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装饰模式嵌入到责任链模式中形成一种复合模式,设计的核心是为责任链上的每个处理者配置一个装饰者,并且可以用这个装饰者替代处理者,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增强了责任链模式处理用户请求的能力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划分公路城际出行链模式并分析其形成机制,本文考虑城市内部换乘过程,解析了公路旅客城际出行过程.利用昆明市1 757份公路旅客出行调查问卷数据,提取了公路城际出行链结构特征.通过测算出行链结构值,提出了公路城际出行链模式的划分方法,将公路客运城际出行链模式划分为Ⅰ、Ⅱ、Ⅲ类并分别获取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昆明市公路城际通道的平均运距为237.95 km,公共交通是公路城际出行过程中城市内部换乘的主要交通方式;昆明市公路城际出行链的3类模式占比为13.9∶6.4∶4.7,整体结构较合理;其中,Ⅱ类出行链模式最能体现均衡、稳定的形成机制.对公路城际出行链的形成机制分析发现,收入因素是促使出行链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动力;造成出行链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是市内出行延误,而非城际通道出行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懿木  陈田  王俊  李哲  李健 《城市交通》2021,19(4):120-126
公共交通乘客出行链构建是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也是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融合发展和可持续运营的关键.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单一模式出行链,较少考虑多源数据环境下多模式公共交通出行链构建,无法进行各模式之间的转移和换乘客流特征的分析.基于轨道交通、BRT和公共汽车交通三网融合数据进行乘客出行链构建,数据类型主要有公交IC卡...  相似文献   

4.
以单个通勤出行者为研究对象,构造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Cross-Nested Logit模型,分析了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联合选择行为.模型以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子集和出行链模式选择子集的组合为选择集,描述了在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工作活动属性影响下的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型联合选择行为,能准确刻画两个选择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完成模型标定.研究表明,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选择之间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出行者性别、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家庭交通工具、工作活动作息时间、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是重要影响因素.当上述因素发生改变时,出行者会优先调整其出行链模式而非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5.
收益报告是现代财务会计的核心环节,其内容和模式取决于财务报告目标,就财务报告目标的两种主要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及与其对应的两种收益报告模式(传统收益模式和全面收益模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认为我国可以凭借会计准则发布的契机,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深化收益报告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在旅客运输过程中,乘客受侵权造成人身伤亡案件时有发生,论述由于第三人的违法行为造成乘客人身伤亡时承运人的违约责任及赔偿、承运人的侵权责任及赔偿、承担人与第三人的责任关系以及对承运人责任的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代建制项目管理模式与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效果如何在各国都是倍受关注的问题。代建制是一种新型建设的模式。在分析“代建制”实质的基础上,讨论各种代建形式中委托人、代建人、使用人三方各自应拥有权力及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以通勤出行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改进K2算法和贝叶斯参数估计方法,以模块化的建模思想,构造了分析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和出行链模式安排及其相互作用的贝叶斯网络模型.以互信息指标度量节点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强弱,完成网络的修剪.以修剪后的网络为基础,应用敏感性分析讨论了在出行者及其家庭的社会经济属性、活动和出行属性影响下的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安排的变化,及其相互影响.本文的研究为全面分析活动-出行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间的互动响应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的系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准确涵义,应该充分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对校内外的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及适应性,以及高职教育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延展性,从而全方位地承担起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责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着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是突破既有人才培养模式赖以延续的利益格局,打破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通过重塑高校社会利益关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为此,必须建立高校教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工作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利益与责任机制,以使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