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硬质沥青高温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沥青路面车辙是当前高速公路最主要的早期损坏形式。通过沥青动态剪切流变试验、粘度试验及混合料的车辙试验,对硬质沥青、改性沥青和70#沥青的高温性能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硬质沥青的高温性能较为优越:  相似文献   

2.
硬质沥青的使用对于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模量,改善路面抗车辙能力,提升道路耐久性大有裨益。但硬质沥青内部存在硬质组分含量高,胶结料体系黏度大的特点,使其在应用中存在施工温度高、污染物排放大、不利于道路领域节能减排的缺陷。研究将自制有机降黏型温拌剂以不同掺量加入硬质沥青中制备出温拌硬质沥青,然后对自制温拌剂加入前后硬质沥青的主要技术指标、表观黏度、微观形貌变化及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对于拓展硬质沥青在我国道路工程领域的低碳化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利用阿布森法提取旧沥青混凝土中的沥青,将其与新的AH-90道路石油沥青混配,考察对AH-90道路石油沥青中加入回收沥青的混合沥青与纯AH-90道路石油沥青的黏度和车辙因子的影响,得到结论:回收沥青可增加AH-90道路石油沥青的黏度,温度低时黏度增加明显;回收沥青可降低AH-90道路石油沥青的车辙因子,温度低时,车辙因子减小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朱子义 《湖南交通科技》2010,36(1):16-17,23
通过对硬质沥青(A—30#)混合料、重交沥青(A—70#)混合料及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单轴贯入试验和车辙试验,对比分析了3种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结果表明:硬质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剪性能优于重交沥青和改性沥青混合料,其抗高温车辙能力强,适用于中面层铺装。  相似文献   

5.
硬质沥青高温牲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沥青路面车辙是当前高速公路最主要的早期损坏形式.通过沥青动态剪切流变试验、粘度试验及混合料的车辙试验,对硬质沥青、改性沥青和70#沥青的高温性能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硬质沥青的高温性能较为优越.  相似文献   

6.
进行浇注式岩沥青改性硬质沥青胶结材料基本性能试验研究。对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和质量损失等基本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岩沥青改性硬质沥青随岩沥青掺量的增加,软化点、闪点增加,针入度、延度和质量损失量降低;随着复合改性剂掺量增加,软化点增大幅度较高,针入度、闪点有所增大,延度和质量损失略有下降。当掺配比例为m(石油沥青)∶m(天然岩沥青)∶m(复合改性剂)=82.5∶12.5∶5.0时,岩沥青改性硬质沥青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重载交通高温条件下路面车辙问题,采用硬质沥青提升路面抗车辙性能,开展硬质沥青高模量混合料设计研究,分别评价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抗疲劳性等路用性能,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和路用性能跟踪观测,深入验证。结果表明:硬质沥青高模量混合料动态模量超过18000MPa,60℃动稳定度达6349次/mm,四点弯曲疲劳寿命(230με)超过90万次,性能显著优于SMA-13,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8.
透水性沥青路面是海绵城市特有的路面结构形式,高黏沥青作为该路面结构保持稳定路用性能的核心材料,其高温性能至关重要.将3种不同类型的高黏剂分别掺配70号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并进行动力黏度试验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探究高黏剂对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高黏剂含量越高,高黏沥青的抗高温流变性越强;...  相似文献   

9.
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对复合改性煤沥青的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改性煤沥青的复数模量和相位角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有利于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复合改性煤沥青抗车辙因子顺序为:D-4>D-3>D-1>D-2>D-0.复合改性煤沥青的动态剪切模量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大而不断增加,相位角和复数粘度则逐渐减小.利用简化后的Ca...  相似文献   

10.
结合新疆克拉玛依石化大道和昌盛路工程实例,通过50#硬质沥青、集料及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及检测来评价KLM-50#沥青的高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夏季炎热地区的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表面层可采用改性沥青。而中、下面层可以采用高温性能优良的硬质沥青体现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纤维在沥青及沥青混合料中的作用机理,掺加不同含量的纤维.对沥青玛蹄脂做延度、软化点、DSR、BBR和吸持性试验等,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纤维及纤维含量对沥青玛蹄脂的性能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加一定含量的纤维可以有效的改善沥青玛蹄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复合改性沥青浇筑式混凝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结合料在浇筑式沥青混凝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对普通改性沥青、湖沥青复合改性沥青、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和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进行基本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沥青更适合用于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对3种复合改性沥青的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进行刘埃尔流动度、贯入度、低温弯曲和疲劳试验,研究3种复合改性沥青的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施工和易性、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和疲劳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浇筑式性能与湖沥青复合改性沥青浇筑式性能相当,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浇筑式更适合于寒冷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3.
复合改性沥青浇筑式混凝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结合料在浇筑式沥青混凝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对普通改性沥青、湖沥青复合改性沥青、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和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进行基本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沥青更适合用于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对3种复合改性沥青的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进行刘埃尔流动度、贯入度、低温弯曲和疲劳试验,研究3种复合改性沥青的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施工和易性、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和疲劳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浇筑式性能与湖沥青复合改性沥青浇筑式性能相当,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浇筑式更适合于寒冷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4.
程明 《山西交通科技》2010,(5):23-24,27
从混合料的最大公称粒径入手,对比了不同最大公称粒径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及水稳性等路用性能,为混合料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SBS改性沥青属物理共混改性,普遍存在着改性剂与基质沥青相容性差、热稳定性不足的问题。而PPA对沥青的改性属于化学改性,可有效弥补传统SBS改性沥青的不足,提高其路用性能。通过对不同掺量的SBS(3%、4%)与不同掺量的PPA(0.5%、1.0%、1.5%和2.0%)的复合改性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5℃延度、旋转粘度、RTFOT、PAV老化后的技术指标以及PG分级等技术指标进行试验分析,并横向比较SBS+PPA与SBS改性沥青的性能变化关系,分析评价PPA加入沥青中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PPA加入到沥青中,可有效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耐老化性能,改善改性沥青的热存储稳定性。通过复配改性的沥青相容性好,且能有效提高其低温抗裂性,用部分PPA替代一部分SBS改性剂可达到成品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且降低了改性沥青的成本。  相似文献   

16.
采用3%、4%以及5%3个不同的设计空隙率进行Sup-20混合料的设计,并对这3种混合料的高温、低温、抗水损害、疲劳性能进行室内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形成较为良好级配的基础上,混合料的设计空隙率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4%设计空隙率设计的混合料可以获得优良的高温性能,而5%设计空隙率设计的混合料则具有略好的低温、水稳定性以及疲劳性能,3%设计空隙率设计的混合料各种性能都不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7.
SBS改性沥青能够提高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能力,并使之具有较好的水稳定性和抗老化能力。基质沥青标号和产地不同,生产的改性沥青的性能也不一样,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也有差异。设计与施工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基质沥青进行改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软化点、布氏黏度、复数模量G*、相位角δ、车辙因子G*/sinδ及ZSV等指标研究不同TLA掺量下的湖沥青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研究结果表明,TLA的掺入可有效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软化点指标、黏度指标、复数模量G*指标及蠕变恢复试验ZSV指标表明TLA掺量在25%时,湖沥青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改善更为显著,车辙因子G*/sinδ指标表明,TLA掺量为35%时,沥青胶结料高温性能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沥青混合料离析程度对沥青路面路用性能的影响不同,以某一级公路为研究对象,现场取样后进行室内试验研究。通过PQI无核密度仪对沥青混合料密度进行测定再换算为空隙率,根据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将离析分为细集料离析、无离析、轻度离析和重度离析。通过室内试验得出:细集料聚集部位其高温稳定性下降约51%,粗集料聚集部位高温稳定性下降约25%~50%;细集料聚集部位低温抗裂性提高了约87.66%,粗集料聚集部位下降了约14%~51%;细集料离析时水稳定性提高了约9.93%,粗集料离析时下降了约7.5%~38.6%;细集料聚集部位的抗疲劳性提高了约9.68%,粗集料聚集部位下降了约36%~65%。通过对山西省某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离析部位的实地勘察,得出通过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混合料拌和及运输过程、严格控制摊铺机的选择和摊铺操作及添加合适的外加剂可以控制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避免出现离析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