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中铁十三局集团隧道技术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以广成山隧道(5353rn)、庙垭隧道(5039m)、老鸭岭隧道(5120m)为代表,进入5km时期;以金子山隧道(7643m)、袍子岭隧道(6457m)、长乐隧道(6381m)、摩天岭隧道(7497m)等为代表,进入长隧道时期;以正在施工的锦屏(17km)、乌蒙山隧道(12266m)、天池坪隧道(14521m)、化马隧道(12574m)、六盘山隧道(16316m)为代表,进入了特长隧道时期。中铁十三局集团步入了隧道专业化施工俱乐部。  相似文献   

2.
新建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运营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建隧道小净距、大角度下穿既有运营隧道一直是隧道设计和施工的难题之一,此类施工既要保证新建隧道施工安全,又要确保既有线安全正常运营。针对山岭隧道下穿既有铁路隧道工程实例,计算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最小理论净距,在分析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立交关系、所处地层条件、既有隧道现状的基础上,对立交影响段附近新建隧道的施工方案及既有铁路隧道的加固方案进行研究。严格控制爆破振动对既有隧道结构和线路的影响,对既有隧道及新建隧道的监控量测进行信息反馈及预测预报,指导现场施工,确保下穿施工时既有线行车及新建隧道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浅埋富水黄土隧道开挖支护及塌方预防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西铁路BXS-1标段共有13座隧道,其中石沟渠隧道、新石佛山1号隧道、盘石岔隧道等8座隧道为黄土隧道,施工过程中有6座隧道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塌方或地表开裂。以该标段13座隧道中最具有浅埋、富水及反坡排水等施工特点的石沟渠隧道为例,阐述了浅埋、富水、黄土隧道的开挖、初期支护及塌方处理等施工技术,为今后黄土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建隧道盾构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新建隧道盾构下穿施工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分析了新建隧道盾构正交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位移、应力的影响;进而探讨了不同的隧道覆土厚度、隧道间相对距离及土体强度下,新建隧道盾构正交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建隧道盾构正交下穿施工引起既有隧道位移方向朝向新建隧道方向发展,既有隧道位移以纵向沉降...  相似文献   

5.
既有线隧道病害的整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运营线上隧道病害及其隧道衬砌腐蚀、隧道衬砌裂损、隧道冻害及隧道洞门损坏等病害的整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新建盾构隧道垂直下穿对既有隧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某新建盾构隧道拟近距离垂直下穿苏州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盾构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间距时新建隧道垂直下穿对既有地铁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力、弯矩、轴力和土层位移均随着开挖步的增加而增加;新建隧道开挖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在3倍新建隧道直径范围之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建隧道垂直下穿既有隧道的间距应大于0.8倍新建隧道直径,否则,应采用改变施工参数、加固既有隧道周围土体等施工措施,降低既有隧道截面的应力、弯矩、轴力和土层位移的增加值,确保既有隧道结构的安全和新建隧道的顺利掘进。  相似文献   

7.
综述国内外连体隧道设计施工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在隧道围岩分类、连体隧道力学模型、公路连体隧道的防水设计与施工,指出公路连体隧道设计施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海游连体隧道实例对连体隧道设计和施工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渝黔引入贵阳枢纽铁路龙宝冲隧道下穿6座已建及在建隧道工程为例,结合现场,详细分析、介绍了下穿隧道施工方案、原则、施工方法;提出了新建铁路隧道近距离下穿隧道交叉点附近施工爆破控制、防护方案,以及新建、既有隧道的监控量测、超前地质预报、安全性评估与评价等施工技术;解决了下穿隧道施工中既保证新建隧道施工安全,又保证既有隧道不受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关角隧道信号系统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青藏线西格二线关角隧道的特殊性,通过对国内已开通可借鉴的长大隧道京广线大瑶山隧道、兰武二线乌鞘岭隧道及青藏铁路既有关角隧道情况进行调研、测试、分析,综合新关角隧道环境条件、方案可靠性、维修维护、投资等各方面因素,推荐区间采用ZPW-2000系列无绝缘轨道电路,隧道内进行轨道电路分割方案。  相似文献   

10.
树立铁路隧道设计新理念 完善铁路隧道设计标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铁路隧道工程建设中,有关隧道建设与环境的协调、隧道防灾救援、隧道设计体现以人为本、隧道建设的风险评估、隧道内轨道类型的选用与隧道动态设计等设计理念方面的问题,以及从支护与衬砌设计参数、防水板、水沟设置与锚杆应用等方面如何进一步完善隧道设计标准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