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我们的船舶营运生产贯彻落实这一方针,企业就稳定,经济效益就好,违背了这一方针,就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损失。“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企业和船舶“安全、稳定、效益”的重中之重工作。在船舶营运生产中必须定期进行研究,经常督促检查,反复抓好落实,要让全体员工真正明白安全与完成任务、维护国家利益和声誉、提高企业与个人经济效益以及个人家庭幸福的关系,牢固地树立“安全才有效益、安全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时刻做到警钟长鸣。还  相似文献   

2.
船舶造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是:国家相关部门严格监管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项目"多。因这类作业潜在的风险会造成诸如"火灾、爆炸、灼烫、坠落、挤压、触电、坍塌、淹溺、中毒、窒息等导致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的生产安全事故"。因此,要搞好船舶造修企业的生产安全,就必须坚持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相似文献   

3.
一年多来,深远公司通海轮坚持贯彻执行深远“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紧紧抓住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学习华铜海轮为主线,以思想教育为根本这三个环节,加强船舶的全面建设,安全、优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被中远集团评为安全优秀船舶。  相似文献   

4.
船舶安全评价将为实施船舶安全监督提供基本依据。国际海事工程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提出不同标准对船舶交通危险进行评价。我国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事后型的,这与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不相适应。对船舶交通安全作出评价,进行重点监管,对于减少海损事故、合理运用有限管理资源以及提高交通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于鹏 《水上消防》2006,(4):19-21
在船舶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要防止和矫正船舶火灾的诱发因素之发生和发展,保证船舶处于安全状态,就需要选择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来推动“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方针的贯彻,协调一致做好预警对策选择。而船舶消防安全状况主要取决于对人、船舶和水运环境要素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提高船员的灭火技术和战术,保证船舶设备设施时刻处于良好的适用状态,才能真正实现“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安全方针。从而消除船舶的火灾隐患,真正保障生命、财产和船舶自身安全。  相似文献   

7.
王晨阳 《中国港口》2007,(2):44-44,47
<正>一、安全教育,务求实效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为中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靠安全作保障,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效益。但是,现在有些企业对于安全管理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使安全管理在一些地方难以落到实处。针对这种情况,台州市港航管理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开  相似文献   

8.
王黎明 《集装箱化》2013,24(3):27-30
作为专业的码头运营企业,上海沪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沪东集装箱码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积极应用现代物联网信息管理技术来加强设备管理,以提高大型起重机械的安全性能,保障从业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上海沪东集装箱码头积极研究开发岸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由于全国各行各业重、特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工作十分重视,把抓好安全工作提高到政治高度.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提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党中央也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要针对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和本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格管理,把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0.
2000年,中远(香港)集团认真贯彻了上级的指示,加大安全工作的力度,为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2001年安全工作如何上新台阶?我们在认真分析集团所属各航运公司船舶状况、船员构成以及各司2000年安全工作具体情况,研究了集团2001年安全工作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工作的防线前移,认真细致地做好船队营运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指导,杜绝重大恶性责任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大责任性事故和一般性事故,船舶安全面不低于98%,力保100%,船舶防抗台成功率100%,PSC检查一次通过率不低于80%,继续保持良好、稳定的安全形势,为航运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