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预应力设计工程中,由于使用功能上的需要,预应力筋需要布置成空间曲线,其预应力锚固损失应该按照空间三维曲线来计算。现行规范给出的预应力筋的锚固损失计算公式仅适用于平面曲线钢索的预应力锚固损失计算,对于空间多曲线型钢索的预应力锚固损失计算无明确的规定。文章推导出空间曲线组合形式预应力筋的锚固损失计算公式,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朔黄铁路T梁提载要求,针对桥梁的特点和构造,采用新型体外预应力体系对其进行强化加固。该体系的锚具、预应力束和转向器均与普通体外预应力不同,预应力损失不能直接按现行规范进行计算。通过24 m足尺梁张拉试验,利用IMC数据采集系统动态记录体外预应力筋在张拉过程中有效应力的整个变化过程,简捷准确地获取了新型体外预应力体系锚固损失、摩擦损失的试验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体外预应力锚固损失为0.98%σcon,摩擦损失为1.6%σcon,摩擦因数μ为0.063。试验结果为该新型预应力体系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效计算依据,也为今后改善体外预应力结构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筋摩擦损失与反摩擦损失简化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文忠  周威  王英 《铁道学报》2003,25(6):76-80
由于计算摩擦损失须确定从张拉端到所考察截面预应力筋各相邻特征点(如张拉端、反弯点、计算截面等)的切线夹角之和,同时由于预应力筋不同区段摩擦损失曲线的斜率不同,使得预应力筋摩擦损失计算较为繁复。由于目前反摩擦损失计算的规范方法假定预应力筋各区段的反摩擦损失曲线斜率与正摩擦损失曲线斜率数值相等、方向相反,致使预应力筋反摩擦影响区长度lf及反摩擦损失的计算同样也十分繁复。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在对现行规范方法进行简要回顾之后,基于预应力筋摩擦损失的线性计算公式,提出了将预应力筋在张拉端至锚固端全长范围内的摩擦损失曲线与反摩擦损失曲线均分别统一取为单一斜率直线,且仍沿用正反摩擦损失曲线斜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假定的简化计算方法(法Ⅰ);在对应用法I计算远离张拉端控制截面预应力筋摩擦损失量值偏大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之后,提出对法I的修正方法(法Ⅱ);最后给出了将张拉端至锚固端预应力筋摩擦损失的指数曲线用连接二点的直线去替代,且仍沿用正反摩擦损失曲线的斜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假定的简化计算方法(法Ⅲ)。介绍了三种简化方法的计算分析结果,并附算例。  相似文献   

4.
结合新建太焦城际铁路晋城东站、高平东站两座高铁站房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高速铁路站房缓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流程及关键施工技术,并制定试验方案和流程开展了缓凝粘合剂的稠度对预应力筋摩擦损失的影响分析。通过试验对胶黏剂的稠度、硬度及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摩擦系数分析,认为当现场施工温度超过25℃时,缓凝粘合剂的固化会被加速,摩擦损失增大。因此,现场施工中需要准确控制施工温度和缓凝粘合剂的实际张拉适用期,以保证在摩擦损失较小的张拉适用期内完成张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阜阳站房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设计过程,即预应力钢筋面积的估算,预应力钢筋的布置,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施工阶段,使用阶段梁正截面及抗裂验算。  相似文献   

6.
在名义拉应力裂缝宽度控制方法中,分别引入预应力度λ的影响和预应力筋第2工作阶段对裂缝宽度控制的有利影响,分别推导了考虑预应力度影响的预应力筋用量计算公式和考虑预应力筋第2阶段有利影响的预应力筋用量计算公式。对某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名义拉应力控制裂缝方法计算预应力筋用量时考虑预应力度λ的影响,可以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更加经济、合理。对简支梁的试算分析结果表明,用2种名义拉应力控制裂缝方法算得的预应力筋用量均比用规范方法计算所得的大,而考虑Ap第2阶段贡献后,计算结果与用规范方法计算所得结果接近。  相似文献   

7.
分析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应变关系、破坏判断和结构的可靠性。论述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荷载—位移关系的计算模拟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普通混凝土梁的计算模拟及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差别,给出混凝土梁分析主程序示意图。通过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中预应力筋与其周围混凝土的应变特征分析,结合工程施工特点,提出设计中应根据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和力学性能,充分考虑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中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加的各个因素,体现近似概率设计法的优越性,为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提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通过理论分析、试验、实践,研究混凝土箱梁腹板内竖向预应力筋预应力损失大、作用效果差的成因,提出对策与措施,以保证竖向预应力作用效果,避免腹板出现主拉应力裂纹。研究结论:设计中,对竖向筋控制应力与屈服强度的比值进行控制;计算由锚具变形和缝隙压缩等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取1.65 mm的回缩值;增加由锚垫板安装误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并取3.3 mm的回缩值;考虑混凝土和水泥浆水化热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施工中重视施工工艺的改进和完善;控制锚垫板安装倾角误差,做到"两平一直",控制锚垫板与螺帽的夹角在1°以内;使用扭矩扳手拧紧螺帽,对32和25竖向筋的锚固扭矩分别取1 200 N.m和600 N.m;采取二次张拉和超张拉工艺;前段梁与后段梁连接处的4组竖向筋与后段梁的竖向筋同步张拉。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等效荷载分析法的定义和原理、悬挑梁预应力筋的找形、悬挑梁预应力筋等效荷载,通过荷载平衡法对预应力悬挑梁预应力筋的计算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简化的预应力悬挑梁预应力筋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体外预应力在某连续刚构桥加固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以体外预应力在某连续刚构桥加固中的应用为例 ,介绍体外预应力筋在上部结构箱梁中的布置形式、锚固和转向的方式以及张拉方法。通过对箱梁结构的竖向位移和混凝土应力的监测 ,分析该桥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效果。结果表明 ,体外预应力增加了结构的压应力储备 ,改善了箱梁混凝土的应力状态 ,对结构的补强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介绍预应力筋张拉方法、锚塞回缩产生的原因、锚塞回缩对预应力值的影响程度以及其对预应力值过大损失的处理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组合梁中的时效行为计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按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结合有限单元步进法,提出一种计算组合梁中时效行为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迭代法计算与时间有关的混凝土收缩徐变及力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应用这种分析方法,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进行一个组合框架及一座两跨连续组合梁的时效行为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以及预应力损失对组合梁的应力重分布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介绍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中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及仲长值,等效荷载的计算,张拉施工的要点,同时对张拉伸长值,预应力损失,梁的上拱,压缩等数据进行了测试,并将理论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介绍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的配筋计算方法,方法的核心是,用等代框架法进行结构内力分析计算,用荷载平衡法配置无粘结预应力筋。  相似文献   

15.
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研究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分析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损失、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和混凝土的应力的计算公式等。本文研究成果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预应力桥梁跨径增大,预应力筋曲线布束、单端张拉在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但设计、施工中往往对长束、曲线束预应力筋张拉应力损失欠重视或处理不当,造成结构应力不足.针对此类桥梁预应力张拉问题,阐述一些体会和看法,讨论分析桥梁预应力长束、曲线束张拉力控制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昆山市澄周公路张家港大桥0号块施工中成功地采用了预应力筋钢管立柱方案,解决了连续箱梁在悬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平衡力矩,保证了结构的稳定和安全。结合该桥施工,详细介绍预应力筋钢管立柱的设计思路、支架的受力计算过程,以及预应力筋钢管立柱施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运用化学及结构振动原理,阐述了体外预应力筋腐蚀破坏机理,分析了体外预应力筋振动频率对梁正常使用的影响。在以上基础上,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耐久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体外预应力筋系统耐久性防护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预应力黏钢加固法是将具有初张力的钢板固定于混凝土梁的受拉侧,以期达到一般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效果,以改善结构裂缝受力状态,增加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刚度和耐久性.在预应力黏钢加固法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分析了预应力黏钢加固法的预应力损失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各类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结合试验对比表明,该方法可行,且为预应力黏钢加固设计和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4根梁试件的单调加载静力试验,对体外预应力CFRP筋高性能混凝土T型梁和有粘结预应力CFRP筋高性能混凝土T型梁的受力过程、破坏形态、抗弯承载力、延性和变形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体外预应力与有粘结预应力梁试件均具有较高的抗弯承载力、较大的位移延性和变形能力;体外预应力梁中体内预应力筋的应变增量比相应的体外预应力筋大得多;随着配筋率的增加,有粘结预应力梁试件的抗弯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但其位移延性和变形能力有所降低。此外,应用商用软件ANSYS对4根梁试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