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研究目的:随着粉尘污染引起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运作事故频见,对紧邻既有铁路路堑爆破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本文从定性分析爆破粉尘扩散规律入手,利用ANSYS Fluent数值软件,分析路堑深孔爆破粉尘动态扩散特性和不同粒径粉尘的扩散分布范围,提出紧邻既有线不同距离爆破施工方案。研究结论:(1)爆破粉尘的运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突喷阶段、卷积云阶段和扩散阶段,时长分别控制在1.5 s以内、5 s以内、60 s以上;(2)爆区上方粉尘主要集中在爆区周边,而自由面前方的粉尘沿风流方向扩散,粉尘颗粒所能达到的垂直高度最高约为14 m;(3)沿风流方向距爆破自由面位置10~15 m时,粒径>100μm的粉尘颗粒受重力作用基本沉积;在15~20 m时,粒径处于40~100μm的颗粒也快速沉降;25 m以外,主要以粒径<20μm的粉尘颗粒为主;(4)当爆区边缘距接触网距离<20 m时,应选择爆破抛掷方向平行既有铁路方向,且起爆时环境风流方向也平行既有线方向;同时,如果采用水雾降尘措施,水雾产生时间不应迟于主爆区起爆时间1.5 s,水雾高度控制在14 m为宜;(5)本研究成果可在...  相似文献   

2.
长隧道无轨运输施工通风参数与环境状况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产88-1型双级对旋式轴流风机配1.2m直径柔性风管,单机压入式送风1500m进行试验,结果风管出口风量达864m^3/min工作面风速达0.47m/s,管网平均百米漏风率<1%,工人呼吸带粉尘浓度3.4mg/m^3m,CO浓度从未改造前555mg/m^3降低至40mg/m^3,粉尘和有害气体浓度均接近国家卫生标准和国际标隧道作业通风标准所规定的容许浓度。  相似文献   

3.
对施工隧道粉尘采用滤膜粉尘采样器与光散射数字粉尘计同步测定,通过计算求得转换系数K值。结果表明,采样位置距发尘源距离和作业环境粉尘浓度对K值有较大影响,粉尘浓度与K值间呈线性相关。这种影响是由于粉尘颗粒中位径变化而引起的。发尘源非连续发尘时不但引起粉尘浓度变化,而且引起中位径改变。由此提示,由K值乘相对质量浓度换算质量浓度是不适合的。  相似文献   

4.
依据我国现行粉尘最高容许浓度,采用回归法、总粉尘与呼吸粉尘比例系数法研究了作业场所呼吸粉尘管理浓度.结果显示,游离SiO_2≤10%的水泥与煤尘管理浓度分别为2mg/m_3、3.5mg/m_3,与国家颁布的MAC一致:石灰石、混合生料粉尘分别为 3.5mg/m_3与3.1mg/m(?)(?)(?)粘土与熟料粉尘为4mg/m_3.  相似文献   

5.
大秦铁路隧道内煤尘污染严重,本文以花果山隧道为试验对象开展通风降尘研究,采用打通导洞和隧道间封闭墙,在导洞内安装变频射流风机进行抽风降尘的方案,监测了风机运行前后粉尘浓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设计方案可降低隧道内粉尘浓度,隧道进口450 m处粉尘浓度平均值降低40.8%,出口500 m处降低26.5%。设计方案对其他运煤铁路隧道通风降尘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依托中天山特长铁路隧道施工,利用流体计算软件FLUENT对敞开式TBM掘进工作面附近的流场进行模拟,得到隧道内风速、温度、粉尘及CO浓度分布规律,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鲜风到达工作面附近风量急剧减少,导致工作面附近温度升高、粉尘聚集;在工作面附近,主要热量来源为机械刀盘凿岩产生的热量及TBM机身散热;CO浓度在工作面附近并不是最高,浓度较高的区段在隧道中部,其主要来源为机车排放的废气;粉尘浓度随着距工作面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最终在隧道内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可为TBM施工通风措施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我局在太平驿引水峒施工中,从管道通风、防尘防毒、机械净化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现场加工安装镀锌铁皮风管、进峒人员使用个人防护氧气瓶、车辆排污需测试合格方可进峒均有推广价值。经测试,在正常供风条件下,单机供风距离可达1500m;工作面除喷锚外,粉尘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CO、NO_x浓度符合施工规范的要求,进峒机械排污量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应用P-5L_2型数字粉尘计与配有符合BMRC粒度分级标准予捕集器的粉尘采样器,置于各粉尘作业场,同时、同步测定呼吸性粉尘与总粉尘质量浓度及相对质量浓度,通过相关分析与计算,求得粉尘质量浓度转换K与K_1值,及CPM与mg/m~3换算图。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作业场所个体呼吸性粉尘管理限值,作者选择了CXF-2F型向心式个体粉尘分级采样器,由作业者个体佩带采集样品测定呼吸性粉尘和总粉尘浓度。结果显示,包装车间个体呼吸性粉尘浓度与总粉尘浓度间具有较好的从属共变关系,r为0.9284,比值为0.1345。环境呼吸性粉尘浓度与总粉尘浓度的比值为0.3546,个体呼吸性粉尘与环境呼吸性粉尘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别(t=23.02,P0.001)。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木工粉尘与一般粉尘相比具有下列特点:(1)粉尘粒径大。木工机械工作时除产生刨花、小木块等大体积的片、屑外,其它粉尘的粒径绝大部分(约占98~99%以上)也都在40μm以上。(2)粉尘量大。一个即使只有四、五台木工机械(刨床、锯床等)的木材加工系统,在工作量饱满时,一天产尘量就可达数立方米。(3)比重轻(绝大部分<1)、硬度低。由于上述原因,在木材加工的通风除尘系统中  相似文献   

11.
β射线吸收法测量铁路作业场所空气常见粉尘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β射线吸收法与重量法测量作业场所空气粉尘浓度作对比研究,并分析了β射线吸收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结果表明β射线吸收法与重量法测量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442 4,v=15,P〉0.169);滤膜增重Δm与β射线吸收度A成正相关,直线相关有非常显著性意义(Δm=0.178 8+7.967 5A,r=0.978 2,v=14,P〈0.001)。随着采样时间t和滤膜增重Δm的增加,β射线吸收度的变异系数和炭黑粉尘浓度的变异系数总体趋势是减小,当采样时间t≥7 min,滤膜增重Δm≥0.3 mg时,两种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下。检测限即最低检出增重mL为0.000 2 mg。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东车辆段抛丸除锈装置1996 年进行彻底改造后,除锈能力大大提升,但其除尘设施效率相对不足,实际除尘效率仅为22.2%,粉尘排放浓度超标严重。为保证段除锈作业正常进行,对原除尘装置进行相应改造后,粉尘排放由431 mg m3 下降到12.1 mg m3,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3.
铁路粉尘作业场所呼吸性粉尘与总粉尘浓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应用配有符合BMRC曲线标准预捕集器的滤膜粉尘采样器,对铁路采石场、水泥厂、施工隧道、铸钢、铸铁、焊接、制砖等41种粉尘呼吸性粉尘与总粉尘质量浓度及其比值所作的研究结果;并对呼吸性粉尘与总粉尘质量浓度同步测定的卫生学意义作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爆破后悬浮颗粒浓度与距离关系曲线呈山峰状,峰值位于距掘进面较远处,抛烟距离约130-150m。距掘进面不同距离,其悬浮颗粒浓度衰减有较大差异,较远处快于较近处,且速度变化不均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南京某铁路采石场作业场所粉尘、噪声作业点进行调查监测,为采取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卫生标准和方法要求选点进行粉尘、噪声监测和评价。结果(1)作业点粉尘质量浓度和噪声强度分别为3.46~21.0 mg/m3(超标3.9~29倍)、87.0~105.3 dB(A),超标率均为100%。结论采石场作业场所粉尘、噪声超标严重,迫切需要采取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调查了导坑法施工掘进作业各工序、掘进循环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接尘量和离掘进面不同距离各工序粉尘分散度。调查持续近一年,共测定5次,每次连续3d。结果显示:平均掘进循环周期为536.11min,每循环接尘时间为429.74min,每工班8h接尘时间384.76min;TWA9.22mg/m3,工班接尘量为73.77mg·h;各产尘工序以打眼时粉尘颗粒径最大,离掘进面距离越远粉尘粒径越小;而炮后则以离掘进面16m处粒径最大;各工序粉尘分散度以粒径<5μm的占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考核某锡矿的防尘效果,我们对该矿井下1958~1979年的粉尘浓度与矽肺发病情况作了回顾性调查,在此基础上采用田凤调、符绍昌氏提出的研究制定粉尘容许浓度标准的直线回归分析法,对该矿井下22年来的粉尘资料及矽肺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国家修改现行粉尘卫生标准提供参考数据。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南京地区P-5L2型数字粉尘仪的换算系数K值,用北京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生产的P-5L2型数字粉尘仪和江苏省建湖电子仪器仪表厂生产的HFC-3BT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对南京石榴园采石厂和浦镇车辆厂的各种粉尘进行了测定,得出了不同作业点不同粉尘的总尘和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与粉尘相对质量浓度的换算系数K值。  相似文献   

19.
光散射数字粉尘计在粉尘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光散数字粉尘计在作业环境,大气,公共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中的应用,相对质量浓度与质量逍度转换,转换K值测定方法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洛阳车辆段段修车间在维修制动梁及钩缓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焊补作业 ,作业环境中的电焊尘质量浓度高达 14.3mg/ m3,严重超标。为了降低车间内的粉尘浓度 ,避免工人尘肺病的发生 ,该段由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设计 ,路局投资对制动梁、钩缓间的电焊尘进行了治理。为了检验其治理效果 ,我站对其电焊尘净化系统进行了卫生学评价分析。结果显示 ,车间内的电焊尘质量浓度由原来的 14.3mg/ m3降至 4 mg/ m3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