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西德的8V331TC41涡轮增压、高速、中冷柴油机,是标志西德七十年代柴油机设计、制造水平的产品之一。连杆组作为一个铰链件是传递发动机动力的高负荷零件。MTU公司为了合理的确定出连杆零件的结构尺寸,采用了光弹模型试验对其进行了强度分析工作,并在申克公司制的±70吨液压疲劳试验机上进行连杆的拉、压疲劳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早在 1 989年的法兰克福汽车展览会上 ,奥迪公司第一个推出了采用电子管理系统的轿车用涡轮增压柴油机。目前 ,该公司又推出了结构紧凑的V8涡轮增压直喷式 (TDI)轿车用柴油机。该柴油机的缸径为78.3mm ,行程 86.4mm ,缸排夹角 90° ,燃油消耗率为 2 0 5g/(kW·h) ,这对于 8缸发动机来说是很低的。为了提高柴油机的性能 ,该发动机采用了 4气门技术和共轨式喷油系统 ,喷油压力为 1 35MPa。喷油器采用了 6孔喷油嘴 ,使压缩比达到了相对较低的1 8.5∶1。发动机的每一缸排上布置了一个电控可变几何涡轮增压器 (VGT) ,最大绝对…  相似文献   

3.
<正>不久前访问西德时了解到880系列柴油机一些新情况,现介绍并作一分析,供关心此系列机 发展的同志参考。 MTU公司的880系列柴油机是西德的第三代装甲履带车辆动力,是MTU公司组建后由该公司投资发展的。第一代的MB837系列和第二代的MB870系列则是政府投资由本兹公司发展的,后来转到MTU公司来的。 MD837系列的设计思想形成于50年代中期。目前这一系列V6、V8、V10缸机已销售14000多台。在多种车辆的实际应用中,不论是自然吸气式、机械增压式和涡轮增压式均十  相似文献   

4.
<正> 西德MTU公司331系列柴油机缸径165毫米,冲程155毫米,转速为2000~2400转/分,单缸功率85~120马力,根据上述技术参数换算至活塞的比负荷为0.39~0.56马力/厘米~2;气缸内最大爆发压力Pz=130巴,运转指数达到102.30~147.31米~2/分~2(一般为120米~2/分~2)。它表明活塞组的热负荷和作用在柴油机零件上的机械负荷均较严重。为此,该公司  相似文献   

5.
西德发动机与透平联合公司(MTU)弗里得里希哈芬工厂自建厂以来的十年中,已经发展和改进了气缸直径为165毫米、185毫米、190毫米、230毫米和不同活塞行程的四种基本结构的柴油机,以满足世界各地对重量轻、体积小、有良好的燃料经济性和高输出功率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涡轮增压柴油机MPC增压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T-POWER软件建立某V8涡轮增压柴油机模型,并进行试验校核。使用试验设计模块(DOE)选取对柴油机动力性能影响最大的MPC增压系统结构参数,并采用优化设计模块(Optimizer)确定结构参数。通过对采用定压、脉冲、MPC3种增压系统的柴油机外特性的仿真计算与对比,发现MPC增压系统能够实现柴油机全转速范围内燃油消耗的最优化。从涡轮前排气压力波形可以看出,设计的MPC增压系统改善了1缸和2缸之间的排气干涉。  相似文献   

7.
<正> 增压空气中冷和调谐的进气系统相结合,已为MAN公司用在重型卡车涡轮增压柴油机上,以改善其低速扭矩特性和燃油经济性。首先采用这种系统的是German(日尔曼)公司的D2566型11.4升直列六缸柴油机。标准的涡轮增压机型,在2200转/分时,发出功率206千瓦(280马力),并且在1600转/分时,最大扭矩为1030牛顿·米。新机型在1900~2200转/分的范围内,最大输出功率达到235千瓦(320马力),增加了14%。  相似文献   

8.
Audi公司新一代3.0L涡轮增压直喷式柴油机应用了4气门技术、压电共轨喷油系统、可变几何截面废气涡轮增压器、涡流控制,以及具有智能热管理和整体式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用的双回路冷却系统等,并根据不同的汽车用途,具有150~184kw功率和400~550N·m最大扭矩。新机型在二氧化碳排放非常低的同时,能满足欧5排放标准的要...  相似文献   

9.
在柴油机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日本丰田柴油机采用的几项技术显得特别重要:在高性能柴油机上采用CFA陶瓷纤维强化铝活塞;采用新型电子控制喷油系统,并对燃烧开始采用光学传感;在2L—THE涡轮增压高性能汽车柴油机上采用陶瓷涡流燃烧室和在轻型卡车上采用排量为3.5升的新的直喷式13B系列柴油机。  相似文献   

10.
BMW公司为运动型汽车开发的装用3个涡轮增压器的新型TwinPowerTurbo-3.0 L-6缸两级增压柴油机是柴油机发展史的又一个里程碑。新机型进一步拓宽了BMW公司发动机的标准部件,并以93 kW的升功率和247 N·m的升扭矩成为轿车柴油机中的顶级机型,其动力性能超过了更大排量和更多缸数的机型,而燃油耗并不高。第1部分介绍基本型发动机的设计、增压方案、热力学和喷油系统  相似文献   

11.
Audi公司为V6涡轮增压直喷式柴油机系列开发了1款V6双涡轮增压直喷式柴油机,作为两级增压高功率变型。该机型的核心部件是由Honeywell涡轮技术公司研发的新型增压系统,以至该机型获得230 kW的功率和650 N·m的最大扭矩。由于它沿用了单涡轮增压基本型柴油机所有的高效措施,从而使理想的行驶功率与低燃油耗获得良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一台重型柴油机排气系统中装入一台涡轮,可吸收没有涡轮时将被废弃的排气能量。 寇敏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用其已经涡轮增压中冷的298千瓦(400马力)柴油机发展成了一台复合涡轮发动机。新发动机提高功率12.5%;燃料消耗量改善14.8%。严格地说,复合涡轮本身产生的燃料消耗量的改善是4.6%。且改装需要的变动很小,有可能将现有的发动机改装为复合涡轮发动机。 发动机的设计过程就是一个各个影响性能的因素如缸径、冲程、压缩比、增压压力、喷油压力等与设计所选材料热强度和结构之间的折衷处理。降低排污和大幅度改进热效率将成  相似文献   

13.
Audi公司3.0 L V6双涡轮两级增压直喷式柴油机采用创新的V形布置、4气门技术和压电共轨喷油系统,功率达到230 kW,最大扭矩650 N·m,满足欧5废气排放标准要求,为中、高级轿车的驾驶乐趣和燃油经济性树立了新标杆。该机型沿用了第2代V6单涡轮增压直喷式轿车柴油机提高效率的措施。在第1部分中已介绍了该机型的机械结构设计,第2部分将介绍其热力学及其应用和排气后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随着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展及小型涡轮增压器在性能和结构可靠性方面的改进和提高,使车用柴油机增压获得迅速发展。本文着重论述了6102QA型车用柴油机进行高原增压的技术要求;增压系统的设计和改装,与柴油机匹配的J80型涡轮增压器的选型和设计原则;在不同海拔地区(海拔1060m和海拔2300m)增压配机的试验研究结果及其分析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斯太尔1291型重型汽车,其配套发动机为WD615·65型,装有一台废气涡轮增压器(型号为K28,系原西德KKK公司生产)来提高其动力性。但是,由于使用过程中对增压器及其整个增压系统维护保养不当,不但不增加功率,反  相似文献   

16.
<正> 据美国海军水面战斗中心(NSWS)报道,装有MTU MT883型12缸柴油机(1280kW/3000r/min)的17t两栖装甲履带车辆论证样车顺利地完成了两栖试车,海上试车速度超过52km/h,从而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全履带两栖战车。目前,NSWS要求MTU将功率进一步增大到1650kW。MTU通过单缸试验论证了MT880系列发动机完全具有达到如此高功率的潜力。1991年底。改进后的MT883发动机在试验台上达到了新要求的1650kW功率,各项运转性能指标均符合要求。该机所采用的是在MTU商用发动机上具有成熟经验的顺序增压系统。这样增压系统可以对陆地和水面上出现的不同使用工况进行优化匹配。  相似文献   

17.
新型柴油机的共同特点是严格执行排放标准规定与环境污染限值,提高环境适应性。日本各大汽车公司的新型柴油机都采用了涡轮增压中冷的结构,并使废气循环流量增大,增加发动机输出功率,采用电子控制技术提高控制精度,同时改善了燃烧过程,多采用涡流室式燃烧室和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其它国家汽车柴油机主要改进原发动机结构,如采用电子控制整体式油泵喷射器,提高喷油压力,顶置凸轮轴及增加活塞行程以增加排量,并采用涡轮增压冷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动力涡轮与曲轴之间的传动比对柴油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以便将带可变截面增压器(VGT)的涡轮复合系统应用于重型柴油机上。构建了一维模型,以便模拟涡轮复合增压发动机,并优化动力涡轮和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在某一台常规11 L的重型柴油机的基础上,研制了涡轮复合柴油机试验样机,并进行试验,以研究增压器开度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并寻求最优控制策略。结果表明:该涡轮复合增压发动机的全工况外特性优于原机,比油耗(BSFC)平均改善3%,最大改善8%。这表明:涡轮复合增压是一项能够满足未来柴油机节能减排要求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BMW公司开发了新型2.0 L 直列4缸柴油机。该发动机采用了电子控制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并与新一代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相结合,称为双功率涡轮增压柴油机。  相似文献   

20.
现代柴油机已开始采用直喷式燃烧室、四气门、电控系统、涡轮增压和中冷、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废气再循环(EGR)、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废气后处理系统等,使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已可完全满足欧Ⅲ、欧IV甚至欧V排放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