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颖 《汽车与配件》2022,(18):60-61
<正>汽车运行离不开轮胎,轮胎相关技术的更迭关乎汽车技术发展,同时,轮胎与汽车安全性和舒适性也息息相关。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如何让轮胎更聪明?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为它装上“眼睛”和“耳朵”,从而实现智能管理。汽车业正在加速向智能电动汽车的方向发展。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将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也将更深刻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面对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车联网、自动驾驶……这些在几十年前还没有的名词,正颠覆着传统的汽车产业。今天的汽车与一百年前的汽车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技术的更新换代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进行着,朝着更加舒适、智能、环保、互联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轿车自动变速器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宁 《汽车工程》2003,25(1):34-38
自动变速器作为现代汽车传动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总成,对车辆诸多性能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轿车自动变速器技术的发展无疑反映了当今该项技术的潮流,自动变速器技术正朝着结构多挡化、性能高效化、换挡智能化和舒适化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李尔近日宣布,在日内瓦车展上展示其在电气化、互联技术、共享出行等领域的一系列创新科技,包括逸途Intu?智能座椅系统。车展现场,瑞士汽车制造商Rinspeed AG设计的自动驾驶概念车MicroSNAP搭载这款智能座椅系统亮相。李尔所展示的核心技术包括:逸途Intu?智能座椅系统,由李尔座椅和电子电气技术工程师联合研发,汇聚多项智能科技,提供更加舒适、安全,充满趣味的驾乘体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推行,纯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但是,大部分电动汽车仍然沿用传统燃油车的车架,因此需要对车架进行优化。目前纯电动汽车车架的研究主要集中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电池布局对电动汽车车架性能的影响分析,选择最佳的电池布局方式有利于提升车架的力学性能;另一方面是电动汽车整体结构对车架的影响和优化研究,使车架更适合电动汽车的系统布局,同时具有适宜的刚度和强度,保证汽车的安全舒适性能以及车架的疲劳寿命;还有车架轻量化研究,提升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和续航里程为目标。  相似文献   

6.
汽车轻量化,是指从汽车整体的安全性能和车身结构强度出发,尽可能减轻汽车车身重量,从而达到提高整车性能、增加续航里程的目的。作为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纯电动汽车在生产制造中的轻量化研究迫在眉睫。文章主要阐述了以铝合金为代表的轻量化材料在纯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并介绍了几种新型连接技术的特点,以对国内纯电动汽车轻量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研究了纯电动汽车振动控制策略,以提升乘坐舒适性和整车性能。引言介绍了纯电动汽车在环保和能源转型中的地位,以及振动问题对乘坐舒适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振动产生机制和相关参数,并回顾了相关研究现状。综述了回收、电动驱动系统优化、电池管理系统影响以及车辆整体结构优化等振动控制策略。梳理了模型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智能方法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强调了纯电动汽车振动控制策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和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电磁干扰类型对比,提出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上车外电磁干扰、车体静电干扰相同,车内电磁干扰不同;对电动汽车的结构分析,提出纯电动汽车的电子元件、电气设备、单片机系统比燃油汽车多,车内电磁干扰源多;通过对防电磁干扰的措施对比,提出纯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防电磁干扰的措施种类一致,但数量上纯电动汽车比较多。  相似文献   

9.
晓青 《汽车维修》2008,(9):40-41
汽车的平顺性是人们评价现代汽车舒适性的指标之一。座椅是汽车与驾乘者接触最密切的部件,人们对汽车平顺性的评价多是通过对座椅的感受做出的,因此座椅是直接影响汽车舒适性的关键部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客车整车“新四化”的发展对驾驶员座椅提出新的要求,人们对更加安全、更加舒适、更加美观驾驶员座椅的追求促进了客车驾驶员座椅的发展。首先通过阐述客车驾驶员座椅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客车驾驶员座椅与乘用车驾驶员座椅的不同点,总结了第二代空气悬浮式减振驾驶员座椅相对于第一代机械减振、半空气悬浮式减振座椅的优点。其次通过对客车驾驶员座椅的市场需求特征、我国法律法规要求、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分析,在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功能性四个方面阐明了客车驾驶员座椅的技术现状。最后提出了第三代客车驾驶员座椅的发展方向,即电动空气悬浮减振座椅;展望了客车驾驶员座椅的发展趋势,即更加安全、更加舒适、多功能、更加美观、轻量化、人机交互。  相似文献   

11.
史德福  吴健  胡岚  赵春晨 《时代汽车》2022,(22):153-155
汽车是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汽车空调作为汽车组成部分之一,给人们带来舒适驾乘环境的同时,也消耗着汽车部分能源。本文分析纯电动汽车空调与燃油汽车空调的异同,并提出未来电动汽车空调发展的一些见解,以便更好的借鉴传统燃油汽车空调技术来带动纯电动汽车空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汽车产品正在向着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发展,如此便带给了汽车用户全新的体验,同时让其重新认识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即融合车联网和智能车,把控制中心、车辆传感器以及执行装置等设置在智能汽车中,利用环境感知、智能决策以及执行等相关功能,通过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人、路、车的信息交互共享,今后会慢慢代替人类驾驶汽车,可以确保汽车驾驶更加舒适和安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将发展电动汽车作为国家战略,以纯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为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纯电动模式下单位行驶里程的使用成本及污染物排放较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有大幅降低,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推广和使用。通过利用城市道路照明供电系统广泛分布的道路照明专用变压器白天处在轻载甚至空载状态的有利条件和相关的技术设备,在允许机动车停靠的路边场地因地制宜地建设分布式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更加便捷地为小型电动汽车(即采用低成本慢充技术路线的车辆)进行充电,可以增强电动汽车的社会使用信心,拓展基础设施投资回报渠道,有效地减少因机动车使用带来的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汽车驾驶座椅舒适性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分析了驾驶疲劳的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座椅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两方面论述了汽车驾驶用座椅舒适性的人机工程设计的要点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荆莹 《上海汽车》2014,(3):32-35
通过对某品牌汽车纯电动化后的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直观地反应了纯电动汽车在推广中的优势与不足。结合纯电动汽车客户需求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纯电动汽车推广的具体策略,对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乘用车为分析对象,立足于传统汽车总装线以及纯电动汽车总装线发展现状,对纯电动汽车总装工艺展开分析思考,对比分析纯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的主要结构组成、总装线布置等关键要点,得出了纯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总装工艺的差异性,解决了纯电动汽车的电动机分装、电机与悬置总成、电池包分装和充电桩工位,以及绝缘检测工位在总装线上合理的工艺布置等问题,为纯电动汽车总装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雅坤 《世界汽车》2010,(2):56-59
当传统能源汽车受到全球能源危机和环保要求的挑战时,电动汽车被认为是汽车发展的方向,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动汽车开始出现在各大展会现场.宝马公司在推出纯电动汽车MINI E之后,又推出了宝马车型的首款电动汽车——宝马Active E概念车。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汽车开始变得更安全、更舒适、更轻量化、更智能化。座椅作为汽车的重要部件,它的创新及技术发展也备受关注。本文着眼于对未来应用并提升汽车座椅安全性、舒适性、轻量化、智能化的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基于这些研究提出对我国汽车座椅企业发展的建议。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硬件及软件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汽车已不再仅仅只满足于简单的乘坐需求,开始朝着更安全、更舒适、更轻量化、更智能化的交通工具转变。为了应对未来汽车的发展,座椅作为汽车上与人体接触最为密切的部件,人们对于它的安全性、舒适性、轻量化、智能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电动汽车、智能汽车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各汽车主机厂和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智能汽车,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路径也成为大家对智能汽车发展的共有认识。简而言之,软件定义汽车就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软件技术决定智能汽车的发展。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汽车硬件技术的生产制造和质量工艺也逐渐趋于统一,汽车软件将成为区别汽车个性化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老车 《汽车知识》2010,(8):68-73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样的汽车才最符合未来社会需要,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可换电池式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对此,宝马汽车提出了自己对新能源汽车的理解和发展方向——先从超大城市用电动汽车着手,因为电动汽车在超大城市中最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