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精细化描述无信控路段人行横道处行人过街决策及微观运动行为,本文在行人过街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战术层-操作层构建行人过街双层模型。其中,在战术层面,针对行人分步决策特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路侧和路中行人过街决策模型;在操作层面,针对传统社会力模型在描述行人过街时表现出的局限性,引入行人主动避让力和人行横道对行人的作用力,构建行人过街微观运动模型。最后,通过AnyLogic仿真平台实现行人过街双层模型仿真,并根据实际数据和仿真结果分析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相较于路侧决策模型,行人性别、停车视距内的车辆数和行人距潜在冲突点的距离这3个因素对行人路中决策结果影响更显著,引入行人主动避让力和人行横道对行人作用力的改进社会力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无信控路段行人过街时的行为特征。无信控路段人行横道处行人过街行为仿真模型的有效建立,能为后续行人过街安全改善方案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红灯期间行人违章过街现象,建立了具有迁移的SIR模型,对行人违章过街的传播机理进行分析,并通过采集大连西安路人行横道处红灯期间行人违章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的参数β和γ值进行估计,进而对建立的具有迁移性的SIR模型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得到违章过街人数的变化趋势,以此提出减少行人违章过街人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大连市西安路商业区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立足点,对大连市西安路商业区的行人交通特性进行研究,并对该商业区的行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行人步幅调查、行人步速调查、路侧行人流量调查、行人过街流量调查、人行横道使用情况调查等方面,并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研究了该商业区的行人交通现状和交通特性.  相似文献   

4.
为减少低能见度下无信号交叉口过街行人与车辆的交通事故,开展了考虑能见度影响的车辆与过街行人冲突识别研究.结合车辆行人相对位置、速度、加速度、车辆尺寸等信息,构建了过街行人与车辆冲突识别模型,确定了基于人-车间距的交通环境能见度测量方法,给出车辆速度与能见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修正,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冲突识别模型可对过街行人与车辆冲突进行有效识别,冲突识别的准确率为82.4%,该研究可为车-路协同下的无信号交叉口行人和车辆冲突识别提供决策,进而提高低能见度下行人与车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高校出入口行人过街的特殊性,缓解过街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对行人过街特性及过街设施进行研究.以大连交通大学正门前黄河路段为调查对象,进行行人过街特性与机动车运行特性的交通调查.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平峰时段与高峰时段的行人过街特性及行人与机动车冲突特性.基于高校行人过街的特殊性,分析提出了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方案.研究表明,高校行人过街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性,应充分考虑该特性及过街安全性来设计行人过街设施.  相似文献   

6.
对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进行优化组织不仅可以提升交叉口的整体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交通组织内涵.本文首先分析了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行为,指出信号交叉口处行人过街信号灯和行人过街设施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合理设置机动车信号灯与行人信号灯相位、优化行人过街设施.最后以北京市车公庄大街-车公庄北街交叉口为例,从改善信号灯相位和增加行人二次过街设施两个方面来优化交叉口行人交通.改善后,过街行人的绿灯时间增加了33.3%,行人过街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路段行人过街设施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博 《城市交通》2013,(4):52-57,51
当前由于行人过街设施选型不合理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首先揭示了在路段孤立设置人行横道的局限与风险。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针对几种过街设施对行人安全性和过街服务水平的影响展开讨论,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路面增设设施(如人行道路缘展宽、行人安全岛)能够帮助行人安全过街,提高行人过街服务水平,但没有为行人提供优先权;提供配套设施(如凸起斑马线、行人过街信号灯)对提高行人安全性效果最好,但是会增加机动车的延误;如果设置立体过街设施,应充分考虑人性化设计且限制违章过街。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中,路段上的行人过街受到机动车行驶的干扰显著,同时行人过街也会影响机动车的正常行驶,造成了路段的拥堵.本文首先归纳了行人过街设施在人行横道、过街天桥与地下通道、人行便道以及路段行人过街信号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通过合理设置人行横道与行人过街灯、行人便道、过街天桥与过街地道、非机动车道、标识标线来完善行人过街设施的措施;最后以公交长椿街路口东站以东为案例展开行人二次过街信号优化设置的实际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路段和临近交叉口信号联动,晚高峰行人的有效过街时间增加了25%,午平峰长椿街交叉口东进口的被利用绿灯时间增加了20%.  相似文献   

9.
为在仿真模型中更全面地反映行人特性,并研究随机行为对双向行人过街的影响,本文基于社会力模型建立了考虑行人随机行为的仿真模型.分析了随机行为对行人过街的影响,从速度和受力两个方面对行人随机行为进行建模,建立两个不同的行人随机行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在双向行人比例1:1 的条件下,得到了考虑随机行为条件下行人的仿真轨迹和行人平均过街时间与行人总数的关系;此外在不同行人随机行为各向异性参数λαε 条件下,对比分析了仿真过街时间与经验模型过街时间.结果表明,行人随机行为导致过街时间增加,考虑随机行为后,改进模型二能够得到与实际相似的过街轨迹,当0.5<λαε <1时,改进模型二的行人仿真过街时间与利用经验模型得到的过街时间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现行规范对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的设置条件缺少定量分析与理论依据,为保障路段行人过街安全,研究行人过街等待时间、行人安全度及行车延误对行人过街信号设置的影响。基于哈尔滨市某双向6车道主干路无信号人行横道的调查数据,分别构建行人过街等待时间与机动车流率、交通冲突时间与行驶速度、行车延误与过街行人流率的关系模型。以45 s作为过街行人忍受时间阈值,计算得到设置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的机动车流率条件为1200辆·h-1;以1.3 s作为交通冲突时间阈值,得到对应的机动车行驶速度条件为55 km·h-1;以不同服务水平对应的行程车速为依据,给出设置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的过街行人流率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本文分析了信号控制下行人过街的时空分布特性,研究行人过街空间区域最大宽度与时间和人行横道纵向位置映射关系;通过对行人流量和分担率两因素的分析,对行人过街空间区域特性进行数学描述,根据实测数据并利用轨迹提取技术获取行人时空数据,建立了满足过街时间约束下的人行横道宽度优化模型;最后利用长春市4处人行横道的行人过街时空信息,以群体过街时间为验证指标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利用本文建立的人行横道宽度优化模型所确定的行人过街时间在3处地点分别减少5.60%、3.29%和2.58%.本文建立的基于时空安全的人行横道宽度优化方法可为人行横道宽度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韩慧敏  彭宏勤 《湖南交通科技》2007,33(4):134-136,184
结合中国城市的具体情况,阐述了行人过街设施的相关概念,从行人过街人流量的角度介绍了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依据的有关计算,并概述了国内外部分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依据,分析了国内行人过街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设置人性化、科学合理的行人过街设施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城市道路过街行人安全通行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进行过街行人决策风险 试验,对过街行人的感知风险及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过街行人感知风险随机动车 速度变化的规律及过街行人决策行为的损失函数,基于概率论构建了过街行人碰撞风险 概率模型,并标定了在不同车速等级下过街行人的行车延误和碰撞风险损失.研究结果表 明,当行车速度较低时,过街行人采取穿越策略最优;当行车速度处于中等时,过街行人 采取等待或穿越策略损失相差不大,但以穿越较优;当行车速度较高时,由于风险过高, 行人不宜选择穿越,即使过街延误时间增长,对于自身的最优策略应该是等待.  相似文献   

14.
城市干路行人过街设施时空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传统的行人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中,片面强调机动交通的通行效率,常常给行人过街带来很大不便,同时造成安全隐患。首先回顾了国内外行人过街设施布局的相关研究,将上海市2条干路与巴黎、纽约和东京4条干路的行人过街设施进行对比,同时将国内外过街设施信号配时进行比较,揭示了我国城市干路行人过街设施规划及设计的缺陷。基于意愿调查,确定了少年、青年、老年3组行人在各级干路过街的绕行距离阈值和等候时间阈值。以两类阈值为准绳,结合过街步速观测,提出了城市干路过街设施间距阈值与信号控制的最长红灯时间和最短绿灯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高校出入口过街行人与机动车冲突状况,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对高校出入口无灯控路段高峰时段人行横道上行人过街延误进行研究。以吉林建筑大学西门前新城大街路段和吉林财经大学东北门前净月大街路段为例进行交通调查,对高峰时段不同交通量下行人过街延误进行理论计算,与观测统计的行人过街延误实际数据进行对比,行人过街平均延误理论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小。结果表明,城市道路无灯控路段的行人过街延误模型适用于高校出入口无灯控路段行人过街延误的计算。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提出高校出入口路段高峰时段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与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交通行为倾向下路段行人的过街特征,对城市道路无信号控制路段人行横道处过街行人的交通行为倾向展开问卷调查,得出不同年龄段过街行人的交通行为倾向。同时对过街行人进行视频拍摄调查和人工调查,以获取行人的过街时间、延误、速度、紧张度等数据。结合调查数据对行人过街的行为、速度、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不同交通行为倾向对行人过街安全性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稳健型的过街行人安全性最高,其次是影响型、再次是思考型,最后是支配型。研究成果还可作为路段行人过街优化管控策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无信号控制路段上车辆—行人的交通关系,探讨了行人过街主要方式和行为,提出了运用概率论描述行人过街风险的方法.研究了行人安全过街时间、行人可接受间隙、行人理想等待时间等随机变量的特征,提出了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理想等待时间描述方法.构建了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行人过街安全度模型,可计算行人在理想等待时间内安全过街的概率.最后,通过分组模拟,比较了不同车流量、行人流量、车道数和有无二次过街设施情况下的行人过街安全度,并对安全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车流量、车道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无二次过街设施,以上因素可作为行人过街管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检验行人,车辆到达灯控交叉口人行横道的到达规律后,按新颁布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分析计算出有、无行人过街安全岛、行人过街信号灯时,灯控交叉口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能力,并根据行人过街量大小提出了行人过街安全岛,行人过街信号灯和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设置依据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干路设计中,囿于人性化依据的缺乏及片面强调小汽车通行效率,部分过街设施的形式选择不尽合理,给行人过街带来了不便及风险。首先回顾了行人过街设施的相关研究。然后对比了上海、北京、西安4条干路与巴黎、纽约、东京3条干路的行人过街设施构成,揭示了中国干路行人过街设施形式单一且缺乏路中安全岛。基于意愿调查,研究了少年、青年、老年3组行人对不同类型干路过街设施形式的偏好。以公众意愿为准绳,结合干路过街行为分析、事故统计,提出不同环境下干路过街设施选型要求,探讨了立体过街设施及路中安全岛的设置要求。特别指出:"过街行人免遭伤害"应成为干路过街设施选型的重要依据,小汽车通行效率与行人自由程度应为保障过街安全而让步。  相似文献   

20.
行人过街交通是混合交通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解决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与冲突问题是改善我国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方案及其对行人的延误进行研究,意在解决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与冲突问题. 通过总结行人过街行为及需求特性,结合行人二次过街设施的设置条件及评价指标,提出行人二次过街方案,得出行人二次过街延误模型. 并以北京北三环四通桥为例,进行实例研究. 通过仿真模拟,得出行人延误及交通流量等结果,其结果表明,行人二次过街方式能够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性,减小行人过街等待时间,增加行人的通过效率,减少行人违章过街率,从而降低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