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震  肖翔  惠豆豆 《上海汽车》2024,(2):3-8+21
以一台额定功率70 kW的车用水冷永磁同步电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机的损耗来源,并基于流体力学与传热理论建立了电机的热模型。在处理仿真模型时对绕组及气隙域进行了等效处理,考虑了铁芯导热系数的各向异性,并使用STAR-CCM+软件仿真获取得到电机在额定工况下的温度分布。通过在轴向水道内壁增加凸起特征对冷却水道结构进行优化,对优化后水道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水道模型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最后,在电机测试台架上对优化水道后的电机进行了温升测试,将测试数据与仿真数据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绕组温度两者几乎一致,永磁体温度偏差2.95%,这表明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为延长电机使用寿命,应加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散热系统技术研究,通过高压扁线油冷电驱动可有效提升电机散热稳定性,促进电机传热效率的提升。据此,对新能源汽车扁线电机技术、扁线发卡结构以及油冷技术进行分析,在扁线电机基础上构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油冷系统,提出相应的油冷系统设计方案,对电机各部分损耗展开计算,并就机壳冷却油道及喷淋油道进行结构设计,促进电机散热性能及结构可靠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车用柴油机缸盖冷却水腔的CFD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WD615普及型欧Ⅲ排放柴油机的冷却水腔进行了CFD模拟,对冷却水腔的整体流动均匀性和整机压力损失进行了分析评估,并对缸盖火力面、喷油器安装孔和排气道周围冷却水腔的冷却液流速和换热系数进行了详细分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冷却水腔的流动均匀性和压力损失可以满足欧Ⅲ排放柴油机使用要求;流经火力面和排气道周围水腔的冷却液流量分配合理;缸盖火力面、喷油器安装孔和排气道周围水腔冷却良好。  相似文献   

4.
电动汽车热管理中需要散热的关键部件主要有电池包和电机电控,通过分析以上关键部件的生热模型,设计单水泵供给电池、电机电控冷却液的冷却回路,通过AMEsim进行建模仿真,以耗电量最低为指标得到在某一环境温度下流经电机电控冷却水套的最佳冷却液温度,在最佳冷却水温度的目标下进行水泵的PID控制与开关控制的对比,在PID控制下的水泵相对开关控制提高16.3%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介绍车内噪声源识别的主要方法,针对国内某型车在研发过程中的车内噪声问题展开研究,试验分析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综合运用主观评价、频谱分析和运转消去法,确定涡轮增压器冷却水泵电机振动是车内噪声问题的噪声源。分析引起车内噪声问题的原因,提出对涡轮增压器冷却水泵电机振动隔离采用二级隔振的改进方案,并且通过试验和主观评价验证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以自主开发某款电机的散热为研究对象,运用流体仿真技术对电机的冷却水套设计方案进行了流阻和某断面的速度分析,并比较了方案的不同。运用数值传热技术对冷却液的温升进行了分析,并对电机的前后端盖、壳体以及定子进行了热态温度场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结合东风车型项目,以电路板外壳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与产品外形相吻合的随形冷却水道,利用MoldFlow和ANSYS对随形冷却方案效果进行分析,并与传统冷却方案进行对比。最后采用金属3D打印工艺制作模仁及冷却水道,在注塑模具上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随性冷却方案大大提高了注塑效率,减少了产品变形。  相似文献   

8.
影响车用电机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环境温度、湿度、冷却水温、电源电压、大气压等。本文主要通过一台永磁同步电机在不同电压点下的电动外特性测试数据,来分析电源电压对电机扭矩、功率以及效率的影响。并且绘制曲线图,从中找出存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高海  黄靖 《客车技术》2020,(1):30-33
在永磁同步电机原始结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仿真模型的改进,并对不同的改进方案进行仿真计算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对流道结构、传热路径和流量三个方面的优化设计显著降低了电机的最高温度。  相似文献   

10.
柴油机气缸盖热负荷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6V110高强化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建立单排冷却水套流场分析模型,确定冷却效果最差的一缸。考虑材料塑性因素,建立该气缸盖流固耦合和结构分析模型,研究热应力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该气缸盖火力面最大应力及塑性应变均出现在排气道与气门交汇处,排气门侧发生疲劳破坏的可能性较大,与试验结果相符。基于流固耦合计算模型,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影响气缸盖热负荷的因素,燃气温度和冷却水流量是影响热负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泵闸流道异形混凝土结构容易产生温度裂缝的问题,基于航塘港南延伸整治工程的实践,依据热传导理论,建立泵闸流道混凝土结构温度场计算模型并进行三维仿真分析。针对计算成果,制定了调整冷却通水管路、调整通水参数、改进混凝土特性和施工条件以及设置后浇带的温控优化措施。对比温度场模型的计算反馈值与实测值,并检查现场混凝土实体质量,结果表明,温度场模型仿真算法可靠、温控优化措施有效,因此认为该模型可成熟地运用于后续工程施工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分析轮毂电机温度场,基于电磁场有限元分析,采用考虑旋转磁化及谐波磁场的方法计算铁耗,并计算了轮毂电机各部件生热率。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流固耦合分析和基于热网络法的磁热耦合分析,分别计算了额定工况下轮毂电机温度场,将轮毂电机温升试验和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流固耦合分析得出的绕组稳态温度计算误差为1.8%,基于热网路法的磁热耦合分析计算误差为2.5%,验证了两种温度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对不同结构冷却水道的热阻和压降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Pareto遗传算法对螺旋型水道进行多目标优化,在保证额定工况电机稳态温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使水道压降降低了22.9%。  相似文献   

13.
方卫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111-115,M0013,M0014
人工冻结技术是软土地层中联络通道加固的常用方法,而联络通道结构形式是影响冻结加固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因素。依托上海沿江通道工程,针对江底大直径隧道的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介绍了圆形冻结加固体的设计方法和施工过程,分析了地层温度和隧道变形的变化规律。获得以下结论:水土压力作用下,圆形冻结壁内部不会出现拉应力,可以充分发挥冻结壁抗压强度高的优势;沿联络通道轴线平行布置的双圈冻结孔布置形式,使形成的冻结壁更均匀,而管片内表面敷设的冷排管的加强冻结方式,也可以避免冻结壁内部出现薄弱环节。圆形冻结壁结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冻胀作用,对两侧大直径隧道影响较小,可以保证隧道的安全和稳定。研究结果表明,圆形联络通道冻结加固形式较传统直墙拱形断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地层的联络通道冻结设计和施工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毛暄  汤根沐  龚延成  梅强华 《汽车工程》2000,22(1):48-50,54
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动汽车异步电动机滑差角频率控制基本思想,系统的整体设计,电机矢量控制及其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5.
王靖宇  严伟  李颂  胡兴军  桑涛  王漠 《汽车工程》2020,42(5):672-680
为对车用电池微小通道冷板结构进行优化,探究冷板流道中流场和温度场的相互作用机理,本文中首先采用正交试验得到了冷板整体的最优布局。使用面向中心的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法(FCCCD)研究发现,当波纹通道振幅为1 mm、周期数为4时,波纹通道的综合热力水力性能达到最大,相对平直通道的增幅为17.4%。CFD分析表明,场协同角和通道努塞尔数一致的变化规律证明了场协同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微小通道内的强化换热。波纹通道曲率的存在导致的流道内的对流混乱大大增强了流体的混合,并破坏了剪切层。该剪切层在流道内分离了主体流和再循环流,因而导致了传热的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电机控制器串联式水道冷却效率低且IGBT模块结温不均匀的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结构优化改进方案。针对一款大功率液冷电机控制器,对其冷却水道进行有限元建模,并利用CFD软件仿真水道的散热性能,对比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劣,以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青草沙水库库区流态及淤积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Delft3D二维数学模型,分析了青草沙库区流态和淤积分布特征。研究成果表明,青草沙库区除北堤中段附近和青草沙垦区附近外,不存在明显的死水区,库内的水质点都可在不同的时间内运动出库;青草沙垦区南水道的流速大于北水道,南水道是主要的输水和输沙通道,青草沙垦区南部水道淤积远大于北水道。就整个库区而言,淤积主要在上游水闸与引水道两侧、青草沙垦区南部水道,而库区中部和库尾淤积较少。库区年平均淤积量一般在100万t左右。如果取水泵站长期不用,应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取水泵站出水池的淤积。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散热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使其工作在合适温度。建立了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冷却器的三维模型,应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冷却器和功率模块的温度场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描述了冷却器板、功率模块及水道在各入口水压下的温度场,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水道进行了结构改进。改进后的分析结果表明,功率模块的温升有明显降低,这为控制器高效工作和延长其使用寿命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9.
针对麻拉寨隧道水害,通过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条件等岩溶发育控制因素的分析,推断出该段岩溶发育具有方向性,岩溶洼地、槽谷、落水洞主要分布在断层延伸方向700~1 300 m,垂直断层方向500 m以内,即地质构造控制该段岩溶发育的方向性;从隧道开挖改变地下水通道、施工期间历次降雨考验、岩溶通道的贯通性、强降雨引起水压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隧道涌突水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强降雨时其泄水能力严重不足而造成高水头,在隧底中心水沟及边墙脚等薄弱部位产生劈裂破坏突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