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蒙 《综合运输》2022,(7):81-86+130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由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作为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的交通运输行业,积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任务迫在眉睫。在此宏观背景下,铁路作为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可在交通运输业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如何提高铁路客运市场份额对于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10年来我国旅客运输市场主要运输方式的客运市场份额变动总体情况,主要表现为我国旅客运输结构逐渐优化,公路虽然是我国客运市场占有率最大的运输方式,但是客运市场份额逐步减小,铁路、民航、水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分析了铁路客运市场占有率变动的特点,以及铁路客运市场占有率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了铁路客运市场份额发展趋势,运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对铁路客运市场份额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3年铁路客运市场份额将稳定增加,最后从发展铁路短途旅客运输、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优化列车开行方案、加强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铁路客运市场份额的意见建议,为铁路旅客运输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10月13日,铁道部下发了《关于公布修改《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和《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内容的通知》,通知决定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经修改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和《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产品属性、投资收益和经营三个角度分析铁路行包运输,确定了铁路行包运输的公益性属性。通过参考国内外其他相关行业对公益性和普遍服务的补贴方式,提出了针对铁路行包公益性运输的补贴方式。  相似文献   

4.
铁路客运新需求对于铁路客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铁路客运的现状,在运输对象和服务、出行距离、运输衔接、运输产品设计、票制和运输价格、新技术与新装备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铁路未来客运的新需求以及相关对策,总结了铁路客运新需求具备商务、休闲、娱乐、消费等多重属性,并提出了未来的铁路客运应坚持客运服务供给的个性化、人性化、过程化、多元化、生态化、定制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铁路旅客运输现状特征及未来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然后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通过定量、定性分析预测我国铁路旅客运输需求,最后在对我国铁路旅客运输市场判断、定位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铁路货物运输资源属于国家公共资源,铁路货物运输资源的整合优化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分析铁路运输资源整合优化,探究提高铁路货物运输的综合能力的策略,同时在铁路货物运输中,石油资源运输的特点,探究铁路石油运输对铁路货物运输的影响,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化运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铁路危险货物专用线运输的安全情况,基于我国铁路危险货物专用线运输现状并参考专家意见,从人、物、环境和管理4个方面建立了铁路危险货物专用线运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粗糙集理论给出了评价指标简化的方法和步骤,并确定了各级评价指标权重,再用Vague集理论建立铁路危险货物专用线运输的评价模型。并以我国西部地区某铁路专用线为实例,将该模型应用到分析该铁路专用线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现状,从评价结果看,该铁路专用线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安全。该评价模型能够较好地保留专家决策的不确定性,可为铁路危险货物专用线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调整运输结构,提高铁路货运比重是我国当前综合运输发展的重要政策,而探明铁路货运市场的拓展空间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供给侧改革是落实该政策的必要工作。本文基于我国关于运输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及铁路货运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铁路货运市场的拓展空间,指出了铁路货运增量的重点当前主要在大宗黑货而未来主要在白货的发展趋势。随后阐述了铁路在中长途白货运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了旨在充分发挥该竞争力的供给侧改革建议,包括集装箱+固定车底行车运输组织模式创新,南北向铁路通道统筹"黑白"分工以及整合神华铁路通道等。  相似文献   

9.
<正>为实现我国对WTO的承诺,顺应物流全球化和对外开放运输市场的发展趋势,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和竞争,铁路运输业加快了改革步伐,其中铁路货物运输先行一步对外放开,即允许除铁路运输主业、铁路多经运输企业之外的第三方运输企业进入铁路货物运输市场,从事铁路货物运输。  相似文献   

10.
铁路散粮运输是粮食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一 《综合运输》2000,(11):36-38
<正> 一、我国铁路散粮运输的现状粮食运输是粮食商品借助运输工具,实现其空间位置移动的过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我国粮食运输已形成了铁路、水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并存的运输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铁路运输是我国粮食运输的主要方式。铁路散粮运输是相对于铁路包粮运输而言的。我国现行的成品粮运输为了快捷、方便地进入市场,满足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需要,全部实行包装运输。但成品粮的运输占全国粮食运输的比例很小,大量的粮食运输是大品种的原粮。由于受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集装化运输的概念及其优势,重点对近年来我国铁路货运量、集装化货物运量及集装化运输市场份额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预测,并结合相关政策文件,总结铁路发展集装化运输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 目前,我国在承担旅客运输的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四种交通方式中,铁路旅客运输在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今后发展旅客运输必须充分认识的问题。 一、我国的国情决定着铁路在旅客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与其国情密切相关。国情不同,交通运输业的结构就不同,各种运输方式在国民经济和运输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因此,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来分析铁路旅客运输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立全国统一的综合运输体系是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战略目标,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综合利用、合理发展、优势互补、联合协作,使交通运输业提高整体效益。铁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铁路不可能、也不应该排斥其他运输方式。铁路长期习惯于在垄断的环境中封闭性经营,“铁老大”的思想根深蒂固,与其他运输方式联合协作十分薄弱。然而,任何单一运输方式都很难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铁路经营方式要尽快从封闭转向开放,以开放的胸襟、开放的气魄、开放的观念参与运输市场的有序竞争。一、铁路交通…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我国铁路运输集装化发展趋势,详细分析了铁路开展集装化运输的优势,指出当前我国铁路集装化运输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铁路现有运能和运输组织水平,对铁路开展联合货物运输的产品及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铁路开展联合货物运输的意义,基于运输产品的概念与设计原则,提出适合联合货物运输的铁路货运产品,并对其组织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 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穿“九五”铁路各项工作的总纲。运输是铁路的主体与核心,铁路资产集中在运输,效益集中在运输,铁路大发展,技术装备现代化,职工生活奔小康,都要靠运营创造收入、积累资金;因此,铁路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重  相似文献   

17.
铁路、公路应加强联运合作,以达到双赢的目的。本文在研究国外驮背运输的基础上,分析了在中国实行驮背运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在中国铁路实行驮背运输的若干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城 《运输经理世界》2023,(36):142-144
为了探究能够用于保障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的有效策略,研究铁路交通安全运输管理工作的整体路径,分析现阶段铁路交通安全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能够应对如今铁路交通运输管理问题的关键技术及适用领域,并总结出能够保障铁路交通运输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最终得出结论:通过实现预防与整治管理的一体化,全面应用新的管理技术进行交通运输管理,能够有效保障铁路交通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美国交通运输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凤君 《综合运输》1998,(12):29-33
<正> 1900年到二次世界大战前 1.铁路运输 本世纪开始,铁路在美国运输的各个方面均居于主导地位。在货运中,铁路主宰着长短途运输(在五大湖区与水运有一定竞争)。高价值的商品也掌握在铁路运输系统中。除超短途货物运输外,汽车运输由于道路差、运输费用太高而无多大市场。区域性铁路垄断比较普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铁路运输开始出现困难,铁路运输的主导地位仍然很强,只是在短途市间客运上失去了主要市场,卡车运输开始抢占短途普通商品运输市场。但是,即使到了1929年,铁路仍然占总货运周转量的2/3。  相似文献   

20.
<正>一、国外道路运输政策 综观国外道路运输业的发展,经历了“自由时代”、“严格管制与行政规划时代”和“开放与竞争时代”三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其相应的道路运输政策。 1.自由时代(1800~1920年) 这一时期铁路发达,公路刚刚兴起。因而,当时主要开展了有关铁路和铁路营运政策与法规的讨论。铁路政策主要关心的是铁路公司的垄断问题,产生了保护用户利益的运价政策,以及反对铁路企业合并的政策。由于道路运输企业当时还没有具备同铁路和水路运输竞争的条件,也没有垄断性质,因此这一阶段对道路运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