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针对武汉复兴路地下车站主体结构的运营安全问题,采用三维全尺寸模型精细化数值分析手段,研究了运营期不同边界条件和不利荷载工况下的结构力学响应.研究表明:地基加固处理不当将诱发楼板和纵梁出现局部沉降过大问题,立柱间的最大差异沉降增加43%;降水、高层建筑修建等地表超载工况下顶板沉降增加33%,总沉降达51.9 mm,地表超...  相似文献   

3.
以杭州地铁1号线滨和路站深基坑为工程背景,根据深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基本方法和原理,结合该深基坑工程的开挖围护方案,对其进行包括围护桩桩身内力及桩体变形、钢支撑轴力、地下水位等内容的监测设计,给出监测信息的反馈程序及监测数据的分析、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铁车站箱形结构计算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地铁车站箱形结构的平面计算方法、空间计算方法的分析,提出了有关箱形结构计算的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水化作用引起结构发生温度开裂,严重威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造成车站结构渗漏。目前针对车站结构水化热温控技术的研究相对不足。为此,在混凝土结构中埋设换热管搭建地铁车站结构的水管冷却温控系统,开展地铁车站板式结构水化热水管冷却现场试验,实测车站结构的水化热温度和早期应变变化。首先,对比分析水管冷却技术对车站结构水化热的温控效果,并讨论水管冷却的换热机理;其次,分析车站板式结构的硬化变形行为,进一步探讨水管冷却对车站结构早期硬化热力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由换热管、水泵、水箱等设备构成的水管冷却系统可以用于地铁车站板式结构的水化热温控调节;与自然冷却相比,水管冷却通过加速内部混凝土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可降低车站结构水化热峰值温度3℃,提前水化进程约35 h;车站板式结构的水化热残余拉应力较块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略大,其水化热变形可分为受热“凹形”翘曲、散热翘曲恢复和散热“凸型”残余翘曲3个阶段;水管冷却可降低车站结构的早期峰值压应力、残余拉应力、温度翘曲应力约1/3,表明水管冷却系统可以有效控制车站结构的早期裂缝。研究结果对地下地铁车站结构早期开裂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规律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以北京地铁奥运支线森林公园地铁车站北区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研究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规律,目的是为类似工程的信息化施工和围护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帮助.研究结论:围护桩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开挖深度和时间密切相关,在基坑开挖到一定深度而未架设钢支撑时,桩顶水平位移最大,随着基坑的开挖和钢支撑的架设,最大水平位移发生的位置也随之下移.钢筋轴力随着钢支撑的施加而减少,钢支撑可以有效控制围护桩水平位移和桩内钢筋内力的增大,气温对钢支撑的轴力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电气火灾监测系统作为火灾早期预报警系统,能够有效消除配电系统中的火灾隐患,但目前该系统尚未在国内各城市地铁中应用实施。通过电气火灾原因、车站配电系统特点、规范标准等几个角度的分析,阐述了在车站中设置电气火灾监测系统的必要性,提出了有条件时应在地铁车站中设置电气火灾监测系统。还就地铁车站的特点介绍了适合的系统方案,并在系统组成、设备选型、投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对地铁车站合理结构形式选择的三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典型中庭式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对地下车站的计算方法、结构形式的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直接为工程服务,并为今后中庭式地下车站的修建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喻忠 《科技交流》2003,33(2):128-132
本结合我院在上海地铁工程中的设计实例,阐述了车站形式的重要性,对目前常见的地铁车站的形式、车站规模、布置方式及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广州地铁三号线与地铁一号线在体育西路站形成立体交叉,三号线的地下三层车站结构穿越一号线的地下二层车站结构。为确保一号线的安全、正常运营,同时确保三号线车站设计与施工的顺利进行,本文对采用不同节点结构形式对既有一号线体育西站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和探讨,选择了合理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分析,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铁车站导向标识系统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明地铁车站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的重要性,设置的内容、形式和位置应规范统一,体现人性化理念。阐述地铁车站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的原则,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北京地铁换乘站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现状问题;结合国外地铁标识系统的设置原则,对我国地铁车站标识系统设计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讨论地铁车站结构分析时应考虑的几种设计状况。结合工程实例,针对位于高水位地区的地铁车站,提出持久设计状况的两种受力模式;采用轨道交通领域的人防设计规范进行偶然设计状况的分析,同时运用反应位移法进行地震设计状况的分析。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对地下结构使用和安全的不同影响,从而对地铁车站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对既有地铁运营线路的隧道结构沉降进行监测是了解和掌握隧道结构变形、及时发现病害和判断其安全状况的必要方法和手段。文章结合北京地铁某2条运营线路的隧道结构沉降监测实例,讨论了在不同工艺、不同埋深、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沉降情况,探讨了隧道结构监测的必要性,以指导后续隧道结构的养护维修。  相似文献   

14.
对地铁站台集散区客流密度与行进速度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北京地铁车站出站客流特征,分析了站台集散区客流密度与乘客行进速度的关系,并建立了合适的数学模型.利用北京地铁1号线复兴门站站台集散区客流数据,定量分析了二者的相互影响程度.对提高乘客出站效率提出建议:合理设计扶梯宽度,在楼扶梯的既定设计宽度下,增设自动扶梯数量;合理设置车站楼扶梯的布局及形式,分散设置出口,或借鉴国外地铁车站先进设计理念--换乘楼扶梯和列车运行方向立交垂直交叉设计,使乘客能零距离换乘,实现客流及时疏散.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传统污水排放方式存在的污染环境,造成安全隐患、检修困难、积水坑清理困难等问题,提出用密闭污水提升设备来代替传统污水排放的解决方案.通过对两者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污水密闭提升装置能解决传统污水排放方式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给运营管理带来方便,且造价适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天津地铁5号线思源道站结建工程为背景,从施工监测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对基坑施工过程的变形控制进行研究。通过对周边环境、深层位移、基坑自身支撑体系等进行监测,实现工程施工全过程数据信息的无缝对接和实时反馈,保证了既有地铁站安全运营。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对基坑周边环境竖向沉降、水平位移、基坑自身支护体系受力变化等进行研究分析,验证基坑开挖方式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零距离近接既有地铁站地下空间拓建施工,基坑采用分层岛式开挖及地下连续墙+混凝土环形内支撑支护体系,能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确保周边环境和基坑自身安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地铁是一个人群密集且与外界联系面较小的地下空间,必须设置空调通风排烟系统,对其内部空气环境及火灾情况下的烟气流动等因素进行全面控制,为此,重点研究和掌握地铁车站内部空气的温度、速度、流动方向等分布情况,为乘客及地铁工作人员提供和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研究结论:地铁车站内部空气环境模拟分析程序软件TSDI-SCFD1.0,以CFD程序软件为平台和基础,能够实现对地铁车站内部空气状况进行三维模拟分析。通过该软件的研究和开发使CFD技术成功的应用于地铁设计中,弥补了以往地铁环控模拟计算分析软件的缺陷和不足,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结果和详尽、具体的分析数据,可以为地铁环控专业设计人员的系统设计及方案确定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浅埋暗挖车站施工地表沉降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地铁四号、十号线黄庄站工程为背景,结合现场施工量测结果,阐述了四号线在浅埋暗挖法施工条件下地表沉降产生的原因及沉降规律,分析了影响地表沉降的因素,并提出控制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结合北京地铁6号线西延田村站工程建设实践,对车站深孔注浆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深孔注浆加固土体的效果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针对于田村站类似砂卵石、粉细砂无水地层采用后退式深孔注浆施工工艺配合4分管注浆工艺的土体加固效果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后退式深孔注浆施工工艺配合4分管注浆工艺的注浆效果基本可以满足类似砂卵石、粉细砂无水地层现场土方开挖的要求。同时在注浆机械选型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机械灵活且钻孔角度、高度调整幅度大的智能化注浆设备,且注浆浆液宜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与化学浆的混合液,并根据注浆效果,结合现场地层条件的变化,提出灵活调整孔位和注浆方法,及时地进行补注浆的建议措施,从而为今后在类似地层进行深孔注浆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换乘站客流组织中的地铁引导标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地铁客流组织中地铁标识的重要地位,如果标识的设计者不遵从车站的客流组织原则,标识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客流组织就容易产生困难。强调为了在换乘站有效地组织乘客,地铁换乘站标识应该具备统一的规划、合理的位置和高度、高效率的视觉效果,并且符合乘客快速方便地上下车、换乘的行动路线和心理特征。从标识理论着手,结合地铁换乘站实际,提出改变地铁标识设计理念才有利于客流组织管理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