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研究直投式干法橡胶沥青混合料与SBS改性沥青之间的性能对比,干法橡胶沥青混合料在压实度、摩擦系数(体现行车安全性)、弯沉方面比SBS更好,在渗水系数、平整度方面两者均能很好的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且在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及经济效益方面明显优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2.
制备橡胶高粘高弹改性沥青,并分别采用橡胶沥青、SBS改性沥青、橡胶高粘高弹改性沥青配制OGFC路面,对其路用性能、降噪性能、抗滑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橡胶高粘高弹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优异,动稳定度、飞散、析漏损失明显优于橡胶沥青和SBS改性沥青,并且具备较好的降噪和抗滑性能。  相似文献   

3.
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和水损坏是目前南方湿热地区高速公路路面的最主要的早期损坏形式。依托衡炎高速公路路面工程项目.对50号硬质沥青、70号重交通沥青、SBS硬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低温抗裂性能、水稳定性能和抗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并对铺筑试验路进行了施工工艺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50号硬质沥青可大幅度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高温抗变形能力、抗水害能力和抗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超薄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低温施工,引入一种可以降低混合料拌和摊铺压实温度的温拌改性沥青技术,通过试验研究了温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路用性能,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试验证明,温拌改性沥青超薄混凝土与热拌沥青混合料一样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并能在更低的气温下施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是一种通过提高沥青路面的劲度模量,来提高沥青路面高温抗车辙性能的新型材料。针对高模量改性剂PR.Modulus干法工艺制备的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展开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高模量剂PR.Modulus的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可以有效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能保持不变,水稳定性能也有所提高。对动态模量试验数据的分析得知,提高沥青混合料弹性模量可以有效减缓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高粘度沥青SMA桥面铺装层及SBS高粘度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采用新的铺装形式,在桥面总厚度不变前提下采用SMA-13(4.5cm)薄层铺装代替AC-13C(4cm)+AC-20C(4cm),通过原材料优选与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同时对该结构的摊铺、碾压等施工工艺进行严格控制,使SMA铺装层的水稳定性能、抗高温车辙能力、抗裂性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湖北汉英高速公路谌周段特大桥进行了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7.
SBS改性沥青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抗低温能力;较好的抗车辙能力;改善了沥青的水稳定性;提高了路面的抗滑能力;减少了沥青的老化等,在国内高等级公路、城市干道和机场跑道等的广泛应用。本文结合长余高速公路施工实践,从SBS改性沥青的优良性能和施工工艺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使用新型除冰盐除冰雪后,沥青路面出现沥青软化、沥青膜剥落、混合料松散等新型病害而导致沥青路面耐久性下降。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沥青路面受除冰盐侵蚀环境,对沥青结合料性质、沥青-矿料界面黏附状况以及沥青混合料力学强度等指标的测定,分析沥青、沥青-矿料界面及其混合料在不同除冰盐浓度、不同侵蚀时间条件下的性能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新型除冰盐的侵蚀作用下沥青结合料发生软化;沥青与矿料的黏附性下降,出现沥青膜剥落现象;降低沥青混合料的劈裂抗拉强度。通过对比试验可知SBS改性沥青在抵抗除冰盐方面性能要优于基质沥青,微量增加沥青用量对混合料抵抗除冰盐侵蚀性能提高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使用高聚物改性乳化沥青胶结料和适宜的矿料,进行了高聚物改性乳化沥青冷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研究,并对冷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低温弯曲、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性能等路用性能展开评价。研究表明,冷拌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能,路用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10.
废弃石油沥青纸胎油毡中含有大量的高软化点沥青和油胎纸纤维。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废弃石油沥青纸胎油毡对基质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探讨废弃沥青纸胎油毡用于沥青改性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废弃油毡改性沥青混合料作铺垫。在基质沥青中分别添加3%、5%、7%、9%掺量的废弃油毡进行动态剪切、针入度、软化点、黏度试验。结果表明:废弃油毡的掺入提高了沥青的高温性能,降低了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另一方面也表明废弃油毡改性沥青制备时,不同的搅拌方式对制得的改性沥青性能有着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沥青基本性能和动态剪切流变性能的测试,分析研究了一种50目废轮胎胎面胶粉改性沥青的工艺参数和性能指标。研究表明,这种胶粉具有较好的高低温性能和高温存储稳定性,常规性能指标高于一些项目标准,路用性能等级能达到PG76。随着胶粉掺量的增加,沥青的软化点、延度、老化延度、弹性恢复、粘度、DSR值都呈上升变化趋势,此种胶粉掺量16%左右为宜;添加少量SBS的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较胶粉改性沥青具有更好的低温性能和高温抗车辙性能,老化后5℃的延度有明显的提高,路用性能等级能达到PG82。  相似文献   

12.
代声庆 《中国水运》2010,(10):211-212
文中结合安徽合淮阜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合同文件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特点,严格按照试验规程的试验方法,对SMA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检验及分析,重点对SMA玛蹄脂混凝土抗滑性能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总结级配规律,探讨SMA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库车SBS改性沥青试验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改性沥青产品之一的库车SBS改性沥青,同现行国标中的重交道路沥青相比,具有更加优越的水稳性、高低温性能、疲劳耐久性能等;与其他品种改性沥青相比,具有更优良的低温性能。近年来,随着SBS改性沥青技术的不断成熟,SBS改性沥青已被纳入我国《公路改性沥青施工技术规范》,并被公路届同仁广泛认可为为寒冷重交通地区及高原严寒地区沥青路面的首选产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废弃食用油作为再生剂,研究废食用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获得再生沥青混合料中废食用油的合理掺量范围。研究过程中,将废食用油、回收沥青混合料(RAP)、基质沥青和新集料重新拌和,通过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车辙试验和浸水汉堡车辙试验检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分析废食用油对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RAP的掺量为30%~40%,废食用油的掺量为10.5%~12.5%时,废食用油再生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水稳定性及高温稳定性,能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分析总结了几种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的试验方法,并比较其特点,推荐车辙试验作为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结合南方某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形式,对AC-13、AC-20和AC-25三种级配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高温车辙试验,并分析了不同厚度与动稳定度及永久变形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针对酸性集料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差的特点,采用不同抗剥落措施,研究各种方案下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对比试验表明,常规水稳定性试验在评价酸性集料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方面明显缺乏有效性和区分度。而通过增加冻融循环次数、调整空隙率,以n次冻融循环劈裂强度比(TCSR(n))来评价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的改进法,可较客观地评价不同抗剥落方案的优劣性及耐久性,并准确地反映路面早期的水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7.
SMA是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SMA的结构特点使得它具有良好的路面性能。钢桥面铺装对沥青混合料的特殊要求使得SMA在钢桥面铺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促进剂BDMA(苄基二甲胺)对环氧沥青及环氧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合理选择促进剂掺量,首先采用粘度试验分析了BDMA掺量对环氧沥青粘度增长规律的影响;然后研究了不同掺量BDMA对环氧沥青混合料常温下强度增长规律及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DMA促进剂掺量越高,温度越高,粘度增长越快;BDMA能有效缩短环氧沥青混凝土施工后的养生周期,施工后能提早开放交通,而待其完全固化后,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有所提高、但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9.
SMA沥青混合料以其优良的使用性能得以广泛应用,其良好的车辙稳定性和抗滑性能在重交通道路中有明显的优势,文章依据开发区道路改建工程路面施工中沥青混合料应用实践经验,探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在工程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沥青胶浆对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的影响,采用简单性能试验(SPT)对矿粉、添加剂和沥青三者组成的沥青胶浆进行研究,分析了粉胶比、纤维和水泥用量变化对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粉胶比、纤维和水泥对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沥青胶浆中添加适量的纤维、水泥后均可以提高混合料的抗高温变形性能。随着加入纤维量的增加,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减小,而粘性增大;在胶浆中加入水泥对提高混合料粘弹性的效果不明显。另外,混合料动态模量随粉胶比的减少,先增大后减小,相位角逐渐增大。因此,在混合料设计时应注意对胶浆构成的比例,以达到改善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