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根据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语篇衔接理论,从衔接和连贯的角度,结合航海英语语料实例进行语篇分析,阐述了衔接与连贯在航海英语语篇中的运用,说明掌握了衔接和连贯这一语言理论,能够有效地对航海英语篇章结构进行系统性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航海英语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主旨,提高航海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首要任务.除了常见的衔接手段外,语言的象似性在语篇衔接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象似性现象在语音和句法结构上的表现,并揭示其在语篇衔接与连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语篇衔接理论对大学英语课文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认为将语篇衔接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是一种新型的、实用的教学方法,传授衔接知识可使学生加深对各种语言现象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而照应与替代又是语篇衔接的两种主要方式.分清照应与替代二者的关系,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两种方式.文章从二者所属范畴及其作用等方面介绍了它们的四个共同点,从定义与分类等方面分析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对比英汉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并用译例阐述衔接在英汉互译中的具体转换。本文认为译者应该认识和把握英汉衔接手段的异同,顺应译文语篇的衔接规范,在译文中异曲同工地复现原文语篇的衔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语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语境创造语篇,语篇也创造语境。本文基于交互式言语感知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职业语境、语篇衔接与篇际汉英交互模式对汉英双语语用者(学习者)语篇交际过程的影响。语用者(学习者)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汉英双语重复拓展式学习,生成规律并建立固定的连接,形成认知模式,完成认知语境重构,从而促进汉英双语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开始朝语篇层次拓展。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整个语篇翻译中,衔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章从翻译的过程探讨衔接在英汉语篇翻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评价是语篇意义的一个核心成分,可以出现在语篇的任何地方.评价的实现方式存在显性与隐性之别,它不仅可以借助评价词汇显性表达,也可以通过其它途径隐性暗示.文章通过探究评价显明性的本质,认为语境和价值观在隐性评价的解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文章探讨了影响语篇评价显明程度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语篇体裁、评价处所和交际双方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传统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缺陷,介绍了功能语法中的主述位理论。通过语篇实例分析,探讨了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并阐明其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中使用书面测试形式对122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大学生掌握英语语篇中衔接手段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衔接手段识别理解能力的培训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学生识别理解衔接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品析唐代诗歌,阐述了唐代诗人有着浓厚的海洋情结,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唐代“海”字文章做得大而强,海水制盐、珍珠采集、季风航海、海外贸易等在唐诗中都有如实反映;另一方面,唐代诗人由海洋激发的诸多人生感悟,无论积极与消极,唐诗也作了真切的记录.唐代诗人对海洋情有所钟,这首先应归功于时代生活的推动,其次是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歌光芒万丈,千古传诵。唐代儿童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诗歌艺术魅力,而且具有独特的童真魅力。本文主要探讨唐代儿童诗的艺术魅力,以及它所体现出的一些特殊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唐前咏书文学以赋为主,诗、散文少许。凡标明"体"、"势"、"状"的咏书文都是赋,"赞"和"铭"应为诗。程式化倾向,铺陈描写,多用比喻,侧重表现书法的动态美、力感和生命感,语言华丽富赡,是咏书文学的共同特点。唐前咏书文学作为一种新的题材,开启了唐代以后咏书文学的先河,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记载了唐代广州刺史孔戡治理岭南的经验,以及唐代祭海的习俗.碑文还最早出现了“海事”一词.同时,碑文的结构安排巧妙,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精粹隽关.因此,韩愈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初大儒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其对于儒家经典的疏解诠释涵括了丰富的诗学思想,尤以《毛诗正义》为著。孔氏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本论,强调诗歌社会功能与抒情功能的统一,形成了系统的诗学体系,奠定了唐代诗学的理论基础,对唐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诗称引司马相如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文学出发,司马相如在唐人心中是最优秀的辞赋作家,诗人们多以相如赋作为标准去衡量自己与他人,并进而由辞赋家演变为才学、才华的代表;一是从人生际遇出发,司马相如献赋入仕、驷马回蜀的得志与既贫又病且穷的失意形成鲜明对比。这两个角度又是统一的,正因为相如是文学典范,诗人们才喜欢在人生际遇上吟咏称引,而不断地吟咏称引,更深化了相如文学典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宋代自江西诗派之诗风盛行以来,就遭到后代诗论家的各种批判,贬斥远大于褒扬.反观后代对于江西诗派评判之标准与原则,未免片面、极端.这就要求诗论者将诗歌放入纵向历史维度中加以考察,时代不同,诗歌的特质和价值也不同.此外,要认清诗话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将横向微观化标准与纵向历史化标准相结合,以达到辩证、科学、全面的诗论标准之...  相似文献   

18.
英国和中国都是诗歌的国度,英语和汉语都产生了无数世界闻名的优秀诗篇,但是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对汉语诗歌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却由于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大相径庭的格律,对英语诗歌兴味索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汉语诗歌的喜爱,通过汉英诗歌对比来帮助学生掌握英诗中的眼韵、跨步诗行、语序的变化、音步等有别于传统中国诗歌的诗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诗的兴趣,促进英诗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摘要南北宋之际始以"正变"论诗,不同时代、不同批评者对诗歌的正体、变调认识不同,反映人们的诗歌观念随时而变。诗歌发展本是"因时递变"的过程,"变"又分为"正变"和"大变"。"正变"重视表达方式的合乎传统和规律,"大变"者则可能以牺牲形式为代价而追求"意"的自由表达,这种创作往往被视为"非本色",尤以韩愈、苏轼和杨万里为典型。"大变"对诗歌发展进程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却往往不能为当时或后世接受和理解。这也是天才诗人超越时代的写作注定要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