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采用传统的SWOT分析法对我国铁路铁水联运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构建SWOT矩阵,形成铁路铁水联运发展的一系列策略;针对传统SWOT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不足,引入专家系统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SWOT分析模型,用该模型有针对性地研究了我国铁路铁水联运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我国铁路铁水联运的发展提供了导向。  相似文献   

2.
铁水联运作为一种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铁路与水运的优 势,实现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运营能耗等目的.然而,我国铁水联运水平低下,不利于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提高我国铁路与港口集装箱联运水平,本文在分析国内集装箱铁 水联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铁路货运组织效率和铁水衔接协调两个角度出发,剖析了 我国集装箱铁水联运尤其是海铁联运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 建设、铁路集装箱班列运输组织优化及铁水联运系统建设等3 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铁水联 运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铁水联运的开展背景和产品现状,提出了面向市场的产品概念开发、面向运输组织的运输计划编制和面向运输生产的作业计划产品设计流程;最后以大连港为例,分析对其铁水联运产品进行了探讨。定的铁水联运产品设计方法,以及基于运输需求和铁路能力的大连港的铁水联运需求和铁路能力等条件,并基于大连港现状制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铁路控股形式的铁水联运内陆无水港的运营管理模式。在分析铁路参与内陆无水港建设的优势基础上,探讨了铁路内陆无水港的竞争力和合作战略,提出了铁路控股形式的铁水联运内陆无水港的资产结构、组织结构、路港双方的合作形式,并分析了铁路控股形式的铁水联运内陆无水港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空铁联运是一个集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城市道路为一体的综合运输系统。空铁联运是机场实现航空客流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能提升乌鲁木齐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空铁联运应成为机场集疏运系统主要方式。一、城际铁路进机场必要性分析铁路是否直接进入机场,关系到未来城际铁路线路规划、场站设置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乌克城际、乌将铁路为乌鲁木齐高铁站的北延线,是否经过机场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需从空铁联运的人口、客流保障等方面,深入分析铁路进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铁路危险货物集装箱运输发展相对缓慢,与水运危险货物集装箱运输存在不协调之处,限制了危险货物集装箱的铁水联运。通过比较铁路与水运在运输的危险货物品类、集装箱运输条件、相关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危险货物集装箱铁水联运的不协调因素。最终对铁路方面提出了优化危险货物品名表、改善危险货物包装条件、优化危险货物集装箱材料、优化集装箱专用车等发展对策,以促进危险货物集装箱铁水联运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厘清空铁联运的规划要点,保障铁路枢纽空铁联运规划方案的合理性,首先,通过案例和空铁联运的竞合研究,分析了空铁联运的联运模式;其次,从铁路枢纽的角度出发,论述了空铁联运的规划及服务要求;最后,通过郑州南站空铁换乘中心案例,从功能定位、联运设施、联运管理等角度,进一步论证大型铁路枢纽空铁联运的规划及服务要求。对铁路枢纽中空铁联运的规划布局、管理等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晓庆  孟柳 《城市交通》2023,(3):55-61+8
疏港铁路规划建设是全方位优化提升铁水联运体系的有利契机和关键抓手。以深圳盐田港和平盐铁路改造为例,重点分析港口以近距离货源为主与传统铁路运输特征、城市高密度开发与铁路布局、铁路设施与运输能力、衔接组织模式与综合运输效率等铁水联运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构筑“铁路+近距离内陆港”模式,协调铁水联运与城市发展融合的通道布局,创新集约用地和高效运作的站场布局,优化完善一体化的设施布局、运营主体、组织模式以及形成高效的运营管理等策略,系统性提升铁水联运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降低运输成本,实现港城协调、集约用地、节能减碳、运营经济可持续。以平盐铁路改造并达到预测运量为例,可释放沿线潜力开发用地31万m2、降低噪声影响用地105万m2、盐田港进出港货车数量减少约3 000辆·d-1、深圳境内减少碳排放约1.7万t,产生显著的土地、交通、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9.
根据铁路与港口发展需要,研究港铁联运各种可行模式及优缺点。对应各种联运模式,结合外高桥站特点,深入分析外高桥站港铁联运各可行方案,推荐港铁场间“零换装”方案,最后归纳出确定最优港铁联运方案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胡雨浩 《交通标准化》2014,(23):183-186
复杂山区铁路选线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当地工程条件、地质环境、沿线控制因素等方面进行方案比选以降低工程造价,保证设计质量。鉴于此,研究了晋煤太钢铁路专用线接轨方案和线路尾端的走向方案。重点分析了晋煤太钢铁路专用线南侧加股道和北侧加股道接轨方案,尾端隧道方案、靠近厂区方案、并行车赶运销铁路专用线方案3种线路走向方案,提出了山区选线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可为同类地区铁路选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线路走向符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合理串联各经济据点、提高沿海高速铁路通道运输组织效率,从交通运输现状、运输需求、工程技术经济条件、沿线既有铁路改造难度等因素出发,研究了赣深高铁西丽站接轨方案及三种线路走向方案,比较分析各走向方案的线路布局方式、工程投资及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等,最终推荐工程投资经济合理、运输组织顺畅、工...  相似文献   

12.
铁路选线是铁路设计综合性的基础工作,涉及面广,必须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及合理取舍。洛湛铁路经过湘、桂、粤三省区,线路经过低山、丘陵、岩溶孤峰及平原等不同的地貌单元。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广泛分布,本文通过研究适应沿线地形地质条件的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对水库地区线路越岭方案进行了大范围的比较,取得了良好的选线效果;根据岩溶地区特点提出了基本的选线原则;对如何加强滑坡地区工程地质选线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为在此类地形、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选线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铁路引入枢纽线路和站场改建方案对工程经济性、合理性、路网布局及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为合理确定新建铁路引入复杂铁路枢纽方案,以潍烟铁路引入潍坊枢纽线路及站场改建方案为例,在城市发展规划、运量预测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区域铁路网格局预测,对工程经济性、运营安全性、路网通达性、工程实施难易程度等指标进行详细分析、比选。比选结果表明:潍烟铁路自昌邑南站引入潍坊枢纽并在其站内潍坊端增设到发线方案,既可保证潍烟铁路引入昌邑南站后运输组织的灵活性,又可减少对昌邑南站已建工程的改建,避免影响潍莱铁路正常开通,为烟台、威海地区强化对外客运通道、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根据漯河地区既有铁路概况,结合地区内铁路客运作业量预测成果,研究了平漯周铁路引入漯河地区方案,即引入既有漯河西站和新建客运站两个系列方案共3个方案。从城市规划匹配性、车站设置、运输组织、线路条件和工程投资等角度,对漯河地区引入方案进行了综合比选,最终确定平漯周铁路引入漯河西站并场,正线南进北出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在备选线路方案集中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案,利用可拓学理论的物元分析和关联函数,建立线路方案备选集的评价模型,对各待评方案的优劣等级进行比较,选取合理方案。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直观等特点,可用于对不同时期铁路线路方案的比选分析中。  相似文献   

16.
铁路维护起重机是线路大修基地的主要作业机械,其工作特点是作业频繁,大车运行距离长,整机工作级别较高。针对现场起重机的使用情况,提出了改进方案,从理论及实际两方面进行分析,为铁路现场同类起重机的使用提供了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汽车拥有量与机动化出行需求迅猛增长,迫切要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在市区北部建设BRT1号线。论文阐明了深圳BRT1号线建设必要性,提出了线路方案、场站布局方案与运营线路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18.
项程民  孔亮  曾琼 《交通标准化》2011,(21):129-134
如何合理确定铁路的主要技术标准,不但关系到铁路自身发展及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会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新海铁路专用线为例,介绍新海专用线的线路走向和工程概况,重点研究了主要技术标准、选线方案、限制坡度、最小曲线半径、正线数目的比选以及工程效果等。研究内容不仅可以用于综合协调主要技术标准,还可以为制定标准和具体设计线的主要技术标准提供定量的技术经济依据,对新海线项目的经济评估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廊涿固保城际铁路走向、功能定位及白沟地区既有铁路的基础上,对廊涿固保城际铁路引入白沟地区方案进行研究,提出了两个引入方案:方向别引入及线路别引入方案。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方向别引入方案到发线使用灵活,便于运营组织,工程投资省,因此综合考虑推荐方向别引入白沟地区方案。  相似文献   

20.
依托台—忻线在忻府区城北铁路和公路立交勘察设计工程,运用指标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了建设条件、工程规模及投资、经济评价、环境影响、土地占用等因素,进行了技术方案比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进行了经济评价和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推荐方案为最佳方案,本项目具有良好的国民经济效益,并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为解决类似的公铁立交设计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