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决我国航班延误问题需要协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班延误是民航运输服务中的现象,它给民航运输各相关主体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甚至升级为公共事件。因此,航班延误的治理问题,已经成为民航实务界和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行业热点之一。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利用协同治理理论,构建航班延误协同治理的概念模型,分析航班延误问题解决的难点,提出解决我国航班延误的路径选择。分析结果表明:有效解决我国航班延误问题,深化认知和明确治理目标是前提,明晰治理角色和职责是基础,构建科学的长效治理机制是关键,建立和完善治理制度是保障,有效的激励性治理是重要动力,学习借鉴是必然要求,实现协同治理是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付勇刚 《综合运输》2009,(10):40-43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航空公司航班延误现状,以及对现有航班延误补救方式及标准的介绍,揭示了目前国内航班延误补偿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并从航班延误后责任主体的确定、经济补偿措施的改进、建立航班延误保险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航空公司航班延误的补偿对策。  相似文献   

3.
航班延误导致了航空承运人与旅客之间持久而严重的冲突,但现行的法规约束了承运人通过主动填补合同缺口,进而最小化交易成本的激励,导致了很高的效率损失。本文利用法经济学分析认为航班延误应予赔偿,以实现对承运人的生产性激励,为此应通过法规调整来实现填补合同赔偿条款的缺口,通过信息供给和贵任分配机制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4.
《综合运输》2010,(10):90-90
在民航业发达的美国,航班延误是一个较为普遍且长期未得到根本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今年4月29日,美国交通部开始对造成航班延误的航空公司给予重罚。从目前情况看,这项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惩治新规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美国航班延误的现状,分析了美国治理航班延误的措施——容量提升和需求管理,并得出对我国治理航班延误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输》2012,(8):92-93
航班延误,与城市拥堵一样,一方面是运行主体急剧增加与交通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是社会需求旺盛与管理运营滞后的矛盾,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航空公司自身的问题。无论是民肮局的调研结果,还是公众的普遍感受,一些航空公司运营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够,人为放大了航空延误频率,也恶化了乘客对航班延误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7.
民航航班延误成本的上升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航空运输业持续高速发展,已经连续10多年保持17%的年均增长率。目前,主要机场和东部部分区域空中交通容量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致使航班延误正在大幅度提高,给航空运输企业和旅客带来了不小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根据对未来航空运输发展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人均乘飞机将由现在的0.07次上升到0.3次。  相似文献   

8.
<正>航班延误在运输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旅客越来越关心的问题。航班延误不但造成运输服务资源的浪费,影响旅客出行计划,严重损害运输服务质量和运输企业的利益,而且由于航班延误信息缺乏公开和共享,没有应急处理和适时疏导的方案,对社会公共秩序和空港安全均构成安全影响。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输》2011,(9):94-95
进入夏季以来,雷雨多发等复杂天气对民航运行造成很大影响,航班延误和延误后服务跟不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治理航班延误现象,民航局明确规定,空管部门实施流量控制超过1小时的,必须由地区空管局或空管分局(站)领导批准;超过2小时的,必须报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批准,并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输》2014,(6):90-90
《民航局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对航班正常保障和延误处置做了详细规定,厘清了责任,但是责任怎么判定,谁来判定没有答案。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民用航空的发展与竞争,航班延误不仅影响航空飞行的安全与正常,更与航空公司的运营效率、运营成本及乘客利益息息相关。针对某一恶劣天气影响,对某公司受影响航班进行重新调配,考虑到航班的备降、盘旋等待、延误、取消等多种状态,以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航班快速恢复模型,通过MATLAB运用遗传算法设计航班恢复算法进行求解,得出最经济的航班恢复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中小机场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大多中小机场的发展需要靠财政补贴来维持。随着国家新政策的颁布,我国中小机场的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对中小机场的支持政策也提出新的需求。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我国中小机场的补贴数据、吞吐数据、所在城市数据等,探究其中现象及规律,从数据中发现当前补贴政策下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在坚持已有补贴政策精髓的同时,提出适应新需求的补贴政策建议,保障中小机场在新环境下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小机场的建设和发展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基于经济驱动型、旅游驱动型以及交通驱动型而建设的机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机场由于客货业务量少,其发展比较艰辛。本文借鉴美国中小机场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我国中小机场发展,需要明确功能定位、适当发展通用航空业务以及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的发展策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我国通用机场的安全管理水平,本文从我国通用机场实际发展现状出发,在收集并研究国内外安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了通用机场安全风险评价指标。采用灰色评价理论,根据预定目标建立了安全风险评价体系,通过系统分析,对通用机场运行中的安全风险形成一个可供参考的水平。本研究可帮助局方和通用机场识别风险,有利于机场自身和局方对通用机场安全进行持续的监督和检查,进而保障我国通用机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考虑机场新增卫星厅这一情形并研究了航班——登机口优化分配问题。首先建立了以被使用登机口数量最少和中转旅客中转流程时间最少的双目标0-1整数规划模型,然后设计了考虑初始状态较优的分层寻优算法,在初始分配最优的状态下,设计逐步动态搜索算法进行航班的再分配,最后进行了案例计算,根据原始数据进行了航班——登机口的分配,并计算分析了登机口使用率情况和中转旅客换乘时间分布。  相似文献   

16.
飞行疲劳是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使机组在值勤期内保持良好的警觉性水平,民航规章对机组成员的飞行值勤时长做出限制规定。为探究规章对飞行值勤期限制的科学性及值勤前休息模式的合理性,引用SAFTE模型分析非扩编机组在不同报到时间值勤期内的警觉性水平及波动程度,对模型仿真结果得出结论:日间报到值勤期内的警觉性水平明显高于夜间,上午的警觉性波动程度要明显小于下午的警觉性波动程度;CCAR-121(R6)关于值勤期的限制规定较CCAR-121(R4)整体更加优化,FAR117部夜间报到的值勤期限制优于CCAR-121(R6);值勤两小时前补充8小时的睡眠更能保证机组在飞行值勤期内的警觉性水平,避免疲劳产生和积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梅关隧道围岩级别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围岩分级是隧道结构设计的前提工作,也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技术.文章应用神经网络的联想记忆功能,以隧道围岩5个级别作为训练标本,建立隧道围岩与分级指标岩体完整性、岩块强度特性、结构面间的平均距离、结构面状态、岩体的水力条件和地应力场状态之间对应关系的BP判定模型,并将分级结果与模糊系统分级和地质勘查分级法进行对比,效果良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隧道围岩分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支线航班时刻配置的效率与科学性,本文将动态规划的理论应用到支线航班时刻分配决策中,建立以网络贡献最大为目标函数的指派模型,收集航班时刻信息数据并充分利用航班时刻资源,以达到航空公司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以东三省各机场航班时刻分配为例,介绍航班时刻制定因素和原则,结合历史数据的航班时刻,建立时刻配置模型,并用Matlab进行仿真求解,该方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能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为航空公司的航线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准确估计列车的实际晚点时间对于列车运行图制定、列车调度员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荷兰铁路列车运行实际数据为研究基础,根据列车实际运行数据选择自变量,以列车的实际晚点时间为因变量,建立列车晚点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并以BP神经网络模型作为对比,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预测误差稳定,预测精度较高,比传统的神经网络方法取得了更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20.
An efficient transport system is a crucial precondi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n asset in international mobility. Mobility of passengers and transport of goods are considered key elements for a modern society. The transport sector is also a sector of 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owever, there is considerable uncertainty surrounding future transport technology and policy, as well as a large variation in ways to deal with this uncertainty. With regard to the latter it may be helpful to use more than one foresight method, e.g.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each with a different emphasis on expertise, creativity and interaction with actors. Such a multiple method approach allow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ose futures or future developments that are robust.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opic of transport innovation as well as providing a context for the four papers which follow in this special issue, illu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such a multiple method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