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图形技术的钢轨头部磨损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图形技术的钢轨头部磨损监测系统代替了传统的机械式卡尺测量方式,实现了对钢轨头部磨耗的自动监测,通过两个位移传感器记录钢轨的垂直和侧面磨耗量,并自动计算出钢轨的综合磨耗,以旋转编码器记录测量部位.测量数据采用Access关系型数据库保存,通过ADO操作和SQL语言访问,提高了访问速度和数据安全性.系统能够对监测数据分析统计,预测钢轨的磨损趋势,最后以图形方式显示钢轨的磨耗量和磨损趋势.系统操作方便,消除了传统机械式卡尺测量中人为读数误差,测量结果精确,且人机交互性好,结果直观明了.  相似文献   

2.
焊接长钢轨踏面上0.5mm的微小低接头,会加速道碴的沉降,并且在低接头缺陷附近区域的恶化,要比其它部位恶化快得多,它会导致轨头上出现大的,肉眼可见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大轴重轮轨接触应力与踏面和轨顶曲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63.5t,86.2t,90.7t,113.4t货车运行于各种轨顶钢轨的轮轨接触应力和几何尺寸进行了理论和设计分析。结论认为,钢轨顶面半径和车轮踏面断面半径的初始范围最好分别为381-508mm,559-762mm。  相似文献   

4.
奥地利铁路线存在大量250~300m的小半径曲线,并伴有严重的钢轨磨损现象。为解决曲线外轨轨头的磨耗问题,奥地利铁路重点研究了弹性元件对曲线线路钢轨磨损的影响。研究包括改用R350HT材质钢轨(使磨损率降低),改进扣件扣着力以改变钢轨承受的侧向力,改用轨枕弹性垫板以减缓轨底对轨枕的冲击破坏。  相似文献   

5.
李青 《郑铁科技通讯》1995,(3):24-30,33
通过对钢轨断面磨耗测量的误差分析,根据《43-75kg/m钢轨供货技术要求》,分析了新轨的制造偏差,并对现场运用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证了测量钢轨断面磨耗的最佳定位基准应力钢轨非工作侧的轨头侧面和轨轭定位,理论计算和仪器测量证明了该定位基准最合理。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钢轨电阻测量及电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钢轨电阻室内,外测量的仪器、方法及内容。通过室内测量数据建立了电阻测值与钢轨的测点位置,测段长度,支撑条件、温度,使用程度等的变化关系模型,通过现场测量得到了PD3型60kg/m轨,U71MnSi型50kg/m轨的大样本电阻实测值的统计分析结果。最后,对上海莘闵线两种钢轨轨道结构下的电能消耗差进行了估算,对我国城市轻轨交通的钢轨选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D18A型180t凹底平车球面心盘衬垫保持架为壁厚2mm的半球面,球面上有需加工的144个φ58.50^0.5mm的孔,1个φ50mm的孔。在单件小批生产的条件下,采用普通遥臂钻床,以较低的成本配置简单的工艺装备,选用工艺参数加工。经生产实践验证,此加工工艺方法合理,简单,可靠、成本低。对同种类型的零件的加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对鹰厦线钢轨伤损情况的分析,提出该线钢轨大修周期:直线地段通过总重为4.0亿吨,曲线地段通过总重为1.8 ̄2.0亿吨。  相似文献   

9.
钢轨磨耗测量器测量基准面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钢轨磨耗测量器的特点及测量基准面的选择方式,提出为兼顾新制钢轨和使用中钢轨的要求,钢轨磨耗测量器定位面最好选择钢轨的非工作侧轨头侧面的下部和非工作侧轨颚部分的建议,这样可使测量结果的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激光摄像技术的钢轨磨耗截面积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损后的钢轨轨头轮廓极不规整,传统钢轨磨耗计算方法无法准确表征磨损后的钢轨轮廓全貌。最新轨道检测车采用激光摄像技术,实现了钢轨轮廓连续在线检测。本文提出在现有的轨道检测车中添加钢轨磨耗截面积检测功能,以克服传统钢轨磨耗测量存在的不足。建立用于钢轨磨耗检测的激光摄像式传感器标定计算模型。对钢轨磨耗截面积测量中标准钢轨轮廓曲线解析式求解、动态钢轨轮廓基准点对齐、钢轨磨耗截面积数值计算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选取深圳地铁龙岗线GJ-2型轨道检测车,在六约至丹竹头区间进行试验。分别采用传统钢轨磨耗计算方法和钢轨磨耗截面积计算方法,同时对左右股钢轨磨耗进行检测,并给出采用上述不同方法在该区间2000m距离检测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西铁科技》2005,(3):44-45,42
轨道模量是轨道道床垂直方向刚性的测量值,是轨道质量和性能的关键参数。模量是通过钢轨挠曲与轨座和轨道基础之间垂直接触力的比值来表示。此项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一种车载、实时、非接触轨道模量测量系统。缺少稳定的测量参考一直是利用移动轨道车对轨道模量进行测量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本文建议的是一种基于轨道与轮/轨接触点相对位移进行的测量系统。它包括激光可视装置,对相对位移进行测量,同时利用数学模型通过相对位移预测轨道模量。为评估建议测量系统的设计和灵敏度,证明系统的效率,对移动轨道车进行了分析和动态模拟。在各轨道区段,包括平交道口、钢轨接头和桥梁,低速(〈10mph)移动轨道车进行的现场初步试验表明,其测量结果与路旁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位于科罗拉多州谱韦希洛的运输技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TTCI)与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UP)合作,对商业运输轨道的钢轨特性进行了试验。图1显示的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蒂哈查皮340英里程标处的第3试验地商业运输钢轨特性试验。试验表明,采用0.75英寸轨侧磨损极限标准,各种新型优质钢轨的平均使用寿命为200MGT(百万总重英吨),若采用轨头面积30%的允许损失标准,使用寿命大约为900MGT。 如使用0.75英寸轨侧磨损极限标准,两段已知MGT曲线的钢轨使用寿命为232到245MGT。使用环境包括较大的山区坡道及6至10度的曲率。在通过169MGT的观察期间,所有被评估钢轨的预期使用寿命相差在10%以内。在此期间,未进行钢轨打磨,也未发现钢轨顶面出现缺陷。 在加速运行试验基地(FAST)进行的类似试验表明,钢轨的预期使用寿命大约提高了一倍,这说明现场列车及润滑条件不同,条件更加恶劣。试验中未发现钢轨的硬度与磨损率大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钢轨轨底残余应力限定值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热轧钢轨中轨底残余拉应力的存在对钢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对轨底最大残余应力加以限定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国产不同轨型、不同钢种和不同钢厂生产的钢轨残余应力分布状况的测定和分析,以及参考国外钢轨相关标准,建议目前国产钢轨轨底残余拉应力限定值最好小于200MPa。  相似文献   

14.
尖轨的轨高是影响轨道结构振动与变形、列车运行安全性、平稳性及轨道养护维修工作量的重要参数,而尖轨轨高的测量基准则是检测尖轨轨高正确与否的重要基础;针对目前尖轨轨高测量的第一测量基准与第二测量基准,假定车轮与钢轨均为刚体,以尖轨轨高之间的高差和以轨轮接触关系为依据计算得出机车车辆在垂直方向的位移作为2种评价指标,对尖轨轨高的测量基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测量尖轨轨高时,采用第一测量准则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的测量一般采用电子平尺或钢板尺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规定,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测量位置分别为轨顶面纵向中心线、轨头侧面工作边上距轨顶面16 mm处的纵向线。在实践中,由于钢轨轨头部位廓形由多个弧面衔接而成,因此,行业标准中对于钢轨焊接接头轨距角处纵向平直度测量尚无要求。轨距角是与车轮匹配的关键位置,其平直度直接关系到车轮运行的平顺性,通过对60N新廓形钢轨轨头廓形弧面和工作面平直度测量结果研究,提出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测量的新方法——四位置测量法。对测量效果进行比较,为完善钢轨焊接接头外观质量测量标准及提高钢轨焊接接头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周宏  刘驰 《铁道技术监督》2011,39(9):7-9,29
通过对钢轨焊前激光自动测量方案的分析、论证,提出计算机仿真拟合虚拟钢轨外型,由计算机与标准钢轨参数比对,计算出钢轨外型数据的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组钢轨外型轮廓进行自动优选配轨的模式,提高配轨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地铁曲线钢轨波浪型磨耗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钢轨波浪型磨耗(简为"波磨")的测量方法.根据该方法研制了测量仪器.应用测量仪器对某地铁曲线钢轨波磨进行了测量及分析.钢轨波磨属于短波型波磨,出现在半径小于500m的曲线内轨轨顶,也出现在道岔曲线的内轨上.该测量结果为进一步的钢轨波磨成因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18.
钢轨测温计(以下简称轨温计)是一种测量钢轨表面温度的测量仪器。主要针对轨温计的现状与发展需要,提出一种智能轨温计的设计研究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钢轨打磨技术,目前一些主要铁路局已配备钢轨打磨车,钢轨打磨技术也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线路维护技术。在进行钢轨打磨时,首先需要精确测量钢轨磨耗量,然后计算成打磨量,以指导打磨车采取适当的打磨方式对钢轨进行廓形修复。1钢轨打磨量求取方法分析求取钢轨打磨量首先需检测出实际钢轨磨损状态。目前,钢轨磨损检测的主要手段有机械卡尺检测、位移传感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轨道磨损演变及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SIMPACK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FASTSIM算法和Lewis磨损模型,计算通过总重10~50Mt对钢轨造成的磨损,并比较和分析钢轨磨损对车辆动态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车辆通过小半径曲线时60 N轨上股侧磨量较大,但随通过总重的增加,60轨的侧磨速率增长较快;60N轨下股轨具有较大的顶垂磨量和较快的垂磨速率,整体垂磨速率随通过总重的增大而降低;钢轨磨耗对轮重减载率和轮轨垂向力影响很小,但对60轨的脱轨系数和轮轨横向力影响较大;钢轨侧磨导致轮对横移量增大,并对60轨的轮轨冲角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