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采用两步法分离出脐血CD34+细胞,比较研究了胎肝无细胞悬液及IL3+IL6+GM-CSF+EPO两种情况下脐血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结果表明胎肝无细胞悬液对粒系-单极系祖细胞(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formingunit,CFU-GM),红系暴式集落形成单位(Burst-formingunitoferythroid,BFU-E),多向祖细胞(Mixedcolony-formingunit,CFU-MIX)3种集落的扩增效果明显优于4种造血因子联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血造血细胞扩增对于成人脐血移植有重要意义。胎肝无细胞悬液的扩增成功表明其可代替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并可作为一种效果优良、价廉的扩增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的变化,探讨GM-CSF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GM-CSF[10μg/(kg.d),共7 d]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的绝对计数。应用酶联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及10例健康者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M-CSF组在应用GM-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数明显增高,于第7天达到高峰(P<0.05);心肌梗死患者血CRP、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GM-CSF组与对照组相比,CRP水平从第3天时开始升高,第10天时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别(P<0.05);两心梗组在IL-6及TNF-α水平上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GM-CSF可有效的动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亦可增加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患者中CD4~+CD25~+T细胞与CCR4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全身及肿瘤局部的免疫状态及其与CC类趋化因子受体-4(CCR4)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鼻咽癌患者组织(25例)及外周血(35例)中CD4~+CD25~+T细胞与CCR4阳性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鼻咽癌组织及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及CCR4阳性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细胞在鼻咽癌组织中的比例高于外周血(P<0.05),而对照组外周血与组织中却无明显差别(P>0.05);鼻咽癌Ⅲ+Ⅳ期组织中的 CD4~+CD25~+T细胞比例高于Ⅰ+Ⅱ期(P<0.05),外周血中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鼻咽癌组织及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与CCR4阳性细胞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鼻咽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肿瘤局部免疫抑制更为严重;CD4~+CD25~+T细胞的比例与鼻咽癌分期相关,分期越晚,该细胞比例越高;CCR4在介导CD4~+CD25~+T 细胞趋化到肿瘤局部的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持续静压力和人牙周膜细胞对体外诱导脐血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样细胞的影响,初步探讨静压力和牙周膜细胞在正畸性骨改建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收集单个核细胞.用组织块酶消化法培养获得牙周膜细胞.建立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下层接种脐血单个核细胞,上层接种牙周膜细胞.A组为单核细胞与牙周膜细胞共培养加力;B组为单核细胞培养加力,另设不加力对照组A'、B'组.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及TRAP染色,骨磨片染色等方法检测破骨样细胞的形成及功能.结果 A组下层细胞在加力后第2天出现细胞融合现象,3 d时可见明显的多核破骨样细胞,TRAP染色阳性,骨磨片染色可见典型的骨吸收陷窝.其他组仅有极少量多核细胞形成,未见骨吸收陷窝.结论 静压力作用下,牙周膜细胞可以刺激脐血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样细胞. 相似文献
5.
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自体外周血纯化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D4 CD25 T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15例接受自体外周血纯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SLE患者列入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动态监测移植前及移植后3、6、12、24个月的CD4 CD25 T细胞表达水平。结果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SLE患者外周血的CD4 CD25 T细胞表达明显低下,移植后3个月出现增高,移植6、12、24个月后达正常水平。复发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非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 细胞移植可通过促进CD4 CD25 T细胞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人破骨样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探讨1α,25-(OH)2D3、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前列腺素E2(PGE2)等骨吸收刺激因子对破骨细胞分化、增殖和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正畸牙齿移动的生物力学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脐血单核细胞接种于预置盖玻片和骨片的24孔培养板中,实验组分别加入诱导因子1α,25-(OH)2D3、M-CSF、PGE2,对照组不加,每3 d换液一次,培养7 d。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TRAP染色等方法观察破骨样细胞的形成情况。结果第3天实验组单核细胞出现融合趋势,第7天TRAP染色可见阳性的多核破骨样细胞,但尚未形成骨吸收陷窝,以1α,25-(OH)2D3组破骨样细胞形成数量最多。结论脐血单核细胞经1α,25-(OH)2D3、M-CSF、PGE2体外诱导培养后可分化为TRAP( )多核的破骨样细胞,且10-8mol/L的1α,25-(OH)2D3具有最强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骼肌中CD1a+ 细胞的形态、分布及功能.方法 4例人骨骼肌样本采用CD1a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骨骼肌纤维之间、肌束膜和肌外膜的血管壁、神经纤维、脂肪组织中的CD1a+ 细胞呈带状、灶状或散在分布.CD1a+ 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常有突起.突起粗细、长短、多少不等,其突起可与周围或远处的CD1a+ 细胞或突起相连;骨骼肌纤维之间的CD1a+ 细胞也可与肌膜紧密相连.结论骨骼肌纤维之间的CD1a+ 细胞可能是肌卫星细胞的某一分化阶段;骨骼肌中各种组织内的CD1a+ 细胞也可能是相应组织成熟细胞的前体状态,并参与相应组织结构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椒蒿挥发油对自身免疫性睾丸炎小鼠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 雄性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橄榄油组、椒蒿组),采用睾丸内注射冰醋酸的方法造模,各组都在手术前3天开始灌胃,手术后继续灌胃,共连续灌胃24 d(盐水组只灌胃,不手术).分别于术后3周、9周取外周血,通过流式细胞仪对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术后3周,模型组、橄榄油组、椒蒿组小鼠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此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周模型组与橄榄油组小鼠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S),椒蒿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椒蒿能使自身免疫性睾丸炎小鼠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提高,后者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成人脂肪源Flk1+CD31-CD34-细胞向胰岛样细胞分化。方法首先将成人脂肪源Flk1+CD31-CD34-细胞培养在含适当浓度的B2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培养基中诱导,接着更换诱导培养基,用含适当浓度的β细胞调节素、尼克酰胺等高糖无血清培养基诱导细胞向胰岛样细胞分化。用RT-PCR法检测诱导前后nestin、ngn3、胰岛素启动子因子1(IPF-1)、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诱导前后nestin、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的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诱导前后细胞分泌胰岛素情况。结果成人脂肪源Flk1+CD31-CD34-细胞经第一阶段的诱导后可分化成nestin阳性的祖细胞,继续诱导6 d后变圆的细胞逐渐增多,并最终聚集成团。免疫荧光实验证明经诱导后的细胞表达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等内分泌激素;放免分析结果表明,诱导的胰岛样细胞团可以分泌胰岛素。结论成人脂肪源Flk1+CD31-CD34-细胞具有胰腺干祖细胞的固有特征,极有可能作为种子细胞用糖尿病的细胞治疗。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5):755-759
目的比较乳腺珠蛋白A(MGBA)抗原特异性CD8~+CTL细胞与CI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提纯单个核细胞,体外分离、诱导培养成树突状细胞(DC)、CTL和CIK细胞,用免疫磁珠法从CTL细胞中分选CD8~+CTL细胞;用表达乳腺珠蛋白的重组腺病毒(Ad-MGBA)转染DC细胞后,经刺激制备MGBA抗原特异性CD8~+CTL与CIK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杀伤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 CD8~+CTL和CIK对表达MGBA抗原的乳腺癌MDA-MB-415细胞杀伤率分别是63.07%和48.35%(P<0.05);对不表达MGBA抗原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杀伤率是14.62%和29.29%(P<0.05)。结论抗原特异性CD8~+CTL对表达该抗原的乳腺癌杀伤效果高于CIK细胞,而对不表达该抗原的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效果低于CIK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有无白细胞介素-6(IL-6)的两种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的诱导作用及效率。方法通过两步法,采用两种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诱导CB-MNC分化为DC,即FST组和FST6组,分别为Flt3配体(FL)+干细胞因子(SCF)+促血小板生成素(TPO)、FL+SCF+TPO+IL-6。倒置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比较两组间同样条件下诱导的DC数量、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 1FST组培养的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分别为CD1a(11.83±3.45)%、CD83(31.15±8.35)%、CD11c(95.18±2.92)%、CD40(93.10±5.26)%、CD86(86.24±7.17)%,同等条件下获得上述表型的细胞(2.03±0.13)×106个;2FST6组培养的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分别为CD1a(13.62±4.05)%、CD83(27.82±8.81)%、CD11c(83.29±5.31)%、CD40(85.30±6.85)%、CD86(78.86±2.23)%,同等条件下获得上述表型的细胞(2.58±0.11)×106个DC。两者均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IL-12、IL-10的功能。结论 FST组和FST6组通过两步法均能成功诱导出功能性成熟的DC,FST6组诱导DC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人脐血CD_3AK细胞生物活性及抗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CD3McAb)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2(rhIL- 2)共同诱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以制备CD3AK细胞,动态观察其体外增殖能力、杀伤活性、免疫表型变化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方法 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细胞杀伤活性,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细胞免疫表型,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干扰素 -γ(IFN- γ)、白细胞介素 -6(IL- 6)的水平。结果 脐血CD3AK细胞在第2周增殖能力最强,增殖倍数为78.56;培养至第12天的脐血CD3AK细胞杀伤活性最高,并对多种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表型分析脐血CD3AK细胞属异质性细胞群,培养第7、14 天,群体中 CD3+、CD8+、CD25+、CD38+、CD16+及 CD56+ 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增加(P<0.01); CD3 AK细胞培养至第 3 天的上清中 TNF -α、IFN -γ、IL -6 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脐血CD3AK细胞是一种具有广谱杀瘤活力且增殖活性强的免疫细胞。本研究为脐血 CD3 AK细胞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胎盘、脐血和骨髓来源的贴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胎盘、脐血和骨髓来源的贴壁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为间充质干细胞(MSC)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组织,60 g/L羟乙基淀粉和密度梯度离心两步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进行贴壁培养,观察不同来源MSC的生长、增殖和表面标志的表达并做比较。结果胎盘来源的贴壁细胞为一种混合性细胞,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可以获得形态不均一的贴壁细胞,二者在生长规律和形态学特征上与骨髓基质相比有一定差异性,CD106、CD44在三种细胞均有表达。结论胎盘和脐血来源的贴壁细胞具备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取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磁珠分选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传代细胞分别加入成骨诱导剂和成脂诱导剂培养,并通过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对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形态进行鉴定。结果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其经成骨、成脂诱导培养3周后形态、体积发生明显改变。茜素红染色显示细胞团中央能形成钙化结节;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质内出现橙红色脂滴。结论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后可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并具有明显的成骨和成脂细胞形态,表明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5.
Tenascin、CD34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Tenascin、CD34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收集我院1995年-2003年期间切除的胆管癌标本33例和正常胆管组织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其Tenascin、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Tenascin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8%(27/33),其中病理分级Ⅰ级、Ⅱ级、Ⅲ级的阳性率分别为71.4%、82.4%和88.9%,但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正常胆管组织中未检测到Tenascin表达。CD34在胆管癌组织中广泛表达,在正常胆管组织中仅有少量表达,两者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ena-scin可以作为胆管癌的肿瘤标志应用于临床诊断,CD34可作为预测肿瘤转移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