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整车开发中后减振器衰减力采集的需要,根据减振器结构对各部件进行受力分析,设计了衰减力测量方案并在拉伸、压缩两种工况下对测量系统分别标定。最后基于该测量方法在试验场不同结构路况下实车试验,为台架试验和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评估悬索桥索夹螺杆轴力的损失程度,提出一种可实现数据自诊断的索夹螺杆轴力超声识别方法.该方法对螺杆超声回波包络进行高斯建模,提取回波声时,并根据模型确定系数剔除异常信号;进行螺杆标定试验,确定标定螺杆应力系数和温度系数,得到螺杆轴力计算公式,并进行螺杆轴力识别.结果表明:回波中心频率为3.5~4 M Hz时高斯回...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悬索桥索夹螺杆的轴力检测难题,根据基于纵波的螺杆轴力超声测量原理,研制出一套悬索桥索夹螺杆轴力检测系统,介绍了包括压电超声探头与测量程序在内的超声检测系统构成,并设计了降低信号噪声的数字带通滤波器。实验室和工程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用于悬索桥索夹螺杆的轴力检测,试验测试误差不超过2.44%,工程测量误差不超过4.03%。该系统设计了磁吸附超声探头,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为悬索桥索夹螺杆轴力的测量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对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THYL-80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实施技术升级的设计开发.构建自主研制的发动机台架试验测控装置,设计数字标定接口电路提高扭矩、转速、油耗测量精度,增加变工况自动循环试验功能,通过技术升级拓展了该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的技术性能.满足国Ⅲ~国Ⅳ排放法规动态循环工况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高原发动测试台架测量控制软件的升级,实现了高原发动机性能试验与排放试验的程序化控制,建立了高原发动机性能试验与排放试验的集成化数据采集系统.本文对一台国六排放水平的发动机在升级后的电涡流测控台架进行WHSC稳态循环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电涡流测功系统的发动机试验台架可以通过程序控制采集不带过渡工况的WHSC循...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匹配电控空气悬架系统ECAS的6×2载货汽车的基本构成,根据法规和整车的性能指标设计了一种轴荷控制策略,阐述了提升桥的下落条件和下落后轴荷的分配原理。针对此控制策略进行了整车的标定和加载试验,结果表明,理论标定轴荷和试验差值在3%以内,利用该控制策略的车型能够满足法规要求及用户使用需求,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常用的夹紧力控制方法基础上,通过台架试验标定出了临界夹紧力,并考虑温度对夹紧力的影响而引入温度修正系数;利用模糊算法选定各种不同工况下的安全系数,从而确定金属带的目标夹紧力.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应用上述方法确定的目标夹紧力,可在保证金属带不打滑的情况下,有效降低目标夹紧力,提高了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传动效率.  相似文献   

8.
试验台架实际参数的数据采集对测功机标定、工况模拟及四驱控制策略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设计与实现了基于DSP的纯电动四驱越野车试验台架的数据采集系统.系统采用某公司的TMS320F28335DSP芯片实现了数据采集和CAN总线数据发送,并基于该公司的最新XNET软件平台进行实时数据显示.最后通过功率分析仪对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采集系统完全能够满足四驱台架的数据采样的采样率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CAN总线的电控发动机标定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一般发动机标定系统采用的点对点串行通讯协议存在的缺点,在自主开发的软、硬件基础上,研制了一种采用CAN网络的电控发动机标定系统.在某一双缸四冲程发动机上进行的标定试验表明,该系统抗干扰能力强,能够辅助标定工程师调整发动机的控制参数,可用于发动机台架试验和整车试验.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六柴油机台架上的性能试验经验,某些后处理系统SCR下游NO x传感器测量的NO x值与台架气体分析仪的测量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 FD)技术对两种后处理方案进行计算,分析了尿素喷雾的形态及蒸发分解,对SCR载体前端面和NO x传感器安装位置的氨分布均匀性进行了评估,针对NO x传感器探头位置的氨分布偏差值占比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SCR前氨气不均匀是NO x传感器测量偏差大的原因,SCR下游增加螺旋混合装置后,测量偏差可从15% 降低到0.5%,解决了偏差大的问题.台架试验显示仿真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证明了C FD分析结果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即Formula Student China(以下简称FSC)作为研究平台,对其燃油供给系统的喷油MAP、点火系统的启动加浓系数、电控系统的怠速控制等相关参数,在计算机软件模拟与台架实验的基础下进行了标定方法探究,阐述了动力ECU标定流程,优化了启动性能、怠速控制、喷油脉谱图、点火提前角脉谱图和变速工况下喷油补偿等的标定,试验结果表明软件模拟及台架试验的预期模拟数据与实车标定数据基本一致,运用软件模拟与实际结合的标定方法可以大大的参赛车辆的标定效率。  相似文献   

12.
电控发动机在完成台架的标定试验后,还需要进行整车的标定试验。因为台架试验重视进气系统特性困难,也不能产生与整车相同的温度变化率。  相似文献   

13.
以油耗较高的标致505SX型车为研究对象,在其XN1A发动机上应用发动机管理系统开展了降低油耗与排放的研究工作.通过发动机管理系统选型、发动机台架标定试验、整车标定试验等研究工作,开发了XN1A发动机燃油喷射电控系统与电控点火系统,并进行了发动机外特性及万有特性的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发动机管理系统能使发动机及整车燃油消耗明显降低,其动力性优于原化油器式发动机,排放性能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碳烟测量方法——光源前置消光法(FILE),并进行了台架开发和标定试验.结果表明,FILE测量碳烟仅需一个光学窗口且激光两次穿过碳烟生成区域,因此更适用于结构位置紧凑的发动机缸内测量.采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柴油燃烧过程中碳烟情况.表明:碳烟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油束下游火焰中心区和缸壁附近低氧区域;环境温度为...  相似文献   

15.
张戟  俞城 《汽车电器》2020,(1):70-71,73
设计和搭建环境温度标定台架和整车乘客舱模拟台架系统,制定PM2.5总成传感器的标定方法;通过标定台架的模拟试验,从温度性、净化速率影响等方面对其是否能满足性能要求进行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GT-Power软件的BL1.6L发动机排气噪声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华晨公司自主开发的某型1.6 L发动机仿真模型并进行了标定,将该发动机模型与消声器数值模型进行耦合计算得到了该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尾管噪声,并进行了该排气系统的优化改进.对优化后排气系统进行的实车测试及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排气系统尾管噪声的A计权总声压级满足了目标要求:转速为1 200r/min时的2阶噪声和转速为1 400r/min时的4阶噪声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克服斗杆各铰点力分别编制成载荷谱进行疲劳试验加载时各力之间关联特性无法再现的问题,即为了获得能够反映实际工况,且能用于编制台架疲劳试验程序谱的基础载荷数据,提出一种复杂载荷等效方法。首先分别采用三维销轴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应变片,实测挖掘机工作过程中斗杆与铲斗的铰点力、油缸力、摇杆力、工作姿态及斗杆疲劳关键点应力时间历程;其次根据各铰点力的规律和斗杆的运动特征,确定在斗杆局部坐标系下进行台架疲劳试验的加载方案;再根据斗杆截面应力状态,提出以斗杆最大弯矩截面上应力最大点的应力一致为载荷等效基准,将斗杆上的各铰点力等效为斗杆局部坐标系下的1个单向载荷,最后将该等效载荷加载下斗杆结构上3个疲劳关键点的应力-时间历程与对应测点实测应力-时间历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条应力曲线相关程度在1#测点处达到97.21%,在2#测点处为91.54%,在3#测点处,相关程度略低,但也达到88.6%;各疲劳关键点处由等效载荷引起的损伤均与实测应力产生的损伤十分接近,从而验证了载荷等效方法的有效性;按该等效方法求得的等效载荷是编制斗杆疲劳计算载荷谱和台架疲劳试验程序谱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传统液压转向系统转向半径过大、通过性差的问题,本文以5轴军用越野汽车为例,提出一种基于PLC控制的电控液压多轮转向系统。该系统具备前组和多组两种工作模式,同时兼具故障诊断与处理、人机交互、零位标定等功能。该系统减小了车辆的转弯半径、改善了车辆的通过性,最大程度提升了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改善了人机交互体验,满足了车辆在不同场地内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9.
闫涛  唐忌  阚浩 《汽车技术》2013,(8):58-60
利用标定工具在自动变速器试验台上进行了DCT离合器控制阀的标定试验。分析了DCT离合器控制系统原理及其电液控制阀的控制方式和输出特性,根据标定对象搭建了标定系统试验台,并介绍了台架标定过程及标定方法。试验表明,通过标定可使DCT离合器控制阀的控制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20.
傅兵  蔡源春  周云山  高帅 《汽车工程》2011,33(12):1051-1056
基于为某国产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建立的从动带轮三维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轴向力和速比对带轮变形的影响,并据此拟合出带轮最大变形量和最大变形位置分布的数学公式,再利用文献中现有的试验数据,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速比是影响最大变形量位置的主要因素,而轴向力和速比同时影响变形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