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耙吸挖泥船在我国的发展及大型化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我国耙吸挖泥船发展状况的描述,以及国内外疏浚市场对大型耙吸挖泥船需求的分析,从设计、建造、设备配套等主要方面论述了我国自行研制大型耙吸挖泥船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大型耙吸挖泥船采用低压交流电站存在一些问题,文中介绍了电力系统中压等级的划分及中压电力系统在大型耙吸挖泥船上的应用。提出了未来大型挖泥船电力系统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大型耙吸挖泥船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厚恕 《船舶》2006,(5):1-7
文章突出介绍了国外大型耙吸挖泥船近十年来在船型和疏浚装备技术方面的发展与成就,并针对目前国内大型耙吸船的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纪凯 《上海造船》2007,(4):24-27
介绍了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发展简况,重点介绍目前国内正在设计的我国最大的耙吸挖泥船——16888 m3耙吸挖泥船的设计特点,以及该船总体性能和各系统的概要。  相似文献   

6.
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的研制在国内还是一项空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疏浚行业的投入力度将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大型耙吸式挖泥船。本文主要分析国内研制大型耗吸式挖泥船的可行性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陆元龙 《船艇》2003,(10):34-37
近年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环境保护、航道清淤、疏浚、整治、港口建设、水利治理等项目工程的启动,国内市场对耙吸式挖泥船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先后从荷兰购进大型耙吸式挖泥船数艘。同时国内也改装了数艘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并制造了一批1500立方左右的耙吸式挖泥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疏浚粉细砂时普遍遇到装舱效率明显降低的情况,通过大型自航耙吸挖泥船在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采取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单独使用单耙和双耙时自航耙吸挖泥船的粉细砂装舱效率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在相同施工时间下,采用单耙和双耙进行混合施工比单独采用双耙施工,自航耙吸挖泥船对于粉细砂的装载量提高了7%,表明采取单、双耙混合施工能有效的提高粉细砂的v装舱效率。  相似文献   

9.
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发展动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发展动向,以及有关耙吸挖泥船和吸泥管设备的整体设计、全集成驾驶台、动态定位/动态跟踪系统、新型疏浚轨迹显示系统和仿真训I练系统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型耙吸挖泥船在挖掘硬质黏土时,遇到耙齿难以入土、堵耙和闷耙等问题,通过对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原始耙头模型进行研究,采用为耙头配置特殊高压(最大压力为38 MPa)冲水系统的方法,增加了三道高压冲水辅助装置及设计合适喷嘴,成功开发了高效黏土型耙头,有效解决了耙头堵耙、闷耙等问题,提高了船舶施工效率,为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体的概念和方法在知识工程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在企业建模领域引入本体思想,阐述了企业本体结构体系和构建方法即建立静态本体和动态本体,并通过一个实例给出了本体建模的方法体系。基于本体的企业建模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的知识共享和重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利用厦门湾地区多时相遥感图像反演出表层悬沙浓度分布图,进而定性分析不同径流和潮流下悬沙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九龙江河口湾为该地区悬沙浓度最高的区域,分布上具有"西高东低"的特征。全湾悬沙来源主要为两部分:径流来沙以及波浪和潮流掀沙。潮流运动是泥沙输送的主要动力,由于弗劳德数分布不同而引起的潮流挟沙力空间差异,是影响厦门湾悬沙分布的主导因素。利用实测泥沙资料将不同时相下瞬时悬沙浓度转换为全潮平均悬沙浓度以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悬沙浓度具有大潮大于小潮,枯季大于洪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骆立强 《船舶工程》2007,29(5):40-43
文章介绍了电动执行机构在舰船过程控制系统中的使用状况,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电动执行机构在应用中的性能特点,提出电动执行机构发展还应立足于国内市场,重点解决船用化及小型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船底月池内流体固有振荡特性,给出了船底月池内流体固有振荡频率计算公式。同时开展了船底月池流激振荡试验研究,测量得到了月池口流体剪切层自持振荡的Strouhal数,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波浪激励下月池内流体的运动特性。在此基础上预报了实船月池的流激振荡特性。研究成果为实船月池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和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水下爆炸环境中舰船浮筏装置冲击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舰船所面临的水下爆炸冲击环境,研究了船用柴油发电机组的隔振浮筏系统对于水下爆炸冲击的响应特性.通过建立带有设备以及隔振系统的舰船结构连同周围水介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ANSYS/LS-DYNA软件模拟了水下爆炸冲击波在水中的传播及其对船体的流固耦合作用,研究了柴油发电机组、浮筏筏体以及设备基座在爆炸冲击下的动态响应.文中着重分析了不同爆炸冲击因子对船体与浮筏结构的冲击响应的影响,探讨了提高舰船设备抗冲击性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移动通信衰落信道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无线信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对幅度服从莱斯分布和瑞利分布的衰落信道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仿真。建立了多径衰落信道模型,详细分析了BFSK信号在多种衰落信道中误比特率与信噪比的关系,并进行了性能比较。仿真的结果表明,瑞利衰落信道的误比特性能较高斯白噪声信道和莱斯信道的误比特性能更差,且所建立的仿真方法可以作为多径衰落信道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INtools软件及其在项目中的实际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INtools软件的组成和主要功能,重点阐述了INtools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策略以及实际项目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TLP立管系统以丛式方阵排列,台风条件下立管在波浪、海流及平台的联合作用下可能发生碰撞,有必要深入研究TLP串行立管系统的碰撞情况。文章基于DNV-RP-F203规范和Huse半经验尾流模型,提出台风条件下串行立管下游立管来流速度计算方法和立管系统碰撞分析方法,建立串行立管—井口—导管系统耦合有限元模型,研究台风条件下串行生产立管系统碰撞时的力学特性,在整体碰撞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立管局部碰撞精细化分析,对比分析立管局部碰撞理论解和仿真解的不同。结果表明:下游立管来流速度的计算至少采用文中建立的方法迭代3次。串行立管发生碰撞时的最大应力发生在泥面导管处,碰撞位置应力发生了突变;立管发生碰撞的位置在水深100-120 m范围内。立管局部碰撞分析的理论解和仿真解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郑国垠  范军  汤渭霖 《船舶力学》2011,15(12):1451-1462
研究了有限长双层加肋圆柱壳体的低频回声特性,提出了一种近似预报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该方法将回声分为弹性部分和几何部分,弹性部分用薄壳理论求解的包含中间水层的弹性散射波来近似;几何部分用修正板块元法计算的壳体和肋板构成的类似角反射体的几何回声来近似,将两者按能量叠加得到总回声场。低频回声实验的ka值约在5~10之间,通过实测的频率—角度谱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了各种回声的形成机理。最后将实测目标强度与近似理论预报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在大部分角度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0.
The conservation of thermal energy equation applied to the mixed layer of the ocean, has been used to predict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 and the month-to-month changes in the Gulf of Mexico. The model includes the horizontal transport of heat by mean ocean currents and by turbulent eddies, as well as the heating by short and long wave radiation, evaporation and sensible heat given off to the atmosphere. A comparative study is carried out o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heating and transport terms. An objective verification of the skill of the predictions is presented for each season and for the whole period from March 1986 to February 1987. The predictions using only the heating terms have some skill over the control predictions (persistence and return to normal). The skill i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when the horizontal transport of heat by turbulent mixing is included in the model. The incorporation in the model of the Ekman wind drift current anomalies computed from the anomalous surface geostrophic wind improves appreciably the skill of the predictions in winter and fall.The mixed layer depth computed using the Kraus and Turner theory with dissipation, shows that the depths in summer and fall are shallower than in spring and winter. The effect of the shallow mixed layer depth in the model becomes apparent in summer and fall, improving the skill of the predictions in these seasons, with respect to the skill obtained using a constant mixed layer depth of 60 m.The incorporation in the model of the cooling in the mixed layer by turbulent entrainment of colder water from the thermocline, does not improve in an appreciable way the average skill of the predi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