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的理性引导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交通机动化的趋势对传统的自行车交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本文在综合分析自行车交通在我国大城市中地位的基础上,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现阶段及机动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之后的城市自行车交通提出了理性引导策略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辆电瓶助力自行车发明以来,到今天高科技电动自行车的迅速发展,电动自行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但由于早期的电动自行车是以电瓶为动力,体积较大,续航能力短,有噪声,再加上当时摩托车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动自行车只能在夹缝中生存。直到90年代电动自行车在中国的拥有量还不到3万辆,并且其中绝大多数是非正规厂家生产,而是由个人在原有自行车的基础上改造而成。但自90年代新型电动自行车问世后,电动自行车才有了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电动自行车类别划分出发,对比分析新旧国标的差异,指出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存在的"盲区"。根据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电动自行车和交通发展实际状况,参考国内外城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与措施,提出源头管理、登记管理及使用管理等因地制宜的管理措施,采取近远结合、分步实施的方法,有效规范和引导顺德区电动自行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4.
电动自行车给居民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难题。通过对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和引发原因进行剖析,得出电动自行车定性不准、管理滞后、道路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主要原因,应通过完善电动自行车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引导和管理电动自行车,保障非机动车路权等措施使电动自行车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燃料电池输出波动较大,不利于电动自行车平稳运行的问题,设计并制作了燃料电池电动自行车用双相交错并联结构的升压变换器.在SIMULINK平台上建立了燃料电池电动自行车整车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利用PhyX-220型燃料电池作为输入进行样车试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反映整车的动态过程,满足动态负载的功率需求;系统输出的电压纹波可控制在2%以内,效率可达94%,验证了燃料电池驱动电动自行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电动自行车品种、数量急增,但安全性差,电动自行车在道路行驶中违法行为突出,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呈明显上升势头,主要由于许多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电动摩托车上路行驶,缺乏对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具体政策法规,以致管理失控。  相似文献   

7.
电动自行车交通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电动自行车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安全角度出发,分析了电动自行车行驶稳定性和碰撞特性,提出了对其实行严格依法管理、牌证管理制度、准驾制度等对策,以促进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电动自行车事故和车牌使用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方式采集了宁波市862个电动自行车用户有效样本,利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了Bivariate Probit(BP)联立方程模型,计算了显著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量化分析了电动自行车事故和车牌使用影响因素效用,并检验了两者之间潜在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BP模型不仅可以识别电动自行车事故和车牌使用的影响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刻画两者之间的潜在联系;两者之间关联系数为-0.475,表明电动自行车车牌的使用可以降低电动自行车事故概率;模型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驾驶执照、家庭是否拥有小汽车、电动自行车驾龄、法律遵守程度、驾驶行为、危险感知度等具有统计显著性,是影响电动自行车事故和车牌使用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快速增长,在当前的城市非机动车构成中,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已经与自行车数量相当甚至是超过了自行车的数量,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行驶时形成混合交通流。与自行车相比,电动自行车的速度快,重量大,制动时惯性大,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因此,借鉴机动车道的车道划分思路,从交通安全的角度,提出对非机动车道进行划分,使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各行其道。在分析电动自行车和普通自行车行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提取车辆长度,期望车速分布,横向超车距离等驾驶属性作为输入参数,利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分别建立混合车流和车道划分模型,采用车速差,变换车道次数等多种安全评价指标确定不同车道划分方案的安全效果,同时也对方案的交通效率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根据路段电动自行车与公交车运行的实际情况,将公交车对电动自行车交通流造成的延误 分成两种:电动自行车到达率小于电动自行车疏散率时的延误和电动自行车到达率大于电动自行 车疏散率时的延误。在考虑车道宽度、乘客上下公交车、电动自行车的疏散率和到达率等影响因 素的基础上,运用流体模拟理论,建立公交车对电动自行车车流的延误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各 影响因素与公交车对电动自行车造成的延误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所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建 立的延误模型是合理可行的。该延误模型对通过路段的公交车数量的设定、路段上的公交车站数 量的设定,以及某处是否需要设港湾式停靠站台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电动自行车具有轻便、省力和快捷等特点,相当程度地满足了公众的出行需求,因而近年来发展很快。但电动自行车也给我国城市带来了很多交通安全问题,必须科学引导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鑫 《交通标准化》2005,(12):115-117
电动自行车是一种新兴的交通工具,具有环保、低能耗、方便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速度快、危险性高、管理混乱等缺陷,对城市交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引导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敏辉  钟明 《城市交通》2009,7(4):45-50,12
上海市自行车出行比例高,拥有良好的自行车道道路条件,具有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优势。从规模估算、网点布设原则、网点布局典型模式、押金及租赁费用等方面阐述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规划内容,并重点分析了校园、产业园区、轨道交通车站3种典型的网点布局模式。最后,介绍了公共自行车的技术系统以及运营管理上的特点。上海市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的网点总数约100个,近期将有500个网点投入使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不仅为居民带来方便,还有利于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4.
7种因素对电动自行车忍耐时间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忍耐时间是分析电动自行车骑行者不安全过街行为的重要参数,是信号交叉口交通管控的重要约束条件.以红灯期间到达信号交叉口处违章过街的电动自行车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生存分析法中的Cox回归方法,统计分析骑行者在信号交叉口处的过街忍耐时间.该方法运用中国电信的"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技术,获取不同影响因素下宁波市电动自行车的实时视频数据,共采集了57 213个电动自行车过街忍耐时间样本.统计发现:电动自行车忍耐时间与5种影响因素存在强相关关系;7种影响因素对电动自行车忍耐时间的影响程度差异性较大,其中天气、人行横道长度和有无交警执法等3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出行时间和时段的影响最小;电动自行车过街忍耐时间的均值为48.600 s,标准偏差为300.341.  相似文献   

15.
自行车交通具有机动灵活、准时性高、低碳环保等特性,是完成人们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主要方式。通过研究国内外其他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状况,总结发展经验,归纳公共自行车主要运营模式,并从政府、企业等角度分析各模式优缺点,为将来各城市选择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提供参考,更好地促进公共自行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公交出行主要考虑出行者的实际出行时间,本文在浙江湖州的调查数据基础上,建立基于出行者心理因素的公共交通方式选择模型,运用BL模型既从整体上对比分析公交与私人交通方式之间的竞争关系,又分别对比分析公交与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的竞争关系。由模型的预测结果可知通过改变出行环境可以大大提高公交分担率,效果十分显著;调查分析和模型的结果都证实了满足出行者心理需求对于提高公交吸引力的显著作用,为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站点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提出分层分级布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布局方法。根据用地性质、居住人口和各层自行车方式分担率,将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划分为中央节点、一级网点和二级网点,进而确定各级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规模和公共自行车数量,随后基于免疫优化算法选取合适的二级网点作为公共自行车管理点。最后以南京市一号线南沿线天印大道站为例,给出其辐射范围内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以西安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状况及即将建成的地铁1、2线为规划背景,借鉴国内外“自行车——地铁交通”换乘发展经验,对地铁站点自行车停车场规模、停车场选址原则、衔接设施布局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地铁站点周围路段规划、自行车交叉路口优化设计及自行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视频检测的自行车流跟驰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行车具有骑行速度慢、行驶轨迹多变等特点,传统检测手段难以获取车行轨迹数据。提出基于视频检测来研究自行车流跟驰特性的方法,在对视频检测交通流所获得跟驰事件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用K-means聚类定量判定出跟驰样本,并根据筛选出的样本建立自行车流的广义回归跟驰模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