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铁车站的选址都远离城市中心,造成高铁站与城市交通接驳困难及旅客出行换乘的不便。对高铁中间站旅客的个人特征、出行特征及换乘特征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综合考虑旅客的换乘特征,建立了反映旅客随机喜好性的换乘衔接选择模型。创新性地对模型中的效应函数进行了改进,将拥挤度、换乘次数、候车时间及延误时间等服务水平变量作为判断变量,在计算时考虑进来。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有更高的拟合度,可更有效地反映高铁旅客的换乘选择行为,为改善接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铁路客流均衡分配是旅客出行选择的集中体现,对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和列车运行图等的评价和优化十分重要。实际运营中列车的随机延误会导致铁路旅客的出行时间发生变化,影响旅客的出行,尤其是换乘选择。考虑旅客在路径选择决策过程中的出行时间可靠性和不可靠性2个方面因素,提出一种考虑列车随机延误的铁路网络客流均衡分配方法。首先,构建旅客换乘网络,基于提出的期望-超额出行成本(METC)概念,考虑换乘过程中列车的延误概率,计算旅客的换乘成功概率和换乘周期选择;然后,进一步计算旅客出行路径的期望-超额成本,基于用户均衡条件,构建考虑列车随机延误的期望-超额客流均衡分配模型;最后,考虑到期望-超额出行成本的不可加性,结合相继平均法和k-最短路算法设计基于路径的客流分配算法,并对均衡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对一个简单算例和广珠铁路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时考虑出行时间的可靠性和不可靠性时,旅客的出行路径选择和换乘选择与仅考虑出行时间可靠性有较大差异,基于期望-超额的铁路网络客流分配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考虑列车随机延误的旅客的出行选择行为,证实了均衡分配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提出的客流分配方法可以为铁路网络旅客列车开行...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对通道沿线的高速公路客运产生重要的冲击,部分公路客运站面临着关停的风险。为揭示高铁竞争下高速公路客运改善机理与运营对策,基于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2个层面,从旅客个体特征、出行需求、购票、到站、中转换乘、出行和离站多维视角全面科学地设计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实验,通过实测数据建立旅客乘车方式选择BL模型,研究高铁竞争下多维因素对旅客高速公路客运选择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提出高铁竞争下高速公路客运的运营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购票、拥有私家车、到站时间、出行距离、票价、运行时间、安全性、舒适性和准时性是高铁竞争下影响高速巴士选择的显著性因素;通过优化客运班线、制定差异化票价、改善购票和进站服务通道、推动城市侧地铁与客运站的快速接驳等策略可提升高速公路客运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成渝高铁沿线区域的SP和RP调查数据,构建以高铁出行方式为上层、客运产品为下层的高铁旅客客运产品选择行为的Nested Logit模型。运用BIOGEME软件对2类高铁出行方式和客运产品上下层参数进行标定。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收入、费用类型、票价率和舒适度这6种因素对旅客在各客运产品之间的选择产生影响,而收入、费用类型、出行距离、票价率和旅行时间这5种因素对旅客在2种高铁出行方式上的选择上产生较大影响。λ和命中率等指标的数值分别验证了模型结构的合理性和参数标定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对高铁运营部门在设计满足旅客差异化出行需求的客运产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铁路旅客在出行方案选择中,往往由于始发终到站间没有直达列车而难以选择经济合理的换乘方案.基于旅客列车运行时刻表,考虑换乘中转的各种影响因素,根据旅客个性化需求设置相应的优先级,定义各类因素的加权和为"旅行广义时间函数",通过改造铁路客运实际换乘网络将旅客出行换乘方案抽象成最短路径问题,构造出一个简单明了的动态规划数学模型,设计相应的A*求解算法,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最优换乘方案.  相似文献   

6.
张宁 《铁道勘察》2022,(1):105-110
伴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建设,高铁客运站作为城市间交通的重要联系工具,高铁同地铁、公路、市郊铁路等交通模式的联系愈发密切.然而,由于运营部门及安检标准的不同,导致旅客在换乘过程需要经历重复安检,很大程度上影响旅客的出行效率.以京张高铁清河站为例,对清河站功能定位、换乘关系、功能布局以及流线组织进行分析,并采用模拟仿真对安...  相似文献   

7.
为探析及定量化揭示高速巴士与普通铁路列车竞争下旅客出行选择行为机理,从购票、到站、中转换乘、出行和离站全过程视角科学地设计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实验,获取旅客出行活动的RP数据,解析旅客购票与出行特征、交通枢纽集散特征及运输方式服务质量感知水平;以普通铁路与高速巴士作为旅客乘车方式选择肢,设置影响旅客乘车选择的特性变量,将高速巴士作为参考方式建立旅客乘车选择模型,研究普通铁路列车与高速巴士竞争下多维影响因素对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作用机理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拥有小汽车、网络购票、到站时间、出行距离、舒适性和准时性对普通铁路列车和高速巴士竞争下旅客出行选择行为有较大影响,其中富有弹性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准时性、舒适性和出行距离,弹性值相应为1.86,1.66和1.58。研究成果对于充实完善区域交通选择行为理论、揭示区域交通方式竞争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铁站是旅客跨城出行的重要节点,其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是影响旅客出行整体效率的关键因素。以深圳北站为案例,利用排队论仿真研究国铁与地铁换乘中重复安检带来的效率损失,并讨论去除重复安检的可行性。研究认为,实施安检互认后,在客流高峰期,深圳北站国铁换乘地铁平均可节省4.5 min,最长可节省10 min,地铁换乘国铁平均可节省2 min。安检互认受高铁站建筑设计和安检标准的影响,应根据实地情况制定安检互认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9.
中泰高铁合约于2017年签订,标志着我国高铁“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了解中泰高铁潜在旅客期望、帮助当地政府实施恰当的政策措施是中泰高铁成功打开泰国市场、推动我国海外铁路合作项目走深、走实的关键。概述中泰高铁合作项目背景,以中泰高铁潜在旅客为研究群体,评估他们对中泰高铁的期望程度,发现了影响期望的性别、年龄、月薪、居住地、私家车、出行目的等个人因素,最后为中泰高铁的设计和运营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高铁与轨道交通换乘协调,管理者通常根据换乘系统运行现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而主动识别换乘系统产生变化的因果关系,量化旅客换乘活动对衔接协调性的干扰程度,可以解决目前管理的被动性和滞后性。由于影响和表征换乘系统状态的对象均为旅客,故从人因的视角选取相关评价指标,获取高铁换乘轨道交通乘客感知数据。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DPSIR模型构建换乘系统协调性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参数估计,研究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以及响应之间的交互关系,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换乘系统的作用效应并对其进行矩阵分类。研究结果表明:DPSIR模型适用于高铁换乘轨道交通衔接协调性的因果变化描述,各项验证性指标和路径假设均满足要求,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驱动力、压力共同作用于换乘系统,导致其状态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换乘协调,但响应对协调性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处于不协调和极不协调区域的指标均为压力型,提高换乘协调的关键在于缓解压力。上述研究结果为改善换乘协调,提高乘客换乘体验,进一步增加轨道交通换乘吸引力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运营初期运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运营初期运量由转移运量和诱增运量构成。本文以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为例进行分析,以便对高速铁路运营初期运量结构有初步认识和理解。研究结论: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的运输方式投入运营,必然打破原有运输系统平衡,使高速铁路产生转移和诱增运量。随着高速铁路运营趋于成熟和时间的推移,运输系统中各种运输方式将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高速铁路的转移和诱增运量将会逐渐消失,随之而来只有在新的系统平衡基础上与其它运输方式共存发展的趋势运量。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开通初期,合理估计客流量是科学制定动车组开行计划的基础.相对规划设计期的客流预测,运营期的客流分析与预测要求的精度更高.基于Logit模型,构建了高速铁路转移客流量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并以武广高速铁路为例,应用该方法计算了航空、公路、铁路既有线的相应客流转移量.运营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与方法所得客流量与实际客...  相似文献   

13.
综合检测列车是一种综合检测高速铁路质量达标的高速列车。在时速350 km中国标准动车组基础上,研发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配套先进的高速综合检测试验设备,同时研发代表新技术发展趋势的高速动车组关键系统平台,开展高速动车组新技术工程化应用及试验,进一步提升我国铁路安全综合检测技术水平和动车组技术水平。介绍了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研发的背景、总体目标、总体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晋中南重载铁路下穿京沪高速铁路立交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晋中南重载铁路与京沪高铁在山东泰安地区交叉,其上跨京沪高速铁路方案存在影响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风险,而下穿京沪高速铁路方案,其线路在交叉处北临大汶河,设计的路肩高程低于大汶河百年洪水位。如何使晋中南铁路设计既满足铁路防洪要求,又避免重载列车运营时的动应力对高速铁路桥墩产生不利影响,是两线立交方案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提出采用路堤式U形槽下穿京沪高速铁路的方案,解决了上述关键技术问题,使得方案顺利通过技术审查并实施,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条件下的铁路卫生环保工作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高速铁路对环境保护、职业卫生、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探讨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条件下铁路卫生环保工作的差异和特点,提出高速铁路时代铁路卫生环保工作的新思路:一是要合理规划,完善铁路卫生环保服务体系;二是要创新技术,提高铁路卫生环保技术水平;三是要改进服务,增强铁路卫生环保服务特色;四是要科学管理,深化铁路卫生改革。  相似文献   

16.
高速铁路构筑物设计参数选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我国高速铁路的研究成果 ,总结广深准高速铁路线路改造及既有线提速的实践 ,追踪国外高速铁路设计施工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结合秦沈客运专线列车运行试验 ,针对速度更高的客运专线设计进行高速铁路构筑物设计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7.
日本高速铁路噪声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设计、建设北陆新干线时采用的高速铁路噪声预测方法,是根据高速铁路噪声的特点,按车辆下部噪声、构筑物噪声、集电系噪声、车辆上部空气动力噪声分别计算后合成,预测受声点处的噪声级。该方法对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铁路的噪声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铁时代,铁路网的完善与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中心城市可达性变化产生重要影响。选取2008年、2015年及2025年作为时间断面,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及全国交通数据为基础,应用可达性技术分析方法对高铁通车前后沿线中心城市的交通可达性演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25年高铁时代,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可达性水平显著提高;沿线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辐射影响增强;宝兰客运专线建成使得天水至西安段交通可达性增幅超两倍;兰渝高铁的建成缩短甘肃省至中部及南方大部分省份时间,实现地理时空有效收敛。"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可达性演变有利于廓清各地市空间发展导向,明晰省内各地区和省际地区间的联系,为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超大型深基坑对高速铁路桥墩稳定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随着近邻高速铁路沿线房地产的开发,建筑基坑施工有可能影响到高速铁路桥梁、路基的稳定性,为了减小基坑开挖产生的不利影响,确保高速铁路行车安全,通过大型有限元软件计算以及现场位移、水位等实时检测手段进行稳定性分析,同时,研究了深基坑开挖及抽水过程对高速铁路桥梁桩基变形的影响规律及范围。结果显示,基坑自身的稳定性及其降水后的水位位置,对高速铁路桥梁桥墩的水平位移有着重要影响,且这种影响关系是复杂的,影响范围较大,因此,不能仅以基坑与高速铁路的距离是否在20m以上作为安全标准,而应根据基坑深度、大小以及需要降水的程度,结合其与高速铁路距离、地层土质力学参数等因素,综合评价其对高速铁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综述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的轨道必然比普通线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平顺性,为保证轨道结构的这些要求,轨道各部件的力学性能、使用性能和组成为结构的整体性能都比普通轨道部件高得多。本文旨在提供长期以来国内外在高速铁路轨道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经验,以期满足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研究结论:对各国在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对轨道结构的要求、钢轨、轨下基础、扣件、道床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做出分析和评述,并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