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舶定线制事故多发航段为多种原因综合造成且具有不确定性。为判别事故发生的主要成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措施,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考虑事故多发航段成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入粗糙集理论来处理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客观有效地从数据中发现所含信息,从而判断出各因素对船舶定线制事故影响程度的大小,为制定安全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也为优化船舶定线制的设计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丁中超 《水运管理》2007,29(8):7-30
为进一步推动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的深化实施,解决长江尹公洲航段瓶颈问题,通过分析尹公洲航段的航路航法和2001—2006年的事故数据,找出形成尹公洲航段通航环境复杂、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结合船舶定线制深化实施和现场通航监管的具体要求,认为应通过以下措施来逐步改善:(1)开辟和畅洲左汊作为船舶上行航路;(2)开辟连接南、北运河的专用航道;(3)撤销船舶航行警戒区;(4)利用长江河道采砂开禁的契机,整治长江尹公洲航段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介绍三峡库区航道的情况,对川江及三峡库区航行船舶的类型及航道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三峡库区实施定线制是可行的。对航道维护尺度进行了计算校核,目前航道维护尺度标准基本满足现有在川江航行船舶尺度要求。同时介绍了在三峡库区实施定线制航路改革后,由于部分航段未实施炸礁整治,目前汛期不能实现左右分边航行的原因,探讨了航标实行双侧连续配布后,航标等其他航道维护设施布设应注意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4.
匡冠生 《中国水运》2009,(12):52-53
长江部分航段实行船舶定线制后,把原来的混合交叉型航道改为深水航道、推荐航道和特定航道,在深水航道上由分隔带(线)分隔大型船舶的上、下行,设立大型船舶的上、下行航路,在同向行驶的上、下行航路外侧设立供小型船舶行驶的推荐航道,  相似文献   

5.
水上交通冲突技术在船舶定线制警戒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以分道通航制为主的船舶定线制没能很好地解决各主要交通流汇集区域的船舶会遇问题,结合船舶定线制航道交叉口与道路平交路口的相似性,引入交通冲突相关研究方法,并将其与水上交通已有的概念结合,进行船舶定线制警戒区的安全研究.通过船舶定线制航道交叉口交通流冲突的研究,对局部水域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寻找改善措施,减少警戒区交通冲突的发生,降低事故率,减轻事故严重程度,从而改善船舶定线制交通流复杂水域交通安全状况,并为优化船舶定线制的设计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长江干线已实施船舶定线制的特点,分析船舶定线制的一般形式与通航条件,提出了长江干线船舶定线制的航道尺度计算方法和水流条件指标,并结合航道条件,提出了长江干线其他未实施船舶定线制河段的定线制形式,为进一步完善内河船舶定线制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长三角地区的航运飞速发展,作为进入上海港和长江沿岸港口的必经之路——外高桥航段,其船舶数量和密度大幅上升,为了配合已实施的《长江上海段船舶定线制规定》,为船舶航行提供一个快捷安全的航道,并使北槽深水航道和黄浦江航段的船舶限速有一个合理的衔接,提出了限速12kn的观点,进行了可行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介绍实行船舶定线制航路改革的内涵、作用和方法,总结长江干线已实施船舶定线制改革的经验,深入分析川江和三峡库区的航道条件和通航船舶类型等特点,校核航道尺度,探讨三峡库区实施定线制航路改革的方法和航标等配套设施的布设方式,可作为今后规划建设川江航道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辉  郭予军 《中国水运》2012,(12):28-29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已实施航路改革河段通航宽设置情况,对长江中下游安庆至宜昌未实施船舶定线制河段将来实施船舶定线制的航道宽度计算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计算提出了所需的航道宽度,以期能为有组织地延伸船舶定线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岩  孙寿保  徐峰  徐鹏鹏 《水运工程》2020,(12):161-165
针对长江尹公洲航段通航环境复杂、通过能力趋于饱和、船舶事故多发的问题,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船舶交通流特征和水文气象条件影响,指出尹公洲航段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焦北滩南汊河槽历史演变和实地调研,提出将焦北滩南汊建设成内河Ⅲ级航道的设想和规划,以及需要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通过分析新航道开通对尹公洲航段通航环境的影响,得出开通焦北滩南汊航道可改善尹公洲航段通航条件、提升通过能力、降低安全风险的结论。进而分析新开航道后的安全、经济、环保效益及其他优势,最后建议针对开通焦北滩南汊航道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