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采用不同TETRA厂家设备,在进行线网无线调度设计时多数采用从线路中心(OCC)往线网中心(COCC)设置无线调度台的方式,这样将严重占用调度人员工作台的有限空间,而且跨网和线路之间的业务也无法在同一个调度台上实现.为此提出建立线网无线统一调度系统,并对系统功能、系统架构、实现方式、与线路接口的设计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对列尾装置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阐述了将路局安全监察室定为列尾装置的路局主管部门、给调度所配备专职列尾调度员、将列尾装置的维修养护委托给厂家、对机车进行改造以方便列尾装置回送这四个管理方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中心成立以来,以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夯实调度安全基础,统筹优化路网能力配置,深化调度指挥变革创新,全面优化施工组织策略,坚持创新驱动技术支撑,开展了中国铁路运输调度保障体系实践探索。在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基于实践经验,从安全管理、运输组织、调度信息化建设和队伍管理等方面剖析构建现代化中国铁路运输调度保障体系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提出构建科学完整的调度安全管理体系、高效畅通的运输生产组织体系、精准集约的调度指挥管理体系、智慧智能的调度指挥信息平台等优化策略,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中国铁路运输调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系统基本功能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铁路运输调度通信的特点,提供了数字调度通信系统基本功能检验要求,检验配置及测试检验方法。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系统的检验和测试涉及多个方面,本文重点介绍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系统基本功能检验。包括调度交换设备单机功能检验、调度通信系统功能检验,同时结合铁路现场实际应用情况,介绍了不同型号数字调度系统间互联功能检测以及调度交换机系统与GSM—R系统间互联功能检验。  相似文献   

5.
全路调度系统认真贯彻铁道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强化集中统一指挥,整合调度资源,精干调度队伍,规范基础管理,增强技术手段,创新运输组织,深入推进内涵扩大再生产,调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推进和谐铁路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全路调度系统要牢固树立全路一盘棋的大运输理念,强化运输集中统一指挥,确保重点运输万无一失,规范调度基础管理,深入内涵挖潜提效,强化运营成本控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安全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6.
针对铁路各类机务相关系统建设周期不一、厂家不同、接口各异、标准化程度弱、信息查询界面分散、调度指挥人员和分析人员等无法及时查询所关注的机车信息的问题,利用抽取、转换、加载(ETL,Extract-Transform-Load)技术、Layui框架、FineReport报表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机车数据融合的机车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许诚  王安平  徐贲 《铁道通信信号》2007,43(2):11-13,52
调度集中系统是铁路运输调度集中指挥的重要行车设备,是提高铁路调度指挥效率、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系统。以胶济线为背景,详细分析胶济线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的工程施工、系统调试方案及调度集中系统开通方案,为全路繁忙铁路干线调度集中工程的实施、开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胶济铁路干线调度集中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调度集中系统是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的重要行车设备,是提高铁路调度指挥效率、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系统。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采用智能化分散自律设计原则,以列车运行调整计划控制为中心,兼顾列车与调车作业的高度自动化的调度指挥系统。现以胶济线为背景,详细分析胶济线的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输作业特点,总结该线铁路运输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繁忙铁路干线的调度集中系统方案,探讨了调度集中系统的应用对传统运输组织模式所带来的变革。胶济线调度集中系统的应用,为全路繁忙铁路干线实现调度集中指挥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9.
编组站调度指挥智能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广伟 《中国铁路》2009,(11):61-64
铁路编组站调度指挥智能化管理是智能交通系统(ITS)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依据编组站调度运输生产作业流程、性质和特点,运用智能交通管理理论,在对原编组站调度指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系统优化和改造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调度作业组织模式,实现调度指挥的智能化管理,以达到减少人工作业环节,防止人为差错,提高运输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铁路行车调度命令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总结,针对调度命令错误下达带来的危害进行剖析,提出正确下达命令的注意要点,为保证调度指挥安全,提高调度指挥水平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系统论中有一道著名的问题:1+1等于几?答案是,在一个适合的系统中,整体会大干部分之和,也就是1+1〉2。在经济生活中、在科技研发中,让1+1进发出大于2的能量,这就是集成创新。但同时,若要使这种能量有效地产生和进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正是这样一位“魔术师”和他的“魔术”研发设计团队,使烟大铁路轮渡项目从铁路、港口、船舶到航运的多个行业,从土木建筑、工程结构、岩土、海洋气象水文地质到机械、电力、通信信号、安全监控等的每一个专业有机地组成了一个整体,“魔幻”般地进发出了1+1大于2的能量……人们不禁要问,这位“魔术师”是谁?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是城市轨道交通进入线网运营阶段时协调多线、多运营主体的中枢机构,具有信息资源共享、应急指挥、综合监控以及辅助决策等功能。对其整体组网架构的规划总共提出了3种实施方案:一是按区域中心接入的集中式组网架构,集成度高,接口标准要求严格;二是按线路接入的集中式组网架构,集成度较高,需要提供较多的上层传输网接口;三是区域分布式组网架构,集成度较低,有利于不同时期的线路接入,但是成本过高,协调能力不足。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3种方案进行评价,得出方案一为最优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3.
提到地铁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伦敦——这一地铁诞生之地。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开通运营,从此人类城市化进程便与轨道交通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伦敦地铁仍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网络之一。拥有12条线路,275个站点.全长420多公里,每年运送旅客超过10亿人次。  相似文献   

14.
对固定电话网(PSTN)进行智能化改造,采用华为和中兴2种方案,探讨固网智能化改造中需注意的相关问题,提出应加强方案设计,增强固网智能化的可演进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介绍车站设置降压变电所的方案:设置一座降压变电所方案,节能效果不明显;设置两座降压变电所方案,虽突出节能意识,但经济效果较差。提出一种降压变电所节能型主接线形式,将一座完整的降压变电所进行拆分-整合,体现更广泛的节能理念,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建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运营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建隧道小净距、大角度下穿既有运营隧道一直是隧道设计和施工的难题之一,此类施工既要保证新建隧道施工安全,又要确保既有线安全正常运营。针对山岭隧道下穿既有铁路隧道工程实例,计算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最小理论净距,在分析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立交关系、所处地层条件、既有隧道现状的基础上,对立交影响段附近新建隧道的施工方案及既有铁路隧道的加固方案进行研究。严格控制爆破振动对既有隧道结构和线路的影响,对既有隧道及新建隧道的监控量测进行信息反馈及预测预报,指导现场施工,确保下穿施工时既有线行车及新建隧道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利用转向架振动加速度监视车辆故障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在1台转向架上安装1个或2个加速度传感器,以监视车辆零部件状态的方法。提出利用垂向振动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轴箱减振器与空气弹簧衰减特性异常、空气弹簧破裂,以及脱轨等故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模型实验 ,对两布一膜的应力和变形进行检测 ,模拟在路堤施工及运营工况下的两布一膜的变形 ,研究其变形规律、受力机理及合理的施工工艺。并且研究两布一膜在现场路堤施工过程中的铺设工艺。  相似文献   

19.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针对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特点,提出技术合理,经济性好的优化设计方案。对传统和优化后的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受力进行计算对比分析,为优化设计方案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论:(1)优化后的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可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项目;(2)通过轨道结构受力计算可知,在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地段优化后道床板弯矩比传统CRTSⅠ型双块无砟轨道减少,底座弯矩比传统CRTSⅠ型双块无砟轨道增加;桥梁地段优化后道床板弯矩比传统CRTSⅠ型双块无砟轨道增大,增大幅度不大。单元式结构道床板在整体温度荷载作用下受到的轴力可大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20.
S700K型电动转辙机是目前铁路运输采用的常用道岔设备之一,对铁路生产运输的提速增效起到重要作用。在日常运用中,经常会发生S700K道岔五线故障造成道岔不能正常转换或失去表示,因电路比较复杂,处理起来比较麻烦。结合现场经验,对因五线故障造成的故障类型逐一列举分析,以期尽快缩短故障延时,恢复运输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