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道路交通量的快速增长,重载车辆的不断增大,交通压力日趋严重,尤其桥梁作为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设计荷载偏低、环境影响、设计施工缺陷、运行压力、养护措施不力等因素,产生不同程度的病害,严重影响了桥梁的安全运营和正常使用。结合包头市乌拉山防洪沟桥的工程实例,介绍旧桥病害的检测方法、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以及制定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2.
道路服役数据信息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与养护的关键,先进探测设备是获取道路服役数据信息的途径。近年来,三维探地雷达(3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3D GPR)因其高效、无损等检测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可为道路隐性病害数据获取提供重要支撑。基于此,对道路典型隐性病害类型与检测手段进行总结归纳。梳理了三维探地雷达技术原理、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处理及在道路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根据三维探地雷达图谱隐性病害特征与识别手段,重点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探地雷达图谱识别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进程,展望基于探地雷达数据的数字孪生技术,主要介绍基于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建模与模型仿真方法。该综述可为三维探地雷达道路隐性病害检测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借鉴,同时为基于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数字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养护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路桥梁对于农村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具有重要作用,保障其运营安全非常必要。总结了目前农村桥梁的主要运营病害,对病害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态势进行了详细分析,据此提出了防治措施,对已有病害进行修复和加固,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养护工作的执行力度,进行必要的交通管控,以延长这些病害桥梁的运营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小城镇交通运行有许多不同于大城市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交通问题也日益引起广泛的重视.文中以华北平原地区小城镇的交通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城镇的交通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预测了未来小城镇的交通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存在的交通问题,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措施、信号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日益加快的城镇化建设进程,推动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进而使得道路桥梁工程数量与日俱增。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施工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保障性作用,同时也关系到人们的日常出行。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必须要切实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但是在实际的道路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道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对此,本文以混凝土施工技术及特点作为切入点,对当前道路桥梁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助力我国道路桥梁工程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城市道路拥堵问题逐渐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我国的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特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愈发严重.本文从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特大城市入手,在海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法研究其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交通运行特征,找出在人口和经济、道路里程和面积、居民出行结构、机动车保有量等方面存在的交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期对后续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道路基础设施已形成较稠密的网络,机动车拥有量也快速突破2亿;与此同时,交通污染、交通效率以及交通安全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我国的交通网络多分布在道路和车辆保有率都很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继续拓展交通里程来缓解交通压力已不现实.所以充分利用现有交通、道路等设施,借助智能交通技术,来减轻交通污染,提高交通效率,提升交通安全,是今后我国交通发展的唯一选择.日本跟我国一样,是一个人口密集型国家,我国现在发展的过程也是日本曾经经历过的.日本很早就开始针对ITS进行专门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ITS技术体系,同时围绕体系进行产品开发和应用,目前日本已建成世界上领先的ITS绿色出行系统.详细介绍日本ITS体系及其相关的系统和成果,希望给我国ITS的建设带来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依据上海市宝山区重载交通状况,通过对重载交通道路存在的主要病害特征进行了成因分析与研究,发现裂缝和车辙是重载交通的主要病害。然后从材料、施工等角度提出了关于重载交通主要病害的防治策略,并针对典型路段给出了适用于重载交通道路的路面结构设计方案。最后从道路宏观管理角度提出了重载交通道路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公路学报》2022,35(7):3-0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的需求更加迫切。以服务未来智慧交通为目标的智能道路基础设施成为了当代交通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智能感知是智能道路基础设施研究方向的基础和前沿。智能感知道路是通过特定的感应通讯、数据网络和材料结构系统设计,实现具有主动感应、自动辨析、自主调节和动态指示等服务功能的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道路对路面环境、力学、交通等状态的感知研究,可为评价道路服役状态,降低安全风险提供保障;对路面诊断修复的研究,可为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提供依据;对路域能量转换与采集的研究,可为交通能源融合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提供借鉴。智能感知道路研究对于我国道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的本质提升和交通强国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众多学者在道路基础设施感知信息解析,多源数据处理,感知材料设计和智能铺装结构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提高我国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水平和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为充分展示智能感知道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推动理论与技术创新,《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邀请长安大学蒋玮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教授、东南大学马涛教授、同济大学朱兴一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刘全涛教授作为组稿负责人,共同向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出版本期“智能感知道路”专栏,回顾、总结和推广我国智能感知道路领域的最新成果,展望该方向的发展趋势。本专栏共收到相关理论、技术、方法、试验研究及综述等论文40余篇,最终录用9篇。研究内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综述。梳理总结了感应充电路面技术、融合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体系、冰雪路面摩擦特性与运营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2)自感知道路及其配套的感知系统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路面低温变色复配物的制备及热色特性研究、环氧树脂基自发光路面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基于分布式光纤的混凝土路面振动场感知与解析等。
(3)自修复路面及其诊断系统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石墨烯微胶囊沥青双机制愈合机理研究等。
(4)自俘能路面及其能量转换系统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应用环境的路用压电俘能单元尺寸优化与性能评价、智能道路无线充电系统耦合线圈互操作性分析等。
智能感知道路相关理论、材料、结构的研究,将有力地推动我国以智能为重要特征的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为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公路学报》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广大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拱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智能道路基础设施领域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十路作为济南市东西方向的重要交通要道,自2004年建成通车以来,对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东部、西部新城的快速发展,经十路承担的交通压力与日俱增,道路设施持续满负荷运行。经过多年的使用,经十路各种道路病害相继出现,如车辙、裂缝、网裂、坑槽等,其中以车辙现象最具代表性,特别是交叉口、公交专用道位置的车辙,有的位置可达15 cm。对经十路沿线的车辙病害的范围及深度做出较为详尽的调查,并通过取样进行汉堡试验及空隙率试验分析其成因和特点,对将来济南市大运量交通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何昆鹏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1,(11):146-149,153
在上海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明确提到:优化城乡体系,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空间结构.明确分类、分层、分级的空间指引策略,夯实"规土融合"的空间政策平台.由此可见,城市规划总体上遵循区域集中、产业分类、重点突出的原则,各个工业区在区域内集中设置,形成工业园区,因而导致连接各个工业区以及进出工业区的交通道路承载了较大的交通压力,重载车辆多,进而使得此类道路病害频发,尤其在各个道路交叉口,车辆的急停及起步加剧了病害的产生,其中车辙病害表现的尤为明显.主要研究灌入式沥青混凝土在处治道路交叉口车辙病害的施工工艺以及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多,城市道路交通日显拥挤,道路网络建设日益错综复杂。为了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各地增加了各种各样设计的立体交叉桥、隧的建设,而立交桥对城市景观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位于城市环境较为敏感的地区,由此会采用主要道路下沉实现立体交叉。目前来看,道路下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被交路采用桥梁方式跨越地下道路;另一种为在下沉道路设置框架结构,而被交路位于框架结构的上方通行。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采用放坡式边坡的下沉式道路的适用情况、对相关问题采取的措施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相似文献   

13.
魏恒新 《时代汽车》2024,(6):196-198
公路作为连接城乡、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在日常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病害。文章围绕公路预防性养护施工管理技术展开探析,以期提高公路预防性养护施工管理的效果,在保障公路安全性的同时,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都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快,道路等级也越来越高,各类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入公路建设领域。改善沥青路面的行车舒适性、减少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提高路面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是高等级沥青路面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建设环保经济,倡导绿色发展,使用新型环保健康的玄武岩纤维,作为沥青玛蹄脂的重要组成部分,替代其他纤维产品,是目前国内研究者在这方面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通过对其路用性能研究,以期为玄武岩纤维在高等级沥青路面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和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5.
检查井沉陷及井周路面破坏是道路检查井的主要病害类型,尤以机动车道和交叉口处多发且病害也最为严重。它严重影响道路使用寿命和交通安全。近年来,道路检查井病害问题也日益引起了社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北京、天津、济南、哈尔滨等多地针对该问题进行了专项维修整治,措施多样,效果不一。针对道路检查井病害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工作,详细阐述了应用现浇钢纤维速凝混凝土处治道路检查井病害的优势、主要技术要点等,从而为检查井路面病害处治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道路运输站场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运输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文章分析了内蒙古道路运输站场建设现状和筹资方面存在的困难,提出采取新型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加快道路运输站场建设步伐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彭波 《上海公路》2013,(2):9-11
2007年以来,针对上海市S20(外环线)交通压力大,重车多,易产生路面病害的状况,引入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施工工艺,以提高道路整体质量,降低病害发生,提高行车舒适性;阐述了为保证项目预期目标,施工中的方法及要点。实践证明,在使用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基层后至今,道路病害的发生情况大为改善,相应通行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亚洲开发银行主管财务与行政事务副行长宾度·罗哈尼在2010年11月8日的"中国-亚行知识共享平台"研讨会上表示,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及减贫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预计未来10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为2.4万亿美元,其中90%来自于道路建设。罗哈尼认为,交通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降低贫困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交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下沉公路隧道施工期间将极大增加该区域交通压力,科学合理的施工期交通疏解方案设计尤为重要。为大幅度降低下沉隧道施工对城市繁华道路交通带来的影响,以深圳市滨海大道下沉公路隧道改造工程为依托,采取在施工期新建疏解道路的方法,提供了四阶段交通疏解方案和应急交通疏解措施。不仅保障了施工期既有道路的正常通行,且下沉隧道施工安全顺利,可为类似工程交通疏解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天津滨海新区是天津市重要的生态宜居型海滨港口城市。该文首先介绍了天津市总体规划对于滨海新区空间发展功能定位以及道路交通网络格局,然后回顾了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概况,包括道路、交通、城镇等方面的建设成就。最后阐述了一些重点工程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