姿乘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比无AEB无可逆预紧,有AEB无可逆预紧,以及有AEB有可逆预紧三种情况下乘员的位移和损伤。结果表明:在只有AEB的作用下,碰撞发生后会增加乘员的离位,当初始坐姿为离位状态时更加严重,导致局部损伤增加,尤其是胸部损伤。在AEB和可逆预紧的联合作用下,各种坐姿下由AEB导致的离位得到改善,对于前移直立坐姿OOP02和左倾坐姿OOP03还能起到纠正初始离位的作用,各部位损伤指标和损伤风险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AEB的介入对车辆被动安全性的影响,本文中通过志愿者实车测试,借助驾驶机器人和车载高清摄像机,完成了24组不同制动减速度和不同试验速度下驾驶员的运动姿态采集,分析了AEB制动过程中驾驶员的前倾位移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制动初始速度下,驾驶员位移量随着制动减速度的增加而加大;当制动减速度较小时,制动初速度对驾驶员位移量的影响不大;当制动减速度较大时,随着制动初速度的增加,驾驶员的位移量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借助THUMS人体模型,通过仿真对比分析正撞工况下有无AEB作用驾驶员的伤害情况,得出了在现有的被动安全开发策略下,AEB的作用会加剧驾驶员的损伤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两轮车事故是我国道路一种重要的交通事故类型,但我国在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研究中还缺乏合适的两轮车测试场景。据此,本文中参考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适用于我国道路交通环境的AEB系统两轮车测试场景。首先,对419起汽车与两轮车碰撞事故案例进行了聚类分析,获得了11类典型的汽车与两轮车碰撞事故场景;接着,根据11类场景在不同参数特征下的事故伤亡程度和事故样本数,准确地获得了各类场景中两轮车运动状态、汽车车速和两轮车车速的详细参数特征;最后,设计了汽车在照明良好的情况下直行通过路口的主要测试场景,通过改变主要测试场景得到了其它5类次要测试场景,且因而最终获得汽车与3种不同两轮车类型(电动两轮车、摩托车和自行车)碰撞下6类AEB系统两轮车测试场景的具体参数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我国AEB系统两轮车测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世界汽车》1996,(3):5-11
从安全预防技术、事故避免技术、损伤减少技术和碰撞后乘员伤害减轻与保护技术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先进的21世纪安全汽车的主要特点,以及这种新型车的设计方案,发展历史、性能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随着汽车行业网联化和智能化的普及,人们希望汽车变得更加智能拟人化。极智灯光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产生的应用。本文主要分为3部分介绍极智灯光,首先介绍了极智灯光在车内的主要应用,包括互联互通、拟人交互、多模交互、智能助手、驾驶安全、智慧场景等不同场景的不同应用;第2部分介绍极智灯光的扩展应用,扩展了它在车内的应用场景,如音乐律动、疲劳监测等;最后介绍极智灯光和汽车外部场景结合的扩展应用,将极智灯光与整车联动起来,扩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如车外行人监测警告、前车雷达影像显示等,打造内外部的联动效果,给客户带来极智的驾乘体验。  相似文献   

10.
在汽车与电动两轮车碰撞事故中,自动紧急制动(autonomous emergency breaking,AEB)系统的横向触发固定宽度是避撞失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汽车AEB系统的避撞可靠性,本文在分析了汽车与电动两轮车碰撞临界工况的纵横向TTC(time to collision)差值范围的基础上,建立了AEB纵横向触发TTC差值模型。基于PreScan、Matlab/Simulink和CarSim仿真平台建立2种典型的汽车碰撞电动两轮车事故场景,并与横向触发宽度固定为1.75和3.75 m的AEB策略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AEB纵横向触发TTC差值模型在避撞率中表现更优,在汽车速度低于54 km/h时均能实现避撞。在典型场景1中避撞率为88.9%(45例),未避撞事故碰撞平均速度从70.6下降到29.7 km/h;在典型场景2中避撞率为80%(30例),未避撞事故汽车平均碰撞速度从66降低为18.2 km/h。AEB纵横向触发TTC差值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鲁棒性,提高了汽车与电动两轮车道路安全性,为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开发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乘员保护系统是汽车被动安全的一部分,它主要有安全气囊和安全带二者共同作用,当汽车遭受一定碰撞力后,系统会点燃引爆材料引发化学反应,隐藏在车内的安全气囊就在瞬间充气弹出,在乘员身体与车内零部件碰撞之前及时到位,在人体接触到安全气囊时,安全气囊通过气囊背面气孔排气,减轻身体所受冲击力,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也逐年上升。汽车安全性能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汽车安全性通常分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包括合理的车身结构安全性和乘员约束系统。车身结构件变形吸收能量以减轻对乘员的冲击,利用乘员约束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并减轻乘员和车内部件发生二次碰撞可能造成的“二次伤害”。汽车被动安全性能是在事故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员的伤害。汽车事故主要有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和车辆滚翻等。美国是最早制定正面碰撞安全法规(FHVSS208)国家。1999年美国NHTSA统计,汽车碰撞事故中,正面碰撞约占49%,侧面碰撞约占25%,追尾碰撞约占22%,汽车碰撞试验重点是正面碰撞。 为了满足强制性碰撞法规,法规要求需配备安全气囊系统,为车内乘员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提供更好的保护。如果没有安全气囊,即使使用了安全带的乘员,特别是驾驶员,在严重的碰撞中,他们的头部、脚部、颈部也会与汽车内饰发生碰撞,安全气囊对降低正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儿童乘员在自动驾驶汽车中的碰撞安全性,提出在正面碰撞发生前主动将不同座椅朝向的乘员旋转至背向碰撞方向(180°方向)的策略,通过改变人体受力方向,将不同座椅朝向乘员的正面碰撞形式转化为标准的追尾碰撞形式,从而提高自动驾驶车辆中儿童乘员的碰撞安全性。首先,通过正面碰撞假人试验对THUMS 10岁儿童乘员台车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然后,基于4种不同座椅朝向(0°、90°、135°和180°),利用THUMS 10岁儿童乘员模型进行正面碰撞仿真试验,发现180°座椅朝向儿童乘员损伤风险最小,因此,180°座椅朝向被确定为相对安全的座椅朝向;最后,模拟200 ms内将座椅旋转±45°和300 ms内将座椅旋转±90°以及分别在0 ms和100 ms时间延迟后引入碰撞的试验过程,研究座椅旋转过程本身以及先旋转后碰撞策略下的乘员损伤风险。研究结果表明:200 ms内将儿童乘员旋转±45°和300 ms内将儿童乘员旋转±90°,不引起额外人体损伤;碰撞时刻的延迟所造成的儿童乘员姿态的变化,会导致儿童乘员在碰撞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运动学响应和损伤风险;在无碰撞时刻延时的情况下,先旋转后碰撞的策略可...  相似文献   

14.
曾志斌  彭冲 《实用汽车技术》2005,(9):i0004-i0006
汽车知识 一、前言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在惯性的作用下.司机和乘客会高速撞向方向盘等车内部件,受到伤害。在汽车上安装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等保护系统.可以在撞车时把乘客约束在座椅上,限制乘客头部、胸部的移动距离,避免与车内部件发生剧烈碰撞,从而起到保护作用。所以也把这种保护系统叫做乘员约束系统.  相似文献   

15.
汽车在碰撞中利用乘员保护系统的约束作用避免或减缓乘员与车内结构二次碰撞对乘员造成的伤害。介绍了小红旗系列轿车匹配SRS-40驾驶员气囊的试验原则和乘员约束系统的一般开发方法。通过试验可知,小红旗轿车匹配了SRS-40系统后,驾驶员头、颈部伤害指标较不装气囊时有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比较美国、欧洲等国和我国汽车正面碰撞法规中对乘员保护指标的规定,结合人体冲击损伤机理和耐受极限的相关研究,分析我国法规中头部伤害指标HPC的不合理之处。在分析实车碰撞试验数据和模拟计算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正面碰撞法规中乘员保护指标的不完备性,并探讨影响伤害指标结果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17.
车辆与弯道混凝土护栏碰撞的动态数值模拟及试验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车辆与弯道混凝土护栏碰撞动态数值模拟结果和实车足尺碰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车辆行驶轨迹、乘员冲击加速度以及车辆损伤形态3个方面,验证了动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并分析了弯道混凝土护栏曲线半径对乘员碰撞过程中所承受冲击加速度的影响;得到乘员风险的最不利护栏半径。结果表明:有限元仿真是进行汽车护栏碰撞研究的有效方法;弯道处护栏的形式对碰撞时乘员的安全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谈到汽车安全.很多人会立即想到安全气囊。它是车辆发生事故时.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设备之一。当汽车受到强大碰撞冲击时.气囊可以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防止汽车司乘人员受到严重的脑部和胸部损伤.以降低正面或侧面碰撞中车内人员的伤亡率。  相似文献   

19.
安全带的重要性 安全带是极有效的安全防护装置,可大幅度地降低碰撞事故时车内乘员的受伤率和死亡率.在正常行使时,安全带仅发挥较弱的弹簧张力,不会使乘员有过重的压迫感.一旦发生碰撞等紧急情况,安全带能马上锁止,将乘员紧紧固定在座位上. 当汽车发生碰撞或遇到意外紧急制动时,将产生巨大的惯性作用力,使驾驶者、乘员与车内的转向盘、风窗玻璃、座椅靠背等物体发生二次碰撞,极易造成对乘员的严重伤害,甚至将乘员抛离座位或抛出车外.安全带能将驾乘人员束缚在座位上,防止二次碰撞,而且它的缓冲作用则能吸收大量动能,减轻驾乘人员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实车自动紧急制动和前向碰撞预警功能的测试数据,研究了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的测试评价方法。通过在碰撞点偏置、夜间环境、儿童和骑车人目标物、弯道等不同的测试场景中对AEB系统进行测试,分析各场景对AEB系统的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前向碰撞预警功能和漏识别率的影响,并根据试验中AEB系统的碰撞时间(TTC)、制动减速度峰值、制动停止后距离等参数的变化情况,研究了使用各参数评价AEB系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