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兵工精神是人民兵工精神的简称,是自1921年建党以来党的重要精神之一。历代的老兵工人,坚持"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信念,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新时代兵工精神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深入挖掘兵工精神的内涵,立足于学校办学特色,积极探究新时代兵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将兵工精神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传扬和发展下去,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焦裕禄精神可以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五个方面。其理论来源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善了建党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推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百年奋斗使。从历史渊源看,党的斗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马克思主义斗争思想的守正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发展。党的斗争精神从形成到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时代特色。从百年的斗争历程看,斗争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充分发扬党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4.
王冀 《交通标准化》2014,(18):40-44
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系统的辅助设施,承担着保证人流、物流等高速、安全、舒适行驶的重任。服务区既为司乘人员提供加油、休息、食宿等服务,又能够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展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将场所精神理论与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设计相结合,从空间使用者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充分尊重并支持人们在服务区中功能上以及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促进空间使用者与场所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服务区各功能空间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学生要有爱岗敬业的学习态度,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踏实负责的职业精神,在物流行业的从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本文以"工匠精神"的构建为基本点,分别从"工匠精神"的定义,构建"工匠精神"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工匠精神"内涵建设的意义论证物流管理专业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精神的话语具有确证中国精神存在、推动中国精神发展、实现中国精神现实性的重要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中国精神的话语却没能完全承担起对中国精神进行言说与建构、转化与发展、预设与共享的任务。中国精神的话语应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土壤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表达中国人在革除现代性流弊时的价值主张,为解决人类发展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要使这一话语样态被不断重复、评说,必须抓住三个主要环节:一是围绕中国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话语融通,三是中国精神的理论话语与中国人民生活世界的深入对接、交汇与整合。  相似文献   

7.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必须找到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精神文化根脉,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正是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诉求。做好优秀传统文化顶层设计,传承民族血脉、发挥时代价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8.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它与中国梦的内在契合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它为中国梦提供了价值支撑、明晰了价值导向、强化了价值信念,指引了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价值主体、筑牢价值基石、规范价值规则,是成就中国梦的动力,二者最终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尊师重教、敬业爱国等。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国家科技的灵魂,是工业技术人员提升专业技能,是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主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更是当代中国制造业的强烈呼唤。要从加强工匠精神的传承力度,创新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渲染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和优化工匠精神的顶层设计等方面,探究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现代海员"航海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提出通过在航海教育中进行专业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融合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航海专业的认知度,以培养具有航海精神的优秀海员,为航运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伟大建党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蕴含丰富的内涵与价值,是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优质教育载体。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与意志品质;涵养民族担当与家国情怀;激发奉献精神与斗争精神;夯实情感认同与人民立场。但在融入的过程中面临教学方式单一、队伍建设不完善、环境建设待优化的现实困境。以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完善教育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建设为实践路径,提升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涵养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怀。  相似文献   

12.
爱国奋斗是企业家所应具有的重要内涵品质,也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内源力。张謇为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和教育家,其高度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驱使他"实业救国",成为近代民族棉纺织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丰富的精神世界、崇高的文化理想和不懈的价值追求,成就了张謇的企业家精神,其定力、活力、心力"三个力"对当代企业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将推动当代企业家强毅力行,创造新百年辉煌。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精神界战士,以杂文作为匕首与敌人进行战斗。但是他的杂文不全是表现血腥与残酷的斗争史,还传达出他的一种从容、淡定、通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域。鲁迅在杂文中指出在生活中要保有余裕之心;提出在文学创作上要坚持余裕精神;强调只有拥有余裕观才能收获真实的人生。解读鲁迅杂文里的"余裕"观,对全面认识鲁迅"立人"的人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体,其院校文化具有独特的职业性、行业性和区域性。当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在院校自身发展、校企文化冲突、社会价值认同三个层面存在困境。构建基于区域特色文化与工匠精神传承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创新创业、实践劳动"六融合"院校文化育人内涵体系,并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环境课堂、职业课堂保障"六融合"院校文化育人施行,较好化解院校企业"双元"育人文化冲突、难以深度融合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既有来自固有生产生活与交往实践方面的影响,也有急遽转换的学习生活时空造成的不适应感带来的困惑与矛盾,既有外界帮扶不足与供给不当诱发的精神贫困,也有贫困生身心修养水平不足与面临的人生巨大复杂挑战之间的矛盾不能解决造成的原因。恪守尊重与平等的基本原则建构贫困生精神扶贫机制,充实交往实践,建设"一家两校"协同互动模式,在巩固发展好物质帮扶传统功能基础上,创新性挖掘精神扶贫功能,不间断扩充精神扶贫机制的社会效益,将资助育人有机融合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系统性工作中,是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系统必须担负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简称"专创融合")是必然趋势。本文以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为载体,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从专业双创教育现状、两者融合路径、保障举措等方面对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进行研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而且为国内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展双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质量和发展水平,而核心在于培育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现代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我国整体人力资本的全面提升。文章以"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阐释为逻辑起点,在深入剖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价值意蕴的基础上,提出"工匠精神"的具体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王居正的<纺车图>,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从题材内容的选择、女性人物形象的大胆描绘、严谨而充满激情的画风以及承前启后的构图形式等方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通过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中西艺术形式的对比,揭示其社会价值及历史价值,进一步认识作者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忠实践行"两个绝对",结合西宁公交实际,多措并举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写好西宁公交"奋进之笔",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幸福西宁公交转篇章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学之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应当具有大气大象、大师大量与大行大化的文化精神气质,大学正是以自己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引领社会前进;“学术自由”是大学与生俱来的传统,而这种传统的生命力又依赖于一个有利于学术自由的生态环境氛围;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之构建在于价值观的整合、学科的相互尊重、科学人文知识架构的融合与校园文化文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