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创于20世纪70年代,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美国PIERS海运研究中心于2004年4月份提供的最新分析报告中指出,2003年第四季度东向跨太平洋从亚洲出口到美国的集装箱贸易货物流量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1%;东西向跨太平洋亚洲和美国的集装箱货运量2003年下半年与2002年同比增长是8%,而上半年与2002年同比增长率是12%,2003年与2002年全年同比增长率是10%,而2002年与2001年同比增长率是16%。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亚洲出口到美国东海岸的东向跨太平洋全水路集装箱运量在其总运量中所占的比率一直高达21%。  相似文献   

2.
坤杉 《中国水运》2004,(6):49-50
初创于20世纪70年代,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美国PIERS海运研究中心于2004年4月份提供的最新分析报告中指出.2003年第四季度东向跨太平洋从亚洲出口到美国的集装箱贸易货物流量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1%;东西向跨太平洋亚洲和美国的集装箱货运量2003年下半年与2002年同比增长是8%.而上半年与2002年同比增长率是  相似文献   

3.
龚月明 《海运情报》2004,(4):1-5,17
日本《货物》杂志等回顾了2003年的国际海运贸易并对2004年作了预测。从2003年东西基干航线的货流看。以欧元走高为背景,亚洲发往欧洲的货流增长20%强。往美国的货流虽然上升。但增长率为9.3%。低于10%。这两个增长率与2002年的情况正好相反。2004年往欧洲、北美的货流将继续增长。亚洲往北美为12%,亚洲往欧洲为9%。在亚洲区域内航线,日本到发的各航线的货流情况稍有不同。且达不到2003年那样的增长率,但预计南行为5%~6%。北行为9%~10%。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4年秋季PIERS海运研究机构对南北航线集装箱货流的预测,2004年北美从拉美的进口预计将增长9.5%(见表3)。2004年第二季度仅南美东岸对美国的出口就达到15.1万TEU。比2003年同期增长22%。但回程货量不容乐观,增长率只有2%,货流不平衡的情况到2005年才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5.
龚月明 《海运情报》2005,(3):3-8,17
据美国通关数据公司PIERS/JOC的调查.2003年亚洲发往美国东岸(除美国湾外)的集装箱货流为898060FEU,比上年增长11.6%,实现两位数增长。往美国东岸货物占往美国全部货物的20.3%,超过2成,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往美国东岸货物所占比例在过去近20年间一直在15%~16%间徘徊,但进入2003年后提高到20%以上。  相似文献   

6.
江南 《海运情报》2004,(12):11-13,10
2003年太平洋航线的东行货量达到890万TEU,尽管东南亚航线出现了负增长.但东行货物总量仍然比2002年增长了9.7%。西行货量将近370万TEU.比2002年增长了10.3%。东西行箱量比达到2.5:1,货流不平衡仍然是困扰太平洋航线的一大难题。(见表1)  相似文献   

7.
一、亚洲往美国(东行)货流 2009年亚洲往美国(北美航线东行)集装箱货流为1134.1万TEU,比上年减少14.8%,货流量下跌到2004年的水平(见表1)。然而,与上半年相比,全年的货流变化率已经好转。在雷曼冲击的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持续下降的美国经济增长率,进入2009年下半年后总算转为增长,经济状况的恶化有了少许缓和。  相似文献   

8.
亚洲/美国航线东行货流增长12.4%:据美国的通关数据公司JOC-PIERS的调查.2003年上半年亚洲/美国间的集装箱货流,东行比上年同期增长12.4%.为442万TEU,实现两位数增长。  相似文献   

9.
徐路 《海运情报》2004,(10):29-31
由增长的内需和出口拉动的越南经济,从2000年起加快发展。1997年的亚洲金融和经济危机影响了越南经济。该国的GDP增长率,以1997年的8.3%为顶峰,1998年下降为5.8%,1999年继续下跌为.4.8%.但2000年上升为6.8%,2001年为6.9%,2002年达到7.0%。这是仅次于中国的高增长率。尤其是2001年12月美越通商协定的生效大大地影响了对美国的出口,引起了对美国的出口热。另外,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的生效和预计近期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将使越南的经济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越南的集装箱吞吐量在到2003年止的最近6年间年均大幅增长18%。1998年,越南第一个现代化的由民间营运的集装箱码头越南国际集装箱码头(VICT)投产,2002年年中,Cat Lai集装箱码头开始营运。  相似文献   

10.
钟秋 《海运情报》2005,(9):12-13
一、港口拥堵与运输基础设施,2004年的集装箱货流.亚洲/北美航线东行比上年增长14.4%.亚洲/欧洲航线西行增长16.9%。2005年的增长率。商船三井预测北美航线东行增长13.4%,欧洲航线西行增长13.8%。太平洋航线稳定化协定(TSA)预测增长12%~14%,远东班转公会(FEFC)预测为17%。  相似文献   

11.
钟秋 《海运情报》2006,(1):24-27
一、亚洲/美国航线 日本海运振兴会调查部据美国JOC-PIERS资料公布的2005年上半年亚洲/美国间的集装箱货流量,亚洲18个国家(地区)往美国的东行比上年同期增长lO.1%,为5912565TEU,刷新上半年历史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2.
1994年,亚洲经济大国(地区)之间的集装箱海运量达446万TEU,比1993年的391万TEU上升近14%(参看附表),海运量在世界上居第二位。同期太平洋航线和北欧/亚洲航线的增长率分别为13%和8%。北美/亚洲航线虽然集装箱海运贸易的增长速度较慢,但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航线。  相似文献   

13.
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往北欧、地中海集装箱班轮航线(欧洲航线西行)2007年运输集装箱货物(航运公会部分)951.5万TEU,比上年增长19%。按目的地计,往北欧的集装箱货物增长18%,为619.1万TEU,经地中海地区的增长22%,为332.4万TEU。与需求增速明显下降的北美航线相比,欧洲航线保持了从2006年起的达两位数的高增长率。各班轮公司认为今后较长时间将继续会有超过10%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14.
亚洲区域内主要船公司2007年运输集装箱货物1121.5万TEU,比上年增长9%。其中干货增长8%,为1061.2万TEU,冷藏货增长37%,为60.3万TEU。日本航线出口增长6%,为209.5万TEU,进口增长3%,为261万TEU。  相似文献   

15.
一、日本邮船 1.亚洲/北美航线 东行 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美国从亚洲进口服装、鞋类和家具家电等比在本国生产更合算。虽然担心2005年的飓风和汽油费大幅上涨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但由于美国经济增长,亚洲,北美间的货流增加,供求平衡已经稳定。2006年,由于船舶建造量增加,预计船舶供给比上年增长15%,但美国的GDP增长率将达到3.5%,船舶需求增长12%,如考虑到实际的运输能力和美国港口、内陆的拥堵状况,预测今后的供求关系将继续稳定。  相似文献   

16.
环球航运     
《港口科技动态》2003,(1):44-48
亚洲海运货量居世界第一,全球20大集装箱班轮公司最新排名,美国至亚洲贸易航线明年调升运费,美要求国际航空和海运公司提供乘客名单,太平洋航线货量不平衡加剧,欧洲—地中海航线承运人向以港征收THC,欧盟正式成立航运安全代理机构,美伊若战苏伊士运河将减收10%,5家班轮公司达成舱位共享协议。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对航运业来说很具标志性,特别是对集装箱运输而言。根据PIERS全球智能解决方案库的数据,2007年从东北亚(包括中国)到美国西海岸的集装箱进口量下降了1.5%,相当于12.7万TEU;但东北亚到美国东海岸的集装箱进口量却增长了8.9%,相当于21.5万TEU;而通过墨西哥湾进口的集装箱量由于基数较小,增长率也达到12.6%。但即使东海岸和墨西哥湾增长势头良好,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对航运业来说很具标志性,特别是对集装箱运输而言。根据PIERS全球智能解决方案库的数据,2007年从东北亚(包括中国)到美国西海岸的集装箱进口量下降了1.5%,相当于12.7万TEU;但东北亚到美国东海岸的集装箱进口量却增长了8.9%,相当于21.5万TEU;而通过墨西哥湾进口的集装箱量由于基数较小,增长率也达到12.6%。但即使东海岸和墨西哥湾增长势头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世界港口     
《港口科技动态》2005,(3):45-46
日本外贸集装箱货物吞吐量2005年度将增长3.8%,勒阿弗尔港2004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3%,2004年洛杉矶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32万TEU,迪拜港2004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600万,TEU,亚洲区域内航线2004年集装箱运输量增长6.9%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船检》2013,(9):55-55
8月,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运价略有上升。欧地航线货量增长相对有限,月初运价调涨后持续性不强;北美航线尽管货量充盈,但较为宽松的运力管控却不断蚕食该线的涨价空间。8月,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平均值为1115.9点,较上月平均上涨6.1%;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平均值为1120.9点,较上月平均上涨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