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疲劳时间法在线路平面舒适度参数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满足旅客乘坐舒适性的要求,分析影响旅客乘坐舒适性主要是旅客所承受的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为选取合适的线路平面参数,在对乘坐舒适性评价标准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旅客乘车的时间效应,按照疲劳时间法,将旅客乘车疲劳时间用线路长度、路段设计速度、地形条件等参数表示,根据疲劳时间确定人体承受的振动加速度限值,从而选定满足旅客乘坐舒适性的线路平面参数。  相似文献   

2.
参考已有车桥系统空间耦合振动模型,研究某市跨座式单轨交通Z206-25梁,利用fortran90软件编写程序。参考高速铁路评价方法,基于Sperling指标和车体加速度值评价车辆乘坐舒适性,研究轨道梁竖向与横向刚度的变化对车辆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轨道梁刚度对车辆乘坐舒适性影响很大,并且采用不同的评判准则,轨道梁刚度与乘坐舒适性之间的关系不同,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轨道梁的刚度限值。  相似文献   

3.
高架轨道交通车辆运行舒适度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高速运行在线路上,所经历的动力响应是一个随机过程。通常用振动加速度与振动频率来表明车辆运行平稳性,即旅客乘坐的舒适性。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轨道交通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体系。经过现场测试,分析,利用现有的车辆运行平稳性技术标准,对其在轨道交通线路上的应用作一些探讨。轨道交通中高墩的横向刚度与旅客舒适性有较大关系,在设计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4.
不同截止频率下轨道不平顺对车辆垂向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冲锋  罗世辉  孟政  吴庆 《铁道车辆》2011,49(12):5-7,1
为研究地铁车辆在不同波长不平顺轨道上的乘坐舒适性,通过模拟轨道不平顺的时域样本,分析了不同截止频率下轨道不平顺样本对车辆垂向振动的影响,得出了轨道不平顺频率或波长对地铁车辆运行舒适性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从抑制车体垂向振动的角度出发,应严格控制10 m~30 m波长的轨道不平顺.  相似文献   

5.
瞬变风环境下铁道客车的振动情况较为复杂,为准确评估旅客乘坐感受,采用动力学仿真与实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瞬变风环境下客车振动情况与舒适性进行评价。分析兰新客专线实车试验中乘客对振动的感觉及仿真得到的舒适性值后发现,随着车速以及外部气动载荷变化次数的增加,车辆振动越来越剧烈,舒适性指标有变差的趋势;各工况中当车辆以200km/h速度运行且受到连续瞬变气动载荷作用时振动舒适性指标最差。在瞬变风环境下,GB5599,ISO2631和UIC513方法的评价结果有一定差异,原因部分来源于各方法频率加权的差别,导致各指标对横、垂向加速度频域峰值的放大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车辆动态模拟装置在评价车辆乘坐舒适性方面的应用情况,并阐述了车辆动态模拟装置在车辆部件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客运专线轨道动态检测中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国堂 《中国铁路》2005,(4):19-21,33
根据客运专线的特点及对轨道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的要求,论述综合检测列车是客运专线的必然选择,分析影响运输安全与乘坐舒适性的轨道检测主要项目和关键技术,提出建立客运专线轨道状态评价体系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影响公轨合建斜拉桥跨坐式单轨列车乘坐舒适性的因素,以某公轨合建同层布置的斜拉桥为背景,根据7自由度单轨列车车辆模型和4种汽车车辆模型以及模拟得到的汽车车流模型建立了列车-汽车-桥梁耦合系统。利用基于模态叠加法原理编写的VBC2.0程序求解耦合振动方程,探讨了列车车速、列车载重、汽车车流、主梁及横梁刚度对单轨列车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车速增加,单轨列车乘坐舒适性变差,但发生车桥共振时除外;随载重增加,单轨列车乘坐舒适性变好;主梁或横梁刚度越低,单轨列车乘坐舒适性越差;主梁或横梁刚度较低时,汽车密集流和拥挤流会对单轨列车乘坐舒适性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线路线形引起的车辆振动响应主要集中在1 Hz以下的低频范围内,为了有效区分轨道不平顺等引起的车辆振动,从乘坐舒适性角度评价线路线形的合理性、确定线路参数的取值,本研究针对纵断面坡段长度引起的舒适性问题,应用国际标准ISO 2631中的基于不同频段的舒适性评价方法对0.02~4 Hz和0.5~80 Hz两个频段内的车体垂向振动响应分别进行晕动感(运动病,motion sickness)和舒适度(comfort)指标的评价。研究结论:(1)夹坡段长度对竖曲线起终点引起的振动叠加有较大影响,当夹坡段长度大于200 m时,振动可有效衰减,避免叠加;(2)竖曲线激发的垂向主要振动频率与运行速度及坡段长度有关,且可能位于晕动易感频段内;(3)纵断面设置引起的晕动及舒适度问题主要受坡度代数差和夹坡段长度影响,综合考虑振动叠加和低频晕动易感频段的影响,给出了夹坡段最小长度的合理取值;(4)本研究提出的应用基于ISO 2631的低频晕动感评价方法可为高速铁路线路线形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用于乘坐舒适度评价的车辆运行振动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个瞬态特性分析程序,该程序将车体作为三维梁单元处理,并能进行详细的有限元特征值分析.通过对实际车辆的振动特性分析,可使乘坐舒适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轮对等级镟修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线试验,测试了不同等级镟修后轮对、构架、车体的振动加速度,采用sperling公式将车体加速度换算成车辆横向、垂向平稳性指标。统计数据表明:按轮缘厚度的不同进行车轮等级镟修,改变了轮缘顶部与轨头侧面接触时的轮轨接触位置和轮轨关系,但对车辆平稳性影响不大,对车辆乘坐振动舒适性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指出列车提速后应该对影响乘坐舒适性的振动特性参数数横向恒定加速度、侧滚角速度、车体振动加速度等的增大采取对策,摆式车体列车的开发是对策之一,其车体倾斜控制技术已取得很大进步。介绍了各振动特性参数间的相互影响,对坐姿乘坐舒适性的评价,摆式车体列车离心力的补偿比率等。  相似文献   

13.
浅析平稳性指标和舒适度指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介绍了用于评价铁道车辆振动性能和旅客乘坐舒适性的两种方法,然后讨论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结合3次秦沈客运专线动力学试验,给出了两种评价方法的计算结果,最后给出了两种评价方法的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加速度阻尼控制的半主动悬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主动悬挂是改善铁道车辆振动、提高乘坐舒适度的有效对策。但由于铁道车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车辆动力学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很难获得,这限制了现代控制理论在实用化半主动悬挂中的应用;而天棚阻尼控制所需车体的绝对速度很难测量,若采用测得车体加速度积分得到车体绝对速度的方法,其传感器的误差和系统噪声会导致车体绝对速度产生误差,从而影响减振效果。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加速度阻尼控制方法,即采用与车体加速度成正比的振动衰减力来抑制车体振动,并对加速度阻尼控制方法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证明:与被动悬挂相比,车体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和最大值在各速度级分别减少了55%~63%和53%~66%,Sperling乘坐指数也得到明显改善;且加速度阻尼控制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可见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铁道车辆的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5.
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使用托架结构搭载轨道交通为研究背景,基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理论对轻轨列车走行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轻轨列车以不同负载状态和车速运行时,桥梁结构的动力响应均较小,列车的运行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均为优;车辆负载状态对桥梁及车体的振动响应有较大影响;车辆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倾覆系数、车体振动加速度、舒适性指标均随车辆负载减小而增大,轻轨列车的安全性主要由空载状态控制。  相似文献   

16.
运用有限元分析法对铁道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舒适性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铁道车辆用座椅色调对乘坐舒适性视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不同百分位驾驶员人体模型的操控舒适性,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建立了驾驶员操控舒适性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对车辆内部布置舒适性的评价,并以跨坐式单轨车辆为例验证了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为改进倾摆控制车辆的性能和乘坐舒适性,开发了下一代倾摆控制系统。该系统使用一位置测定系统、新型倾摆模式、高性能倾摆致动器以及其它新技术元件。使用该系统,运行中的列车位置根据全球定位系统信号通过曲率对照来测定,并计算倾摆角目标模式以优化乘坐舒适性评价指数。由此产生的模式被称为JT模式,倾摆致动器按该模式用电-液方式驱动。运行试验表明,该系统可减轻能够引起晕车的低频振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地铁车辆座椅人体接触面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特征型面的地铁车辆座椅模型进行人体压力分布实验,总结并提炼出影响乘坐舒适性的曲面特征,最终根据获得较大舒适度的曲面特征提出了一套符合人体脊柱自然生理曲度的座椅曲面.通过验证,该方案能较好地提升地铁车辆座椅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20.
铁道车辆用座椅以往已进行了多次改进,由于要求进一步提高客服水平,并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新干线路网的扩大,乘车时间延长等环境的改变,因而进一步要求提高舒适性。因此,召开了"提高铁道车辆用座椅舒适性委员会"会议,瞄准所谓"符合人体体型及人机工程学要求长时间乘坐也不疲劳的座椅"目标,进行设计、评价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