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交通承载力分析方法,是针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重点地区土地开发,从交通系统视角对土地开发规模进行校核、评估和指导,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建议,以促进重点开发地区的科学建设.在给出交通承载力分析方法总体思路,综合考虑各交通系统情况下,重点给出道路系统交通承载力分析方法,为城市规划设计技术人员提供城市规划和设计考虑的依据,为交通规划设计技术人员提供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依据,为领导决策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基于土地利用与交通双向互动理论,对评价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承载力关系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静态对比测算和动态模型测试相结合的交通承载力分析方法,以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以《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在静态对比测算中,将北京市中心城区各街区居住用地、产业用地发开强度与交通承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动态模型测试中,对3种方案的道路流量、交通负荷进行了对比,在空间分布上定位不协调区域及不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3.
城市道路网容量供需模型及平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准确地评估城市道路网容量的供应和需求,从而合理地改扩建城市道路设施,优化城市路网布局,实现城市路网容量供需平衡,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交通承载力分析方法,是针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重点地区土地开发,从交通系统视角对土地开发规模进行校核、评估和指导,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建议,以促进重点开发地区的科学建设。在给出交通承载力分析方法总体思路,综合考虑各交通系统情况下,重点给出道路系统交通承载力分析方法,为城市规划设计技术人员提供城市规划和设计考虑的依据,为交通规划设计技术人员提供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依据,为领导决策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交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北京市限行政策为例,引用实际测算数据进行计算,并对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表明,交通政策也是影响交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道路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我国基本规范中的城市道路功能分级为基础,分析城市道路出行过程,提出不同等级道路交通容量均衡的基本模型,通过参数标定,分析计算出各等级城市道路里程级配,并对上海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容量均衡的城市道路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交通影响费的基本概念。叙述了确定交通影响费的原则和方法,由此说明在城市土地开发中导入交通影响费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广泛的应用场景和领域使交通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和量化研究方法等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作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交通承载力向上与城市交通规划,向下与机动车需求管理融合,可以得到多个延伸的科研选题。在特定的时空网络中,一定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就是道路网络或基础设施现有或未来的承载状态,即交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交通环境稳定时,道路交通设施单元或系统的承载能力或阈值。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基础理论、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这3方面提出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现有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研究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评价量化方法有效性难以保证,评价指标选取缺少标准化,复杂系统承载力缺乏综合的内外部耦合协调分析,以及应用技术方法落后等问题。首先,未来可以建立较完善的交通承载力理论体系;其次,标准化评价指标,建立有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交通系统内外部的耦合协调机制,提出协同优化策略;最后,改进应用技术方法,拓展自身及交叉领域应用。为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研究提供理论保障,为促进我国交通可持续文明发展建设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城市路网规划中应用的发展,实现了用计算机技术模拟规划方案实施后交通流的重新分布,使得方案实施前就可以预测规划方案实施后的交通流状况,据此可以进行交通质量的评价。因此,在方案的评价中,对道路网规划方案实施后的交通质量进行评价逐渐成为重要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基于供需平衡的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网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确定城市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网的密度及等级结构,以道路网周转量最大和道路建设资金最小为目标函数,从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宽度研究入手.以交通供需平衡关系、道路用地面积控制、各级道路间距及功能要求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高密度开发区域合理道路网密度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道路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最优的道路网等级结构为1:1.9:5.3,实现了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资源的优化配置,说明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网密度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吴炼  王婧  李锁平  吴新华 《城市交通》2013,(3):34-41,46
引入路网承载力概念,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土地资源可开发的强度。以路网最大服务交通量为目标,建立路网承载力的双层优化模型,推算出各小区的最大交通生成量,并校核不同用地布局对应的交通生成量,寻求最佳方案以使规划区建成后路网能以一定的服务水平运行。最后,以郑州市碧沙岗、河医片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例,利用OD反推技术简化双层优化模型的求解复杂性,验证了模型方法的有效性,对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实际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保持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交通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从承载力的概念入手,对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以及本质进行了分析。根据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含义提出了交通效用的概念,以交通效用的最大化作为衡量交通系统能力的指标,并初步提出了相应的承载力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土地开发强度的概念,并从土地开发对周围交通系统的影响以及交通系统对土地开发的制约两方面对土地开发强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审批阶段没有对土地开发强度进行控制是目前交通影响分析(TIA)实施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此,提出基于交叉口剩余容量推算土地开发强度的方法并建立了关系模型.交叉口是城市路网的瓶颈,该方法通过预估交叉口流量转向比例,并结合交通组织确定了交通量在路网上的分担比例,从微观层面分析了项目发生/吸引交通量对交叉口的影响,及其对土地开...  相似文献   

16.
小城市道路网的合理道路级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确定小城市道路网级配,以城市道路资源的供给量最小为目标函数,从小城市的道路等级、功能及其横断面形式入手,以道路总里程、交通供需匹配关系、道路容量及道路面积需求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小城市道路网的合理道路级配模型,运用道路级配模型对上虞市道路网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最优道路级配计算值为1.00∶1.56∶2.56,实现了小城市道路资源的优化配置,说明小城市道路网的合理道路级配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组团式城市布局作为一种适应大城市扩张和新市镇发展的合理布局模式,对城市道路网的时效性、可达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组团式城市基于交通需求管理的特性分析,提出了城市组团间路网规划的要求和原则,并结合克拉玛依市道路网规划实例,对组团间通道的布置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影响城市交通的土地开发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恒  周娟 《城市交通》2006,4(4):26-31
试图用经济学原理探讨城市土地开发中,开发商忽略土地开发带来的交通拥堵,而仍旧在地块上进行高密度土地开发的原因,进而解释为什么市场规律在调节土地开发强度上是无效的;同时分析政府现行的土地开发管制政策的效用,探讨现有做法的局限性以及可能产生的长期不利影响;在分析企业和政府两方面行为的基础上,提出可能的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的手段,即政府实行将土地开发带来的外部效应(交通拥堵)内在化的政策,通过市场调节企业土地开发行为,来达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目的。最后,分析内在化政策的适用性和制约因素,指出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9.
道路网单向交通优化设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道路网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提出了单向交通组织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的目标函数为最小总走行时间、最短绕行距离和最少交叉口冲突点数量, 用于求解单向交通的优化方案; 下层模型为用户均衡交通量分配模型, 用于计算上层模型给出的道路网中的路段交通流特征。提出路段组合、可行解判断等方法减少决策变量和解空间, 设计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 并以威海市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在实施单向交通组织后, 机动车流量与道路容量的平均比值由0.516 1下降至0.487 1, 平均值的方差从0.418 9下降至0.379 1, 机动车的平均出行时间由27.1min下降至25.4min, 单行引起的平均绕行时间仅有0.61min。可见, 提出的模型可应用于中等城市道路网的单向交通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20.
历史街区非机动车交通所占出行比例较大,但由于街区空间尺度和路网格局 的限制,人、机、非混行严重,非机动车出行环境较差.通过对郑州书院街、开封鼓楼、洛阳 东西南隅3 个历史街区的实地调研,研究了历史街区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的影 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以郑州书院街和开封鼓楼2 个历史街区的观测数据建立了非机动车 流量的负二项评估模型,引入骑行速度容忍阈值,得到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评 估模型,最后以洛阳东西南隅历史街区的观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是可 行的,可以为更准确的评估历史街区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优化历史街区道路横断面,改 善街区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实现街区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