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莞—惠州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暗挖隧道下穿广深铁路Ⅰ、Ⅱ、Ⅲ线施工时,路基沉降采用自动监测系统监测。从监测项目、沉降监测点布设、监测设备、沉降监测精度与技术要求、监测频率与监测控制值及警戒值方面论述沉降监测;从自动监测系统组成、自动监测信息系统、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和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方面分析自动监测技术;从沉降曲线和沉降数据统计分析自动监测结果;提出采用基于自动全站仪的自动监测系统监测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线路基沉降可行等结论。  相似文献   

2.
分析基于激光技术的路基沉降监测设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电子控制技术在路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现状。论述激光联合电子控制技术的路基沉降监测系统结构、在线监测系统前端单元工作流程和道床沉降监测系统,在运营路线上的2个多月沉降监测表明,其监测效果良好。通过现场监测实验,提出对采用数字逻辑控制技术设备和监测设备的综合应用开展研究等结论。  相似文献   

3.
针对石武客运专线河南段运营期沉降监测项目,系统地总结了路基段、桥梁段、隧道段及各构筑物结合部的沉降监测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并对该高铁线路运营阶段的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沉降监测项目测试数据质量好,达到了预期精度指标。本文所阐述的沉降监测方法可为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期沉降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提出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轨道交通基础结构沉降监测方法,可实现大坡道、不同结构物的在线、分布式连续监测和数据无线传输。研发了轨道交通基础结构沉降实时监测装置。该装置能对沉降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且实时显示结果,并在沉降超限时报警;沉降监测精度可达0.1 mm,超限误报率小于1%;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监测的连续性;通过沉降监测可进一步预测沉降发展趋势。该装置适合关键基础结构地段的长期监测,满足运营中连续监测的需求,并为基础结构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路基沉降是影响高铁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高铁列车速度快、行车密度大,常规沉降监测模式难以满足需要。采用激光敏感半导体等高新技术,探索适合高铁运营线路路基沉降的自动监测系统,以确保高铁运营安全。经室内测试和现场工程实践检验,研制的沉降监测系统与全站仪监测结果相同,而且能适应一定地域范围,成本低,方便实用,可解决路基沉降自动监测和预警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激光准直特性的隧道整体道床沉降图像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实 《中国铁路》2012,(5):84-86
针对乌鞘岭隧道的路基沉降,利用CMOS图像传感器及相关仪器设备,采用二维测量方法对其进行沉降监测,提出乌鞘岭隧道路基沉降监测系统整体方案。阐述CMOS图像传感器测量原理、整体道床沉降监测图像传感器配置、图像采集和处理、数据分析和结果发布,提出以传感网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为基础的乌鞘岭隧道路基沉降非接触在线监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可通过网络发布隧道路基沉降信息,对路基沉降进行预警等结论。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路基沉降监测常用测试方法及工作原理,并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通过现场试验,重点介绍两种不同的监测手段,进行路基沉降监测,根据试验实测的数据进行沉降分析,得到了部分沉降规律.  相似文献   

8.
对路基沉降进行实时且有效的监测,对于维护工程质量,保障通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监测效率,降低监测成本,提出一种基于光笔式机器视觉测量系统的非接触式沉降监测方法,将光笔置于监测靶面之上,通过一个CCD单相机对光笔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图像处理的方法,计算出光笔垂直向下方向的位移,从而达到沉降监测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监测断面处的计算沉降值与实际沉降值基本吻合,相对误差达到了1.75%和1.62%。  相似文献   

9.
多时相InSAR能够对大范围的目标区域进行毫米级精度的地表变形监测,是目前对区域性沉降进行监测的重要手段,利用多时相InSAR技术对高速铁路及沿线区域进行沉降监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郑万高速铁路某跨河特大桥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时相InSAR技术对其受高速列车长期运营载荷和周围人为活动的影响下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监测结果显示,该跨河特大桥区域在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发生了区域性沉降,大桥沿线沉降呈现漏斗状,漏斗底部最大沉降速率达到28.8 mm/a;同时,对比分析多时相InSAR技术监测结果和精密水准监测结果,两者在该区域沉降速率和沉降变形趋势上均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按兰新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监测技术要求,提出采用位置敏感器件(PSD)作为测量元件、GPRS技术作为系统设备间的通信方式,构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监测系统。论述和分析激光敏感半导体PSD的性能及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监测系统设计原理。在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测量方法基础上,完成测量信号处理电路、路基沉降采集器、监测终端的硬件电路设计,以及路基沉降监测系统软件和监控软件设计,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研发基于激光测量、先进传感和无线网络等技术的路基沉降远程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包括表面沉降激光自动测量、路基分层沉降与横向位移同时自动测量、路基横向剖面沉降自动测量和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4个子系统。表面沉降自动测量采用激光测量和自动标定技术实现;路基分层沉降与横向位移同时自动测量采用霍尔传感器、激光测距和倾角传感器实现;路基横向剖面沉降自动测量采用主、从电机带动倾角传感器实现。监测系统经实验室验证及工程化设计,在京沪高铁济南西站现场实验,实现了对路基整体沉降、局部沉降、截面内不同层沉降的长期、全面、远程自动监测。  相似文献   

12.
史平  何越磊 《铁道建筑技术》2010,(5):99-101,107
路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监测是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建设质量的关键性技术之一。针对天津至秦皇岛客专路基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简述了路基沉降监测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介绍了多种沉降监测方法的特点、功能及实施时的设施布置、技术要求等,对基于施工控制的沉降监测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介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监测常用测试方法及工作原理,并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讨论了适用于路堤、地基浅层以及地基深层的沉降监测方法以及提高变形监测精度的方法和措施,分别基于沉降板及传感器方法对某工程实测数据进行了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14.
介绍液体静力水准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总结在高速铁路运营期实时沉降监测中影响系统精度的主要因素及削弱这些因素的方法。通过对液体静力水准系统在某高速铁路运营期沉降监测项目中的监测成果与工人周期监测成果对比分析,表明液体静力水准系统监测方法能够满足运营期高速铁路沉降监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压差沉降监测系统用于地铁施工期间对结构物进行沉降监测。介绍了压差沉降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从部件选型、安装工艺、验收标准等三方面阐述了系统的应用原则。该监测系统在青岛地铁的应用效果表明,只要保证合理的部件选型,实施正确的安装,严格进行重点项的验收,系统就能有效监测地铁施工期间的结构物沉降。  相似文献   

16.
郑西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监测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的特殊要求,分析采用既有2种路基工后沉降监测方案存在的不足。根据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发展和在土木工程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探讨光纤光栅传感器沉降监测系统在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工后沉降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结论:通过分析与探讨,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沉降监测系统,可实现长距离(50 km)准分布、多测点、多参量的测量,测量精度高,可精确测出小于0.1 mm(相对基准点)的垂直位移的变化,适于长期实时监测,且不受电磁干扰。能满足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路基进行长期工后沉降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随着高速及重载铁路的发展,路基沉降已成为列车运营安全控制要素,大量路基病害均与此有关。本文通过铁路路基沉降病害特征、作用机理及沉降预测方法的研究,并对传统路基监测方法和三种新型路基沉降监测方法(车载探地雷达监测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和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技术)进行分析,为铁路路基沉降病害监测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铁路路基沉降主要来自路基本体和地基两个方面,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2)沉降预测方法主要是基于已有的监测数据,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3)传统的监测方法已不满足高效、无损、实时的现代监测要求,新型监测方法基本满足要求,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在铁路路基沉降监测方面,有向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国内某高速铁路采用桩板结构加固路基,经现场监测证明其对路基沉降变形的控制达到工程要求。本文通过对比两种常用的桩基沉降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沉降量与现场监测的实际沉降值,讨论其对桩板结构沉降计算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种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并不适用于桩板结构的沉降计算。  相似文献   

19.
结合轨道交通的典型基础结构和沉降监测要求,对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基础结构沉降实时监测系统软硬件进行了设计和现场实施,实现了对典型基础结构沉降的实时、连续、在线、自动检测,实现了结构物随时间发展的相对沉降、不同结构物之间沿线路纵向相对沉降、同一结构物沿线路纵向相对沉降、同一结构物沿线路横向侧倾等状态的监测,并尝试将列车运行时的车致动力响应与基础结构的长期沉降建立联系。系统经现场验证,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速铁路运营监测中重点监测段落划分及沉降监测等问题,以本次复测和竣工复测的CPⅢ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轨道监测软件分析CPⅢ点位横向、垂向变化对轨道线形的影响,沉降量最大值为-44. 0 mm与工务段提供的重点沉降监测数据一致;经过对不同段落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性较高,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较好地解决了重点段监测划分及沉降监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