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振动主动控制次级通道的时变特点和在线辨识次级通道算法中各通道相互影响,导致控制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块处理的变步长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方法。根据参考信号和期望信号的功率变化对次级通道辨识和振动控制进行块处理的在线调整步长,排除异常信号干扰,进一步提高辨识精度与速度。仿真结果表明,与原算法比较,该算法的辨识速度和精度均能提升近10%,系统在控制环境突变下能提前近一半时间完成收敛。以单层隔振平台为控制对象对本算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单层隔振平台的振动响应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验证了该算法在实际控制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3.
针对近水面机动情况下潜器的深度及纵倾控制问题提出一种不基于模型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策略。其中,一种称为模糊FCMAC的特殊神经网络被用于补偿潜器动态模型的非线性部分。基于李雅普诺夫原理而推导出的在线学习算法用于更新FCMAC的权值。仿真结果表明此控制策略能较好地适应潜器质量、航速及海浪变化,在较大的工况变化范围内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探索性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有效降低高速舰船主体结构流体冲击瞬态响应的主动最优控制方法,讨论了最优控制原理、观测器和作动器的设计,建立了一套舰船主体结构流体冲击瞬态响应控制仿真系统。通过对一艘实船的仿真分析给出了一些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6.
7.
振动反馈主动控制的功率流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率流是评价隔振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但是如何计算主动隔振中的功率流实用方法仍然有限.有限元是工程上实用的方法,文中提出了在有限元分析基础上实现反馈控制的丰动减振的功率流计算方法,并举例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还给出了优化设计方法,可作为主动控制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14.
传统PI控制存在缺陷,为了实现无差精确控制,本文设计了基于模糊自调整的广义积分控制策略,通过模糊辅助调整器来动态调节广义积分控制器的各个控制参数,使此电流控制器可以同时获得较好的动态性能及稳态性能。该控制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目标跟随特性、抗干扰性和鲁棒性,并且具有计算量小、容易工程实现的特点。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文中所提出的复合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对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传统控制方法和现代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滞环电流控制、空间矢量控制、单周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以及无源性控制等控制方法在有源电力滤波器中的应用,分析比较了各控制方法及其相关改进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船舶机械振动的低频线谱主动控制,文章采用输出力大、频响平直、无接触式的磁悬浮作动器,分析了永磁偏置式作动器的电-磁-力耦合特性,推导了磁悬浮主被动隔振系统运动方程和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研制了满足船舶应用要求、具有冲击摇摆适应能力的磁悬浮-气囊主被动混合隔振器。采用收敛快速的窄带多通道Fx-Newton算法,并针对线谱频率波动时的控制鲁棒性,提出了窄带滤波相位差的自适应补偿环节。在船用200 kW柴发机组上进行了主被动混合隔振实验,未开启线谱控制时,可获得>32.8 dB的宽频隔振效果;控制开启后,可进一步有效衰减传递到基座的多根线谱振动,并且在柴发机组的转速波动工况下依然能实现快速收敛、稳定和高效控制。该主被动混合隔振系统可满足船舶机械低频线谱控制的工程实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详细分析了APF工作补偿原理,研究了常用控制算法,最后用MATLAB仿真软件搭建了仿真模型,给出了三种方法的仿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比较,验证了本文设计复合控制算法的有效性,给实际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船舶柴油机转速的线性自抗扰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船舶柴油机推进系统包含非线性、时变参数以及柴油机-推进轴系-螺旋桨之间的强耦合作用,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且易受到螺旋桨负载扰动的影响,不利于船舶柴油机转速的实时准确控制。针对此问题,将线性自抗扰控制(Linear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ADRC)技术应用于船舶柴油机的转速控制系统。首先,基于平均值建模方法建立了某大型低速二冲程船舶柴油机的模型,并分析了转速控制中的不确定因素;然后,针对柴油机的转速控制问题设计了二阶LADRC控制器;最后,以船舶柴油机平均值模型为载体对LADRC的控制性能进行仿真测试,并与经过遗传算法优化的PI控制器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在负载扰动及模型参数改变的情况下LADRC表现出良好的控制性能,并且比PI控制具有更优的扰动抑制能力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20.
迟滞相频特性方法经典测量方程由于忽略了测量系统动质量、力传感器刚度及系统支撑刚度的影响,而给阻尼材料动态力学参数测量引入了误差。首先,以试件拉压安装方式为例,推导了考虑上述三方面因素影响的改进测量方程;然后,分别利用经典和改进测量方程对基于某系统获得的测量数据进行了处理,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方程获得的材料参数,研究了上述因素对阻尼材料动态力学参数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为迟滞相频特性方法测量系统优化设计及测量数据处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