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内河航道生态护岸的发展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近几年浙江省内河航道建设中采用的生态护岸型式,分析总结适合限制性航道的生态护岸形式并进行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2.
李明  刘怀汉  刘奇 《水道港口》2023,(6):917-923
长江航道作为长江保护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推动建设生态航道工程,在生态航道基础理论、生态结构与工艺、大面积生态修复与涵养、环保施工与环境监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初步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并在多个大型航道工程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果,技术水平已处于我国内河航道前沿。通过对长江生态航道技术最新进展与不足进行梳理与总结,从建设理念、基础理论、建设技术、绿色运维技术和生态航道监测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强化长江生态航道技术理论,为长江航道后续发展提供指引,也为我国内河生态航道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内河生态航道建设有利于协调生态保护和航道工程的关系。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内河生态航道建设是水运行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谋求航道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分析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本文从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理论框架出发,系统论述国内外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的相关理念、技术和发展前沿,总结了我国内河生态航道的成绩和不足。结合国内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现状,提出下一步需要重点开展生态航道架构及评价方法、生态修复、生态航道影响与效应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生态航道是航道整治建设的大趋势,航道建设中的挡土墙需改变原有非生态的结构形式,尽可能实现生态化、人性化、景观化等多功能目标。重点阐述几种应用于航道整治护岸工程中的生态挡土墙的结构及应用,探讨生态挡土墙在航道护岸工程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徐峰 《水运管理》2002,(1):20-22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交通行业文明建设,交通部从2000年起在全国交通系统开展创建“文明样板航道”活动,2000年7月制定了《文明样板航道标准》,8月成立了交通部文明样板航道创建领导小组。交通部水运司作为文明样板航道创建办公室,首先将京杭运河、长江等水运地位特别突出的航道作为文明样板航道创建工作的重点。京杭运河苏南段和浙江段先后于2001年5月和8月通过交通部的验收。京杭运河江南段(江苏谏壁船闸至浙江三堡船闸308公里航道)被命名为全国首条“文明样板航道”。 一、深刻认识开展创建“文明样板航道”活动的…  相似文献   

6.
任强 《中国水运》2013,(12):228-229
生态护岸技术具有生态、美观、环保的功能,是当前护岸发展的主流方向,文中分析了生态护岸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并且介绍了主要的生态护岸结构型式以及生态护岸技术在江苏省内河航道的应用情况,对我国建设以及治理内河航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巍 《中国水运》2014,(11):29-31
在理清数字航道建设内容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数字航道运行下长江航道维护管理框架,针对助航设施、航道巡航、航道探测、航道测量、航道疏浚等传统航道维护业务展开深入分析,给予生态航道建设提出各业务的管理要求、管理模式以及数字航道下新模式的管理流程,并以武汉航道管理处为典型代表,详细阐述了具体业务的实施流程,构建了基本管理模式,为长江数字航道示范及全河段建设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8.
徐峰 《珠江水运》2002,(2):8-10
交通部为进一步推动全国交通行业文明建设,从2000年初起在全国交通系统开展创建“文明样板航道”活动,同年7月制定了《文明样板航道标准》,8月成立了交通部文明样板航道创建领导小组。交通部水运司作为文明样板航……  相似文献   

9.
针对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工程河段水生生物种类多样,如何在航道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有效控制和缓解,是摆在深水航道建设者面前的全新课题。对此,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通过研发整治建筑物新型生态结构、强化现场实时监测、推行环保监理制度、设置停工期和生态补偿等方式,对航道治理工程环保建设进行了有益地实践和探索,效果显著,可供其他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0.
干线航道是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县级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门在进行干线航道建设的时候,却忽视了对支线航道的建设和养护,使得支线航道的发展滞后于水运事业的发展.笔者现就加强支线航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汤渭清 《中国水运》2014,(6):150-151
航道护岸工程是路堤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进行能量、物质交换的枢纽地带,硬质护岸的使用严重影响了河流水质环境的改善和景观生态功能的提高。针对硬质护岸给河流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影响,探讨了硬质护岸的生态修复方法及其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广州大冲口涌及东塱涌硬质护岸进行了生态和景观修复设计。生态修复技术有效的解决了硬质护岸给航道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同时为构建绿色生态文明航道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航道数字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数字航道的概念及其组成,并对在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实施数字航道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应当加快本区数字航道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河流兼具发电、供水、防洪和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时,航道承载力如何兼顾多目标协同发展及量化问题成为当前航道建设研究的重要问题。运用改良变异法,并结合航道承载力对生态、经济、河流多功能利用等目标的承载水平评价值,对航道承载力进行协同互适的调控,计算出多目标协同下的最大航道尺度,并通过AE航道作为算例对评价模型与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出的最大航道尺度可缓解当前航道建设与经济、生态和河流多功能利用发展中的矛盾;计算模型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甘肃省航道建设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将生态学的概念引入到航道建设中,阐述了航道的生态设计理念.航运安全不应该仅仅是狭义的航运人员及船只的安全,还应扩展到航道沿线水生态系统的安全.进一步提出生态航道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方法,构成完整的评价体系,对甘肃省航道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光富 《珠江水运》2004,(12):28-28
2004年11月4日至7日,交通部在肇庆市组织召开了广东省西江南江口至肇庆段文明样板航道评审会.评审专家分成航道、海事、纪检运管三个小组,按照交通部制定的<文明样板航道标准>,对创建工作进行了现场评审和明察暗访.专家们一致认为,广东西江南江口至肇庆段103公里航道符合交通部颁布的文明样板航道标准,建议评定为国家级文明样板航道,提请交通部文明样板航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相似文献   

16.
以国家号召发展长江航道为背景,在生态航道建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以满足生态效益需求为核心,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长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目标,实现长江航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江航道承载力概念。借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运用系统理论、协同理论等理论对航道承载力系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航道承载力的定义、内涵、特征及航道承载力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孙俊 《中国水运》2002,(9):44-45
长江南京航道局担负着长江下游干线846.6千米航道的维护管理及航养费征稽任务.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及文明执法水平,确保航区航道标正灯明、更加畅通,自2001年初,在全局开展了争创全国文明样板航道活动.11月初,上海航区经长航局专家组检查验收,被命名为"文明样板航道"称号,为下一步接受交通部的检查验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楼飞  季岚  李蕙  丁洁 《水运工程》2023,(1):75-81
针对长江口北港、南槽生态航道的建设问题,通过分析区域环境特点和航道发展需求,梳理已建的长江口深水航道生态化建设情况,提出长江口生态航道建设的核心和模式。结果显示:1)南槽和北港生态航道的建设需以确保河势格局稳定为基础;2)需与滩涂保护、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形成联动布局;3)需积极研发和应用生态结构,构筑“人工生态礁体”群,优化河口综合环境;4)需结合滩涂泥沙资源需求和航道建设自身筑堤用沙需求,实现航道疏浚土的资源化、生态化利用;5)需强化建设运营中科学的管控体系、生态补偿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为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创建、生态廊道构建,推动旅游航道发展,结合全国首条以绿色航道命名的“锦江绿色航道项目”工程实践,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绿色旅游航道建设理念,“节能低碳、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航景融合、安全畅通、智慧建养”的绿色旅游航道建设目标体系,“生态、旅游、休闲”为特色旅游航道,构建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旅游航道顶层建设理念体系。研究成果可为交通运输部门推动旅游航道绿色发展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赵刚 《珠江水运》2002,(9):39-40
2001年12月,广东省交通厅部署将西江南江口——肇庆段创建为国家级“文明样板航道”。 广东创建全国“文明样板航道” 交通部决定从2000年起在全国交通系统中开展创建文明样板航道活动。随后,全国交通系统掀起了创建文明样板航道的高潮。2001年8月,京杭运河苏南段、浙江段航道通过了交通部的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条文明样板航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