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汉至三国时期中国史籍中开始频繁出现外船踪迹。本文从风帆起源研究及相关理论入手,立足中、西1古代一手文献展开跨地域比较研究,从而勾勒出一幅前2世纪至2世纪之间,风帆与海船技术由地中海向印度乃至中国沿海缓慢"东渐"的"第一次浪潮"的大致图景,并解释了为何这一浪潮在中国激起的反响仅有风帆的产生而未导致海船兴盛。  相似文献   

2.
花生是一种重要的美洲作物。关于其何时何地传入中国,历来众说纷纭。通过分析明清时期与花生相关的文献记载,可知中国并无原产花生;明代浙直地区的“落花生”是一种天南星科植物,并非花生;花生约在崇祯年间传入漳州,又在康熙初年传入福州。  相似文献   

3.
林贻典 《海交史研究》2003,(2):7-17,106
一、再论郑和船队曾经绕过非洲好望角的见解 本人曾提出根据<明史·外国传>记载木兰皮国曾被宣诏而未入贡,并且根据其记载之位置、物产、气候都与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吻合,认为与<毛罗地图>上两段注记关于中国帆船航行的记录可以互相对证,其记载都是真确的.  相似文献   

4.
3至6世纪,中国所知南海以西国家,史载约有40余国.[1]从海道东端即中国方面看,由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利用海道与西域交往的,主要是三国时吴、两晋和南朝诸朝.这一时期,由于各国航海水平的提高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交通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中西间海上交通与交流比之两汉有所发展是以此为基础的.本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海上航线的变化略作探讨.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魏晋六朝时中西间海上航线分为三段.下面略加申说,敬祈教正.……  相似文献   

5.
李云 《海交史研究》2007,46(1):92-103
赫德是近代中西关系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关于他的研究文字不计其数,但提及他与音乐关系的文字却寥寥无几.世人大多知道赫德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核心人物,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曾为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做出过贡献.对这一课题的探讨,有助于拓展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期欧洲汉学家赫师慎、佩初兹和葛式在国际权威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数学的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认识,也反映了当时欧洲汉学界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普遍持有的两种对立态度,一是武断地怀疑某些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源自域外,认为中国数学劣于西方数学;二是肯定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并认为中西数学各有其长处和特色,应平等视之,这也是当时西方汉学界的代表态度.  相似文献   

7.
Kalah是9-14世纪阿拉伯文献中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地名。同时期,唐宋中文史料有关于箇罗、古罗国的记载。以往研究主要是通过将中文地名与其他语言中相关地名进行语音对勘,以此确定地名的方位问题,而对中文史料记录的地名方位信息的梳理和考证重视不够。本文对唐宋时期史料所记箇罗、古罗相关方位信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以明代航海更路史料与之进行检验,认为唐宋史料所记地名方位信息特别是贾耽《路程》中对箇罗方位的记载以及宋代有关古罗的航程记载,是相对可靠的。因此,若基于中文史料所记载的相关方位信息看,唐宋时期地名箇罗、古罗当为一地,位于今天马六甲一带,而与之相关的哥谷罗(葛古罗)当在古罗西面不远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几种类型的现代风帆的基本结构,其中详细阐述了帆翼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及影响空气动力特性的各种参数,然后对当下世界各国风帆助航在船舶上的应用现状做出描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南海交通史研究若干问题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代中国人的海洋观念 <释名>云:"海,晦也,其水黑如晦也."古代中国人从陆地望海,觉得海很黑、很深、很有神秘感.人在黑夜里容易疑神疑鬼,白天则不会,晦暗之处容易产生神秘感.中国人最初对海的观念就是海上有仙.从<史记>开始,古书就记载海上有出产不死之药的仙山,名为蓬莱,蓬莱即是仙人居住的地方.魏晋时期,约有六篇有关海的赋,都提到海上有名山、仙人、异兽,所以中国人最早的海洋观念是与"求仙"有关的.  相似文献   

10.
撒哈剌从元代开始进入中国古代汉语文献中.对于撒哈刺为何种物品,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毛织品,有的认为是武器,甚至有的认为是地名.参照明清两代文献出现的大量关于撒哈刺的记载,撒哈剌应为产于中亚等地的一种毛织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