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决我国航班延误问题需要协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输》2016,(2)
航班延误是民航运输服务中的现象,它给民航运输各相关主体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甚至升级为公共事件。因此,航班延误的治理问题,已经成为民航实务界和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行业热点之一。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利用协同治理理论,构建航班延误协同治理的概念模型,分析航班延误问题解决的难点,提出解决我国航班延误的路径选择。分析结果表明:有效解决我国航班延误问题,深化认知和明确治理目标是前提,明晰治理角色和职责是基础,构建科学的长效治理机制是关键,建立和完善治理制度是保障,有效的激励性治理是重要动力,学习借鉴是必然要求,实现协同治理是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航空公司航班延误现状,以及对现有航班延误补救方式及标准的介绍,揭示了目前国内航班延误补偿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并从航班延误后责任主体的确定、经济补偿措施的改进、建立航班延误保险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航空公司航班延误的补偿对策。 相似文献
3.
航班延误导致了航空承运人与旅客之间持久而严重的冲突,但现行的法规约束了承运人通过主动填补合同缺口,进而最小化交易成本的激励,导致了很高的效率损失。本文利用法经济学分析认为航班延误应予赔偿,以实现对承运人的生产性激励,为此应通过法规调整来实现填补合同赔偿条款的缺口,通过信息供给和贵任分配机制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介绍了美国航班延误的现状,分析了美国治理航班延误的措施——容量提升和需求管理,并得出对我国治理航班延误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7.
民航航班延误成本的上升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航空运输业持续高速发展,已经连续10多年保持17%的年均增长率。目前,主要机场和东部部分区域空中交通容量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致使航班延误正在大幅度提高,给航空运输企业和旅客带来了不小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根据对未来航空运输发展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人均乘飞机将由现在的0.07次上升到0.3次。 相似文献
8.
<正>航班延误在运输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旅客越来越关心的问题。航班延误不但造成运输服务资源的浪费,影响旅客出行计划,严重损害运输服务质量和运输企业的利益,而且由于航班延误信息缺乏公开和共享,没有应急处理和适时疏导的方案,对社会公共秩序和空港安全均构成安全影响。 相似文献
9.
11.
12.
13.
14.
15.
16.
飞行疲劳是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使机组在值勤期内保持良好的警觉性水平,民航规章对机组成员的飞行值勤时长做出限制规定。为探究规章对飞行值勤期限制的科学性及值勤前休息模式的合理性,引用SAFTE模型分析非扩编机组在不同报到时间值勤期内的警觉性水平及波动程度,对模型仿真结果得出结论:日间报到值勤期内的警觉性水平明显高于夜间,上午的警觉性波动程度要明显小于下午的警觉性波动程度;CCAR-121(R6)关于值勤期的限制规定较CCAR-121(R4)整体更加优化,FAR117部夜间报到的值勤期限制优于CCAR-121(R6);值勤两小时前补充8小时的睡眠更能保证机组在飞行值勤期内的警觉性水平,避免疲劳产生和积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梅关隧道围岩级别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围岩分级是隧道结构设计的前提工作,也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技术.文章应用神经网络的联想记忆功能,以隧道围岩5个级别作为训练标本,建立隧道围岩与分级指标岩体完整性、岩块强度特性、结构面间的平均距离、结构面状态、岩体的水力条件和地应力场状态之间对应关系的BP判定模型,并将分级结果与模糊系统分级和地质勘查分级法进行对比,效果良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隧道围岩分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20.
An efficient transport system is a crucial precondi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n asset in international mobility. Mobility of passengers and transport of goods are considered key elements for a modern society. The transport sector is also a sector of 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owever, there is considerable uncertainty surrounding future transport technology and policy, as well as a large variation in ways to deal with this uncertainty. With regard to the latter it may be helpful to use more than one foresight method, e.g.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each with a different emphasis on expertise, creativity and interaction with actors. Such a multiple method approach allow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ose futures or future developments that are robust.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opic of transport innovation as well as providing a context for the four papers which follow in this special issue, illu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such a multiple method approac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